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探讨

时间:2022-03-18 08:50:24

导语: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探讨

摘要:语文之美美在字里行间、美在情真意切,语文教学需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懂美、赏美、爱美。课堂就是我们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值得我们深入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审美;初中语文;课堂;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深化推进,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由于初中生缺乏生活阅历,欠缺人生感悟,缺少深度审美体验,使得他们难以独立形成较高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字里行间说审美,运用教材引领学生发现、感知、体悟语文课文的审美内涵,在审美体验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一、立足教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美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语言简练、句子精美、文质俱佳的作品,我们可以在课文中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秀美、《观沧海》的壮美和《昆明的雨》的柔美,还能感受散文的行文之美、议论文的说理之美和小说的情节之美,这就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字里行间中发现美、感知美,让学生探知课文的审美意境,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苏州园林》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让学生在真实的图片风景中更好地感知“苏州园林之美”,并为学生设置问题:大家觉得苏州园林怎么样?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身感悟进行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苏州园林的“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更好地发现“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苏州园林美在何处?教师提供的问题引领学生善于在阅读的基础上品读苏州园林的“美”,这种美无论你站在何处,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人心旷神怡。比如“重峦叠嶂的假山堆叠”的艺术美、“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自然美、“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的画意美等等。学生的品读不仅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促进了审美能力的渐进式提升。总之,教师借助多媒体把文字还原成真实图画,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图片资源中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审美价值,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审丑教育,让学生在字里行间鉴赏美

很多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审美教育,而忽视了审丑教育。事实上,审丑和审美不是完全对立的,“美育”理念中既包含了审美教育也包含了审丑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而审丑教育则可以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反面人物的“丑”,从而促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由此唤醒他们对“美”的追求,提升他们“美”的鉴赏能力。在《变色龙》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灵活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从文章内容看,奥楚蔑洛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课文分析,学生很快就能得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虚伪逢迎、卑劣无耻的封建警察”,这样学生就会对审丑教育有一个初步认识。紧接着,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奥楚蔑洛夫这样趋炎附势、谄媚权贵、作威作福的人呢?谈谈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人的?如此可以将审丑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在思考生活中对“奥楚蔑洛夫”这类人产生讥讽、厌恶之情,在形成观念中摒弃丑陋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审美能力。教师运用审丑教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丑意识,让学生在认识丑、讽刺丑、摒弃丑的过程中,向高尚情操靠拢,使学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意识。

三、启发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

美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之美,体悟作者的情感之美,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涵,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课文中蕴含的强烈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审美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验美的形式,感知美的内涵,感悟美的价值,形成美的观念,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有的人》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文中,出现了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区别?请你从多角度分析这两种人的巨大差别。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这两种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永远记住他”,“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这两种人的行动存在巨大差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两种人的动机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两种人的对比和映衬,我们可以一针见血的认识到作者对伟大人物的赞扬与歌颂,对卑劣人物的贬低与鄙弃。那么,我们应当向哪种人学习?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话题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审美意识。教师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借助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启发感悟。

四、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目标,除了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外,还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美育内容,使学生成为美育的践行者,这是语文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美育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美学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荷叶•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母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母亲做件小事”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强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在《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植树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树活动”,让学生在“靠身体力行将荒地变成沃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我为何而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比如一日交警、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使学生形成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生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等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平台,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增强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也是初中语文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总之,审美教育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教育、渗透和影响,唯此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教师可以将美育教育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追求美,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践行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王金娟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