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25 04:55:54

导语: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研究

摘要:古典诗歌是小学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素材,依托于古典诗歌美育活动应渗透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吟诵念白,古风美读,形成审美期待;低吟高歌,流行美唱,形成审美张力;诗中有画,合唱美读,激发审美想像等都是打造诗情画意、以美育人的语文课堂的美育策略。另外,语文、音乐、美术实行集体备课,拓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途径,演绎美轮美奂、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也是重要的美育策略。

关键词:教育审美化;古典诗歌;教学策略;小学美育

新时代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但相继出台了不少相关扶持政策,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古典诗歌是我国的传统经典,具有深厚的美育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素材,依托于古典诗歌的美育活动应渗透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学过程。

一、打造诗情画意、以美育人的语文课堂

(一)吟诵念白,古风美读,形成审美期待。调研发现,当今的小学古典诗歌课堂不乏功利性,缺乏审美性。教学和学习主体是去审美的,学好古诗文要么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要么是为了在作文中能引用增加文采。客体是去审美的,教师大多习惯于介绍相关文学常识、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大意等模式化教学,鲜见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等专业审美鉴赏(参见图1)。[1]教学方法也大多是单一的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三部曲,较少运用吟诵等专业方法。因而,语文课堂是单调的,去审美的,主客体之间难以形成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所说的审美“期待视域”。当前,小学生学习主持和表演的不少,朗诵时舞台腔十足,忽略了古典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朱光潜先生曾谈到:“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诵诗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2]所以,朱先生着力肯定了古人的吟咏诵诗之法。对这一点,叶嘉莹先生体会很深刻。叶先生曾多次谈到吟诵古典诗歌的意义及其给予自己的精神力量。“吟诵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很微妙而且很重要的,不应该让它从我们这一代断绝”。[3]爱情缺失,亲人去世,生活艰辛,命运坎坷,但叶先生依然能以一颗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热爱着这滚滚红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切都源于古典诗歌的力量。叶先生非常重视吟诵,在讲课或演讲时,常常兴之所至,随口吟诵起来。音乐性是古典诗歌的重要审美特质,古典诗歌最初是被古人用以传唱的,当代学者沈亚丹对汉语诗歌的音乐性也曾有专著阐述。“并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渗透到自我里,只有具备音乐性的声音,也就是与本源性时间同构的音乐性声音才能对主体起到一种渗透作用。”[4](二)低吟高歌,流行美唱,形成审美张力。在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情境,随时注意进行审美引导,使古典诗歌和音乐有机结合。古典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不仅仅是配乐朗读或是PPT的播放,而是以音乐为载体进行艺术再创造。调研中发现有个五年级男生《将进酒》背诵得极其流利,富有节奏感,类似说唱音乐(Rap),于是指导老师就带头打起了拍子,学生也一起拍着课桌伴奏相和,课堂氛围很热烈。之后很多学生也主动要求背诵这首诗,并且也很快就背过了。可见,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乃至激情一旦被激发,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毕竟《将进酒》是高三语文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小。因此,不要把小学生幼稚化、无知化、简单化看待,而要进行审美化教学,以形成审美张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调研发现,课堂上老师很少以古典诗歌为题材、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再创造,错失了不少进一步让学生夯实掌握所学知识并进行审美教育的契机。杜卫认为“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全身心协调的审美发展的最佳途径。活动保障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活动使美育成为一个过程,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个体的审美需要才能满足和提高,个体的审美愉悦才能产生。”[5]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多喜欢自我展示。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感知,组合演唱、舞蹈、绘画等各种方式进行的艺术再创作是必不可少的美育策略。2018年开始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担纲主持,一众明星参与成为经典传承人。这一节目借助于流行音乐的形式对经典诗歌进行了崭新的演绎,对于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成功的古典诗歌(也包括现代诗歌)电视文化节目。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它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让观众身不由己认同屏幕上的东西”[6]。(三)诗中有画,合唱美读,激发审美想像。李吉林老师认为“想像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真正的创造是想像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像性作业,对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7]除了吟诵、演唱之外,画诗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像,也是学习古典诗歌的很好途径。古典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敏锐的观察、感发,即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谓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也。也是苏轼认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人的眼中有画,心中有画,才能笔下有画。所以才有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的名句传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调研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令人惊叹。在“默写并画出一首你喜欢的关于春天的诗,并写出为什么喜欢”的课堂练习中,有的学生选的是朱熹的《春日》。尽管画中只有一花、一树、一人、一马,但是春天的美景跃然纸上:瞧!为了看花,人都站在马背上了。可见春花之美、游人之多。童趣盎然,极富想象力。有的学生写的是杜甫的《绝句》,画出了“黄鹂”“翠柳”“白鹭”“雪”和“船”等所有意象,画面比较饱满,并且还画了一个人。可见,物、情、辞三者兴发互动,形成了对话关系。诚如刘勰所描摹诗人的创作心理及其状态:“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作诗之时,诗人情思幽眇,与物共鸣。读诗、画诗之时,孩子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诗句中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还原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画上除了“花草”“燕子”等意象,还有一个心情愉快、笑逐颜开的人。在充满童心的孩子眼中,他可能是诗人,是创造者,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是读者,是接受者。无论是谁,心情都是绝佳的。可见,在艺术再创作中,即使是八九岁的孩子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也能较好地把握。广义来说,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古典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性,当我们跳出应试的窠臼,古典诗歌的艺术美学特征顿然大放异彩。调研发现,无论是在语文课堂还是在音乐、美术课堂,都如此。学生们各展所长,载歌载舞,诗情画意,真正做到了课堂生活审美化。因此,古典诗歌学习可以在轻歌曼舞、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里轻松进行,可以真正做到陈宝生部长强调的“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画诗适宜安排在一首古典诗歌学完之后,这样便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情感基调和意境之美。合唱式美读亦如此。所谓合唱式美读,就是借鉴声乐中合唱的方法进行的审美朗读。可以安排主读、轮读、合读,也可以有不同声部的组合,还可以有队形的安排等。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也可以营造竞赛氛围。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作品,从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主要包括六个环节:自由结组———各小组据各人特长进行诗歌朗读编创———当堂排练———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现场打分评奖———师生总结优缺点。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确定评分标准,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内容方面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其二,形式方面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其三,舞台表现方面要大方得体、有礼貌等。实验教学发现,有的小组情感把握到位,深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有的小组创意新颖,朗诵之外,有伴奏音乐、伴舞;甚至还有的有书画书写、情境表演等环节;有的小组善于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现场气氛极其热烈。在合唱式美读活动中,学生不但在游戏中、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比较轻松地背过了古典诗词,而且其组织能力、艺术创造力、审美及合作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演绎美轮美奂、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

