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2-03-26 03:26:01
导语: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包括三个内容,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揭示“人”生物自然属性的认知教育。它主要为学生解释生命的起源、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解决“人”安生立命问题的实践教育。它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关于“人”的价值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学校犹如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学生在校统一的接受教育,亲如姊妹般相处生活。但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或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因为不了解,或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同学矛盾”,甚至引发“民族矛盾”,产生不必要的“民族问题”。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形成符合自我发展、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进而达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共识。
(二)抵制不良行为,保证自身安全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存在一些影响国家和人民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如:“黄”、“赌”、“毒”、“枪支”、“艾滋病”等问题,以及“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邪教组织”、“恐怖主义”、“邻国战乱”等威胁。面对这些复杂的现实状况,如何保护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证其安全、健康的成长显得尤为紧迫。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认识当前国家周边安全局势,了解周围社会生活环境,增强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远离、预防艾滋病、拒绝赌博、避免极端主义。
(三)冲破思想障碍,树立健康心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受教育因素和家庭条件的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较城市同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受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文化环境和理论环境比较沉闷,容易使其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从而导致对学习、生活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3]。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建立直面困难、挑战逆境的健康心态,进而抛开思想包袱,轻松学习、乐观生活。
(四)倡导文明生活,提升民族素质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安全意识、卫生观念还有待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到家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的生活观念,改掉一些由于受环境和条件限制而形成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讲卫生、讲文明,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五)传播先进理念,推动地区发展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科技落后,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刀耕火种”原始、滞后的生活状态,生产的农产品只能满足家庭基本需求。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家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三生教育”,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帮贫助困、扶农惠农等相关政策,学习到更多农业生产、科技创新、科学创业等方面的知识,使其不仅成为村寨中的“文化人”,更成为边疆地区科技创新、文明致富的“宣传员”和“实践者”。
(六)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凭借自身聪明智慧,不仅在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而且还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原生态歌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节庆礼仪等。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族群中属于新生代,他们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又“见过世面”,自然成为村寨中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人”。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三生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了解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由来,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其作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从而使其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实施策略
基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老”、“少”、“边”、“穷”的特殊实际以及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应从教育环境构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法创新等方面着手,分重点、分层次、分步骤开展“三生教育”,切实提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三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环境构建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要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第一,要深刻领会“三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从思想上对这一关乎少数民族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从行动上自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第二,要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专项“三生教育”经费,进一步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以保证“三生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三,要结合国家关于加强农村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用餐等,进一步加强校园“三生教育”建设。第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教育辐射功能,开展好村级“三生教育”和家庭“三生教育”。第五,要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第六,要主动争取文化等部门的支持,发挥好少数民族博物馆、老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优秀文艺、影视作品的“三生教育”功能。
(二)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生教育”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表率者,对“三生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有的山区村寨,甚至还有“高中学历代课教师”、“一师一校”等情况存在。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才能保证“三生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人教”,“能教好”,“教长久”。第一,要尽可能地为代课教师提高经济收入水平,解决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保证其正常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乐于从教。第二,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办学要求建设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的“三生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第三,要帮助广大干部教师了解“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能够把“三生教育”有机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第四,要对专任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三生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对“三生教育”教材的理解、使用、再开发能力,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五,要组织建立一支“三生教育”师资培训专家队伍,成立一批“三生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第六,在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探索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手段开展“三生教育”的模式。第七,鼓励教师尝试中文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三生教育”教学。
(三)以“三生教育”统编教材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自2008年以来,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供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和高校等不同教育阶段使用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7种,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实践和反馈,现已推出第四版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这部云南省“三生教育”原创教材已被13个省市采用,其中陕西、河南、安徽三个省均以发文的形式在全省学校推广使用。据一项针对云南省“三生教育”的调查显示,91.3%的教师认为该系列教材适合于学生,98.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86.6%的学生认为参加“三生教育”对自己的成长直接产生了有利影响[4]。这充分体现了“三生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教育的先进性,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但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的角度来看,“三生教育”教材内容的编写由于受全局性、典型性的局限和地区差异性的影响,不可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事例都收编其中。加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生多来自农村,没有出过远门,对新兴事物和理念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直观性和感受性不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悉“三生教育”教材内容,划分好重点与突破点,难点与相似点,而且还要善于灵活运用“生活教科书”和“少数民族素材”,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增设典型事例,创设热点话题,布置兴趣作业,引起学生关注、探讨和共鸣,以进一步增强“三生教育”教学效果。
(四)挖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
云南省“三生教育”宣传手册中明确指出:实施“三生教育”必须整合各种教育要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整合活动资源、环境资源;整合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既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又优势互补、互为延伸,构建整体合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众多文化元素均来自于少数民族“生命”、“生存”、“生活”的基础之上,如前文所提到的:民族服饰、民族原生态歌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等。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为例,如:爬杆、翻竹竿、射弩、敲木鼓、镖牛、藤球等[6],追根溯源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均与少数民族生产、劳作、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能将这类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三生教育”元素挖掘出来,作为教学资源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整合,必将进一步丰富“三生教育”形式,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三生教育”的积极性和亲切感,加快“三生教育”关于“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实,对“三生教育”过程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杨俊超工作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系
- 上一篇:住宅中园林景观设计分析3篇
- 下一篇:景观设计发展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