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16 11:20:47

导语: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而古诗文中饱含了很多美的东西,运用好古诗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审美教育有了一个基点,学生受到的影响更深刻更具体。本文以《木兰诗》为例,对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古诗文;审美教育;《木兰诗》

语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精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动人的情感,让我们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古代诗文作为我们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文学知识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审美体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古诗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关注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贯穿到古诗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木兰诗》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篇目,无论是流畅的叙事还是和谐的韵律,亦或是高尚的精神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课文为基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达成审美教育目标。

一、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讲求以情动人,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能力的教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是对人的全面塑造的过程。在初中阶段,除了在音乐课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外,语文课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它同样肩负着深化学生审美体验的责任,在文学欣赏、艺术品味中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1]初中阶段处于学生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比较强,这个阶段也是培养正确的“三观”的最佳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开展审美教育,组织审美活动,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特征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就使在人文性范围内的审美教育得不到体现。初中语文课堂上要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基于文本进行展开,首先所选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精练的,有极强感染力;其次,所选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饱满立体的;最后,所选的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进行,而且开展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将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课堂,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所以,审美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在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要选对方法,寓教于乐,带领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二、《木兰诗》中的审美教育

《木兰诗》又称为《木兰辞》《木兰歌》,是中国民歌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2]。古往今来,《木兰诗》广泛流传,读起来荡气回肠。其讲述的是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诗语言具有流动性,情感丰富,是乐府诗中的佳作,被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这首乐府诗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审美教育渗入其中。(一)整体上了解叙事美。《木兰诗》是叙事诗,以叙事为主。全诗始终都在用概括性的语言讲故事,充分体现了纵向的流动性,同时人物活动时空范围更为广阔。[3]它以时间为序进行叙述,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木兰诗》故事的时间跨度12年,从从军到回到家中,但是,诗歌并没有对每件事都做很详尽的叙述,这就需要学生理解民歌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比如在描写从军缘由、辞官还乡和见亲人的时候,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进而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木兰的形象,使人物更饱满立体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而在写到交战场面的时候,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短短四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对战争场面进行详写,对表达情感起不到太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提示学生找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进而总结出这首诗详略得当的特点,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做到详略得当,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起伏,有重点。(二)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木兰诗》的语言质朴,但是押韵;叙事平实,但是善用修辞手法。在音韵特点上,《木兰诗》诗句各句都合辙押韵,使句子具有音韵美,这让读者能获得阅读的快感与审美的体验。韵脚的多次变动,增加了诗歌的律动感,也展现了北朝民歌自由、爽朗、豪放的特点。要体会到诗歌中的这种音韵美,就必须要进行多次的诵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全班齐读、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以此为基点,老师对“押韵”这一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押韵,感受诗歌因押韵而凸显出的美感。此外,《木兰诗》的语言美还体现在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上。诗歌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对偶、顶真、互文、复沓等修辞手法。但是,这些修辞手法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人物的形象得到了凸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这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对运用该修辞手法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进行讨论。在讲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的时候,会有关于互文的知识点的讲解,语句看似繁杂,因此让学生进行改写,比如改成“各市买鞍马,快速奔边关”,在改写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改写的东西比不上原文,进而老师对互文这种修辞进行解释。又如在课文末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可由教师进行改写,比如“男人脚动弹,女人眼眯缝”之类的,让学生明确运用比喻更富有智慧,俏皮风趣,改诗均不如原诗妙。(三)在赏析中总结形象美。木兰在诗歌中的形象是勇敢的女英雄,也是孝顺的女儿,同时也是一个渴望回归家庭的平凡女子形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描写,一个立体的木兰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她身上可贵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也必然触动读者的心,给读者以启发,她的形象是美丽的,精神是美好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回归文本,从语言描写中归纳木兰形象,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大家凭经验了解到的并不全面,而且没有依据,所以,为了避免学生空口白话,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找答案。比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看出她的勇敢与担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环境的恶劣、战事的紧张急迫,也体现了木兰的英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时间持续之久及残酷,木兰久经沙场,英勇杀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能看出她的聪明机谨等。同时,木兰的形象要饱满,就不能单纯歌颂她的英勇,也应该写出她平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如何让学生注意到这些细节的描写,教师需要花心思去进行处理,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小女子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简直有损她的英雄形象。大家同意吗?(2)木兰走在出征的路上,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如此想家,她完全没有周瑜作战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那种面对战争的英雄气概,你怎么看?(3)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多年后木兰凯旋而归了,等着她的是高官厚禄,可是她却辞官了,拒绝了丰厚的名利,这种选择和英雄本色有悖吗?进而得出木兰是英雄,更是富有女儿情怀的普通人,正是因为她的女儿情怀,才让这个形象真实可感,也才更加衬托了她的英雄形象。通过对人物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木兰身上的美好品格,看到这是一个“美”的形象,进而获得审美体验。语言的运用和人物的塑造,其实都是为表达感情、点明主旨服务的。《木兰诗》既表现了花木兰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她的儿女情怀,这也体现了诗歌的主题美。

三、结语

除了《木兰诗》之外,很多古诗文其实也都具有很多可以进行审美教育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将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塑造人的感性生命、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审美的世界里,使感官和心灵得到抚慰、获得滋养、受到洗礼,以新的姿态进入世界。另外,塑造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笑含.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体验深化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2]陈先民.《木兰诗》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3]吕继红.论《木兰诗》对汉乐府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38.

作者:邓 娟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