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校特点开展三生教育研究
时间:2022-02-20 04:19:00
导语:结合高校特点开展三生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以及校园暴力的报道屡见不鲜。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甚至对自己以及别人的生命保持一种蔑视的态度,丧失了“人”作为一种存在应有的对生命的敬畏。身处转型时期的大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遭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另外,青少年的暴力事件也不断地出现。这些除了与青少年心理脆弱与不成熟有关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有关。过去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仅仅会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而不能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之为人的尊严的“产物”;教育者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价值;受教育者不仅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是压抑。学生学会了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可是,他们却无力承受生活的挫折、打击,无法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新形势下,面对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深人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认识‘.三生”教育的内涵
2008年秋季学期,“三生教育”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试点实施,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把“三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念提出,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实施,在全省的范围内试点直至全面推进,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首创。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增强生存本领,积累生存体验,坚定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生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开拓生活,最终实现幸福生活。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三生教育”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性工作,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具体落实。
二、为什么要在商校开展“三生”教育
(一)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大学生自杀给家庭以毁灭性打击,给同学和老师带来心理阴影和创伤,给社会、学校带来巨大损失和负面影响。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X)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IOro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ro.7%。
开展“三生”教育,让大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热爱他人生命,减少自杀行为,降低大学生自杀率,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其次是环境。”在人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外不良因素的作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还会引起人格障碍。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避免自视过高导致自负自满或低估带来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消除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带来的不良情绪,在种种现实矛盾面前应对自如,避免心理的失衡、行为的失范。
(三)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一个方而或某几个方而的原因,表现出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无助的状态,那么这个大学生生命质量就很差。即使他没有自残、自杀,他的这种生命状态也不能算是生活,只不过是活着。“三生”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生活得更快乐些,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温饱始终是中国人努力的目标,谋生始终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也就是在物质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个人选择教育的第一理由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生存机会,其次才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生存本领。生存的本领带来了生存的机会,通过三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备更多的生存、生活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三、高职高专如何实施“三生”教育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把“三生”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切不可片面、孤立地对待。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算是实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
(一)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多渠道推进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师才有了他们事业的崇高。”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1.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在提倡和推进生命教育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和建构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倡导人性化教学。教师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教师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反省非常重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积极的情绪;对成长的渴求。教师对学生生命状态也应该进行这样的洞察和反思。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天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把握学生个性。
2.通过主题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可通过海啸图片、汉川大地震图片展示等使学生避免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自我调节。这些活动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与独特。
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中,不能仅限于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要想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生”教育要时刻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三生”教育必须尊重个性。教师不仅要承认人个性的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培养个性,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个性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窒息生命、压抑生命,必定表现为对于个性的压抑和束缚。
总之,生命教育的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随机应变因事、因人而异,但必须注意动之以情,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应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走向实质和深化的必然选择,在“三生教育”中,“生存教育是关键”。开展高职高专学生的生存教育,除了基本的生存教育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途径着手,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学会生存:
1.以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为起点进行生存教育
职业教育需要向谁负责?是学生还是教育主管部门?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着职业学校的财政、规划、评价等等权利,但容易导致学生的一些基本需要,甚至是生存的需要被忽视,从而产生教育资源浪费、技术浪费的现象以及教育质量低下的情况。而职业教育要向学生负责,则意味着职业教育接受纯粹的来自市场的筛选:学生接受就业筛选、职业教育接受学生筛选,学校和学生共同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寻求自己的生存。并在这种筛选中形成应对一次性就业的灵活变向,形成应对变动不一的职业转移的务实基础。
2.学会生存—从就业起点,到生存可能最大化。
就业是个人从社会获得生存的基本物质保证的条件,实现最低层次的物质生存的条件。虽然就业本身不由职业教育决定,受更多的社会因素左右,就业不能被简单的理解为使每一个毕业生与现实的、具体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否则,职业教育就只扮演了一个在人力资源和用人单位之间拉郎配的中介角色。一方面,对学生和职业学校而言,就业不应该看作毕业时的一次性行为。一般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具体职业的专有能力如何调和与构建,才能使职业的获得、保持与转移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即生存可能的最大化—应该成为生存教育的核心内容。
就职教发展的现实而言,生存教育有三件事必须做好:
一是职教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职教的内容就要以职业所需为中心,而不是盲目的扩大范围,试图完成本来不属于职教的任务,结果“狗拿耗子忘了贼”,失去了自己的重心。而当今世界教育所呈现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态势,并不是一个优选的结果,而正是教育的生存使命使然。当今世界普通教育职业化,正是普通教育从象牙塔向生存回归的结果!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指职业要弥补普通教育符号化的不足,承担起部分普教的任务,并且在形式和组织上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与普通教育有了更多的相似与融合。而这决不意味着职业教育放弃了自己的生存使命,这恰恰是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的结果使然。
其二,是职教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实践能力,使得受教育者具备现实的职业能力,能够上岗“零距离”,缩短或取消岗位适应过程。
其三,是职业教育的专业选择和能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使能力和岗位“零距离”、学业和就业“零距离”,以期形成这样的现实:接受了职业教育,就具有了更多更好的生存优势,而不是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学会了“屠龙之术”,却有术而无用。
3.实现双燕—个体生存与教育生存相辅相成。
新东方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创建人俞敏洪以18亿的身家,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从破漏的小屋子里起家的民营学校,在世界金融中心登上国际舞台。这一大手笔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亮点,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对学生的生存负责,为职教的生存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动力。
新东方的选择正是从学生的生存需求出发,只有向学生负责的教育机构,才能获得市场化的发展。
(三)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全方位地推行三生教育。
“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常言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命、生存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
1.全面科学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却忽视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人生充满责任。很多时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2.注重四个结合,全方位开展三生教育。
“注重四个结合”就是注重“三生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实践体验的结合。一要将“三生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三生教育”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在重点发挥好“三生教育”课的主要作用,及不影响学科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将各学科教学中“三生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强化,对学生有机进行“三生教育”的渗透,提高并扩大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二要将“三生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特角;三要将“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三生教育”活的灵魂内化于学校精神文化中,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有机彰显“三生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三生”教育的生命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三生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四要将“三生”教育与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三生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知和行的问题。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让学生“行万里路”,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素质。
“三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家长和老师,而学生是“三生教育”的核心主体,具有核心地位。“三生教育”除了通过学校教育这个渠道来实施外,还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如何把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三生教育”的合力,这确实是个大话题。我们是这样想的:通过单位与学校共建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而无需学生交钱,我想,这样的问题通过协调是可以解决的。比如说教学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恐怖事件,各单位、各部门为“三生教育”提供实践场所,提供实训基地,这就是学校与单位共建。另外是学校与家庭互动。举办“家校互动活动”,把孩子的家长请到学校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活动,这样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和情感共鸣,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也就产生了。总之,一定要形成一种社会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支持、参与“三生教育”。
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 上一篇:建筑业企业法务调研报告
- 下一篇:开展义务植树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