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旅游文化审美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2-09-19 11:08:44

导语:浅谈生态旅游文化审美教育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生态旅游文化审美教育的意义

【提要】在经济飞速发展、节奏明快的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远离精神故乡,犹如无源之水,压力倍增。而适度的生态旅游会让人从奔波劳累中抽身而出,欣赏当地的自然美景和社会历史文化,加深对自然的感情,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生态观念,逐步养成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生态旅游文化审美教育泾县旅游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排上日程。生活在充斥着钢筋水泥、节奏飞快的喧嚣都市里,人们需要定期逃离来释放压力,重获生机,于是,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生态友好的方式,开展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可以实现生态审美教育,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理解,使他们学会用审美的观念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逐步确立欣赏自然的生态审美态度和诗意化栖居的生态审美意识。2018年7月,我院组织部分同学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旨在通过切身体验增强师生的生态审美观念。

二、确立正确的自然观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认为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类、与人类对立的,而是与人类紧密相关、融为一体的,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审美教育首先便是训练人们看到最大限度的美。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美景,不仅能看到自然山水本来的美,也能体会各色景物所传达的意境,整体呈现的和谐之美。在桃花潭旅游度假区,便是目之所及皆成盛景。景区因诗仙李白流传千古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成名。当年汪伦许下的十里桃林已种下,可惜已错过今年的灼灼盛放,不过枝头已有小小的果子在成长,也是意外之喜。又见一荷塘,炎炎夏日,正是荷花盛放的时节,皖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应有鱼儿戏于莲叶间。桃花潭水清凉,在水边微风习习,郁积的暑气一扫而光。乘船摆渡于两座山丘之间,更能感受水的清凉舒适。文昌阁饱经风霜,仍屹立于大地之上,游客络绎不绝,请三支悠远的香,祈几个美好的愿。南阳古镇斑驳的墙,仿佛还氤氲着先辈淳朴的气息,不经意间抬头,正好看见蓝天白云下的马头墙,正是徽文化的独特标识。遍观中西方历史,会发现人们早就有欣赏自然的传统。在西方神学经典《圣经》中,人与万物因道同在,天地人神理应统一协调,共创美好家园;海德格尔的生态审美观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平等游戏的家园;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通过影像语言也传达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念。在古代中国,《论语》中有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不违农时等,道家提倡万物齐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禅宗里讲心性论、悬隔物欲、善待自然等:儒释道各家殊途同归,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强调尊重自然。当代散文家刘亮程在其作品中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位平等。在现代社会,我们仍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会欣赏自然。

三、提倡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

所谓环境问题,追本溯源还是文化问题,即人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迫在眉睫,毋庸置疑,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广大人民选择并培养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珍爱一切生灵,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探访宣纸文化园,未入园,先看到山坡上成片晒着的草料,通过参观才知晓,这正是宣纸的原料沙田稻草和青檀皮的混合物。入园后看到许多宣纸成品,号称千年寿纸,不腐不蛀,是书法绘画的良伴。随后进入生产线,近距离参观工匠们制作宣纸的流程。一道道工序,千锤百炼,水深火热,经历重重考验,几度春秋,才成为一张张薄如蝉翼韧如丝的宣纸。不论严寒酷暑,工匠们都坚守岗位,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这种精神也让人敬佩。生产宣纸的过程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水,相关工厂也应做好善后工作,改进设备,加大水的循环利用率,做好清污分流,合理控制高浓度碱液的排放等,解决污染问题,保证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到江南第一漂景区,在农家乐吃午饭,绿莹莹的新鲜蔬菜,营养丰富的当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下午,大家纷纷购买水枪,拖鞋等装备,浩浩荡荡地乘游览车前往漂流点。因为身体抱恙未能体验漂流,和同伴留在村庄里。到一家小商店买水,午后的村子沐浴在阳光下,静谧慵懒,店铺里开着空调,温度适宜。躺椅上一位老爷爷进入了沉静的梦乡,热情的老板娘跟我们唠起家常,说起当地的居民基本上都依靠旅游维持生计。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人们靠着好山好水好风光乐得悠闲自在,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不少地区保留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都应当爱惜自己的家园,合理地开发资源,融入野地,回归村庄,寻找最初的精神家园。

四、培养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生态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世界观的培育,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树立生态整体观。其次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将人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上升到人生观和世界观,并能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懂得什么是美,会欣赏美,也能在生活中创造美。最后一天的目的地是月亮湾风景区,听说小河湾俯视是弯弯的月亮,在群山之间宛若一条玉带。到了月亮湾,下车自由行,水声潺潺,鸟鸣啾啾,快活地走到水边,河水清澈见底,只想一步一步走入水中央,感受清凉,无奈脚上穿着运动鞋。幸好岸边有很多小摊点在卖凉鞋等,走到一个摊点前,跟大爷讨价还价用十元钱买了一双天蓝色的凉鞋,迫不及待地换了鞋子,愉快地走向水边。哇,真是透心凉,心飞扬。大家纷纷挑选扁平的石头打起水漂,厉害的能连漂六七个,而我因为不得要领,一个也没漂起来,只是向水中投石,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不过这种玩水的快乐使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在夏日里跟同伴一起到小河边捉螃蟹。年岁日长,离家越来越远,跟自然也越来越远,难得有几天出来玩,再一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像是回到了故乡,吾心安处即归处。此外,本次实习还拜谒了隐藏在群山怀抱中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跟着导游的讲解,仿佛回到战火连天的岁月,无数革命前辈坚定信仰,顽强抵抗,为保卫河山抛头颅洒热血,让人动容。培育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也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鼓励大众多去亲近自然,享受在自然中的乐趣;生活中提倡节制有度,摒弃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形成良好的氛围。

五、结论

短短几日的泾县旅游,给我们呈现的是如诗如画的田园梦境,恬淡闲适悠然的生活,独具特色的皖南文化。每个人都能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放松,暂时放下烦恼压力,感受慢节奏生活和简单的快乐,仿佛回到了故乡,寻觅到能让人寄托身心的乐园。这种深入体验式的生态旅游,能使参与者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舒缓身体、净化内心,增强生态审美意识,强化生态审美观念,学会尊重自然,爱惜家园。各级各类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培育青少年的生态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曾繁仁2010《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李想、黎治平、陈向辉2018《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生态意蕴》,《安徽文学》第5期。

徐爽、张小凡2018《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的生态美学解读》,《大众文艺》第14期。

张天娇、曹泽双、焦健、宗昊2018《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以刘亮程的散文为例》,《神州》第16期。

作者:薛芳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