(一)拓宽音乐教学题材,经典传唱,激发审美兴趣。调研发现,学校的美育课程主要由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构成。然而,在小学,这些科目一向都被当做副科,不受重视。如果到了每学期的考前的学习紧张阶段,更是经常被语数外主科老师“霸占”。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书法老师,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结果很多时候书法课就变成了语文课。在苏北某市3个小学的调查座谈中,98%的学生谈到了这一现象,现状堪忧。2020年的春学期,是个特殊的学期。受疫情影响,复学之前在线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觉得网课的学习效果没有现场教学的效果好,可是学生也对音乐、美术、体育等课不再无端被占用而喝彩。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是很好的艺术美育资源和途径,可是在一切向“分”看齐的功利化教学中,艺术的审美育人效果被大打折扣,实在可惜。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是“能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呈现出来的形式”,即“艺术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8]的确,艺术课不是简单的唱唱、跳跳、画画、写写,而是情感的传递、文化的记忆、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契机。在2019年4月召开的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发展美育最丰富的资源、最基本的根基”。音乐课和语文课相结合,教唱古典诗词就是贯彻国家美育方针的很好美育策略。调研发现,有的小学的音乐教师会教学生们演唱《游子吟》《忆江南》等音乐教材所选篇目。不过,音乐教师可以不局限于课本,应尽可能地多拓展古典诗歌素材。比如可以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学唱同一首古典诗词(跨学科集体备课)。也可以和《经典咏流传》相结合,学唱相关古典诗歌。柏拉图认为诗歌和音乐可以“激发和谐、调和与美感并鼓舞哲学思维”[9]。由此,原本离我们比较久远的古典诗歌打破古今壁垒走近了我们,与我们进行审美对话。古典诗词再也不是一本正经的写作背景讲解、枯燥的诗句背诵,而是轻歌曼舞的音乐艺术演绎。语文教学、艺术美育和电视大众审美文化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教育的合力作用可见一斑。(二)延伸美术教学内容,画中有诗,激发审美动力。另外,美术课也可以和古典诗歌很好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的“图画线索题”就是诗与画的很好演绎。由此,康震老师也得到了全国诸多观众乃至小学生的喜爱———荣膺最喜欢嘉宾[1],于是对他也有了“不爱画画的大学教授不是好嘉宾”的风趣评价。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条件是有参与感、有前行经验引导、有社群性、协作性、以意义建构而非意义接收为目的”[10]。美术课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画出新授的古典诗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可以进行小竞赛,两个老师一起打分,以保证绘画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当然,平时积累的佳作可以在学校辟出专栏展出,或者在文化节、艺术节、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中中展出,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就认知特点而言,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不似中学生的害羞、矜持、内敛,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大多小学生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式、体验式、竞赛式的学习方式。调研发现,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都令人惊喜。如,三年级学生的画诗《赠汪伦》在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出现了两个版本,手中拿柳枝的是传统版,拿手机的是现代版。学生说李白穿越了,船命名为“太白号”,标明“21ST”,也使李白的穿越更合乎逻辑。学生还画了无线wifi,还有“我也想坐船”“舍不得”的画外音,极富想象力。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较为重视,因此,许多孩子不乏才艺,采用演唱、画画等适当的艺术形式和语文古典诗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能寓教于乐,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古典诗歌可以振奋学生的情感,陶冶其情操,浸润其心灵。古典诗词审美化学习是以美育人、培养提升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语文、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师共同努力探究践行。

参考文献:

[1]杨翠娟.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7):51.53.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2:251.

[3]叶嘉莹.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J].文学与文化,2012,(02):5.

[4]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5]杜卫.美育论(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56.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2.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8]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第2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745-746.

[9][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5.

[10][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第2版)[M].黄小鹏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5.

作者:杨翠娟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