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童话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07 11:11:22
导语:语文童话教学审美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阅读、品味、鉴赏童话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作品带来的美感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审美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借助童话故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获得审美教育。植审美之树,造文化之林,研究童话对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并探究利用童话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社会,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聚焦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是好孩子,导致学生在审美情感追求方面出现盲目化倾向。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有的甚至表现出行为怪诞与偏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童话课文,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郭瞻予在《论童话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童话教育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知识,促进儿童认识的发展与教育,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还能培养儿童积极的人生态度,深化、丰富儿童的认知世界,培养责任感和美的心灵等[1]。高榆指出:童话是儿童心灵共鸣唤醒的一种天然、超现实精神的滋养剂,浇灌着儿童的心灵。在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提高审美和道德责任感[2]。宋文萃也在《试论童话对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一文中认为,儿童成长的表达需要是通过童话文学体裁来满足,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效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3]。美国的学校教学,利用童话引导儿童从善、爱美,注重审美能力的构建和丰富想象力的培养,着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是孩子的欢乐时期,也是孩子容易受到心理创伤的时期,而童话则是儿童寻找慰藉的良好药剂。他们通过童话故事了解世界,拓展情感[4]。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的想象力被童话激起,让孩子的梦在童话故事中自由地、大胆地去畅游[5]。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阐述了童话对儿童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通过挖掘童话故事所蕴含的审美教育价值,从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升学生思想和审美的过程需要优秀文化的陶冶感染[6]。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语文童话教学进行研究,对童话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价值进行挖掘,并由此探究审美教育策略。
一、童话对学生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不仅是艺术的修养,更是气质的高贵。高贵的气质,源自丰富充实而清纯明净的内心世界。审美能力的有无是人之为人的首要前提,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童话的接受过程是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如自由、想象、体验等审美情感。儿童阅读和欣赏童话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童话的根本价值是通过审美去呵护儿童的纯洁心灵、净化儿童的灵魂和情感,帮助儿童体验童年的幸福。1.童话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感。童话故事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因此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学生在聆听、阅读中体验道德情感,在接触、实践中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对学生来说,道德的衡量标准是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与他人合作等良好品质。孩子能在童话中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并对其进行角色认同。孩子常会认为自己就是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童话中经历着种种考验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体验着主人公的各种情感,认识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坏的行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用内心的力量不断引导自己成长,塑造积极的品质。童话作品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陪伴,可以发挥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等作用,借助童话作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童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雅美感。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感,而优秀的童话故事有着许多美的元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节等,都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在潜意识中,人们已经把美和童话画上了等号。美是一种追求,一种创造,一种艺术魅力。童话故事所创造出来的世界符合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契合了他们的审美心理。充满童心、童趣的童话故事已成为沟通儿童感觉世界和美感的桥梁,童话世界所描绘的内容主要有魔幻森林、金碧辉煌的海底世界、聪明善良的白雪公主以及得到真爱的灰姑娘等等。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表演等方式进入童话后,他们纯真的心灵往往能与童话中的美相互对话,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体验。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中明确指出:“人类应当把它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儿童。”[7]童话就是这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引导学生欣赏童话故事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以及故事人物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雅美感。3.童话有利于纯洁学生的心灵。在当今这个喧闹的时代,儿童的早熟、童年的消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使得儿童过早成人化;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儿童天性的自由成长。随着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各种内外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突出,小学生正在逐渐失去童真、童心和童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成长。然而,童话也为我们挽留住了“儿童”,童话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种文学,它爱憎分明、促人醒悟、催人奋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篇篇精美的童话,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利用童话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1.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注意交流技巧的运用。学生与成人相比,由于年龄和审美能力的差异,对文字的理解会受到一定局限。而童话语言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道理。如学习《夸父逐日》时,学生容易理解为这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这就需要由教师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及其代表的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把握教学的虚实层次,有选择地学习,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激发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力。童话教学就是一次快乐旅行,看似“无为”,却很“有为”,将“有为”的训练目标潜藏在“无为”的师生沟通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中感受到童话的魅力。2.呵护童真,保护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在生活中,有的家长或教师会否认他们的认知或答案,直接告诉事实和结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护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需要教育技巧的[8]。孩子的好奇心犹如初春的嫩芽,充满了希望,闪耀着成长的光芒。但是孩子的心灵也如薄冰一样脆弱。他们稚嫩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理解和保护,而简单、粗暴、冷漠的环境只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童话作品是一份难得的教学资源,通过阅读、品味和鉴赏,只要稍加时日,就能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丽风景,孩子如花的童真、童趣和好奇心就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3.培养爱心,构建健全人格。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表现。爱心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夏丏尊说过:“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湖。”良好的品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形成的。当孩子有了同理心、同情心和爱心,才能说培养出了孩子的美好品质,那就是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要竭尽所能地培养孩子的爱心,构建健全人格。可以利用童话作品中的爱心故事,使审美情趣犹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拇指姑娘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当她在鼹鼠洞时,尽一切力量救活了生命垂危的燕子,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还尽量关心别人。因为爱心,最后她终于能和燕子一起飞到一个自由、美丽的国度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语文童话教学中,可以引领孩子们认真感悟、体会和探索,童话作品在培养孩子的爱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4.培养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童话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充满了想象和联想。幻想是童话最为主要的特征,童话的任务是虚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离奇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促进儿童性格的成长。在学习童话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上课时,可以先讲童话故事,然后出示童话色彩浓郁的漫画,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表达画面以外的情节内容等。设置童话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将童话内容表演出来,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尝试创造新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5.开展童话创作,提升审美能力。学生的情感世界多姿多彩,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思想,正确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进而走向更加美好的预期。如学习《西游记》时,为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深刻思想内容,可以选取其中生动、形象、孩子喜闻乐见的一段故事进行续编或改编,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优秀的童话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自创自编的“童话角”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创作埋下伏笔;“童话连环画”可以体现学生较高的创作水平;创办“童话手抄报”可以体现他们的书法和绘画水平,从而形成一种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学习模式,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童话小专家”,提高了写作水平。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童话故事的创编过程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小结
新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要有新台阶、新思维和新实践。引导学生阅读童话经典,可以使他们走进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通过研究发现,将童话故事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切时可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瞻予.论童话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5):6—11.
[2]高榆.童话:走进儿童的生命世界[J].行动与反思,2007(3):1—2.
[3]宋文翠.试论童话对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J].德州学院学报,2008(5):1—4.
[4]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5]陈红梅.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6—67.
[7]闰春梅.童话审美教育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2):27—30.
[8]陈笑.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作用[J].语文风采,2010(6):56—57.
[9]魏明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4(22):55—56.
[10]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7):184—186.
作者:周玉红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 上一篇:财经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 下一篇:高校舞蹈教育审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