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实困顿

时间:2022-09-22 09:26:57

导语: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实困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实困顿

摘要: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回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寻找儒文化中的生命因子,以“贵生爱物”的自然生命观、“仁为核心”的道德生命观、“以和为贵”的社会生命观、“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观,积极回应当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多重困顿。面向未来,以安全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历程教育为青少年生命教育本质回归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儒家思想;青少年;生命教育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思想与生命智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生命教育成为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冲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也是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促进生命绽放的重要动力。当前青少年愈发漠视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对生命失去敬畏之心。鉴于此,从儒家思想中挖掘生命因子成为应有之义。

一、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彰显

(一)“贵生爱物”的自然生命观

儒家文化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化,“贵生爱物”是儒家自然生命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贵生”指“贵”自己、他人、万物的生命。这里特指贵“以人为本”的生命,正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1]人在宇宙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优于他物、超越群生。孔子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2]”,孟子的“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3]”,荀子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4],均突出了生命本体的可贵。“爱物”体现在儒家“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上,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5]孔子认为对自然的开发要留有余地,尊重自然规律以保障万物“生生不息”。

(二)“仁为核心”的道德生命观

儒文化着眼于提升道德生命,“仁为核心”是道德生命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表明“仁”为道德最高境界,是代表着生生之德的天德在人生命中的体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6]作为君子不能违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处理国君与臣子关系时,孔子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7]处理君民关系时,孟子认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8]处理道义与权威时,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9]“仁”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仁”指向“圣人之仁”,是最高境界的“仁”,即能够救济于世、造福于人。狭义的“仁”指向“君子之仁”,即君子的内在修行。君子的“仁”要求克己爱人,即对内自我约束、对外推己及人。

(三)“以和为贵”的社会生命观

“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赋予和谐社会文化内涵。“和”一开始是指饮食或音乐处于调和状态,在沿用的过程中不断延伸到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上,成为人们跃跃欲试所要达到的美好生活状态。《尚书·尧典》中记载“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0]《周官》中的“庶政惟和,万国咸宁。”[11]《国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2]这些都是不同主体对和谐状态的展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3]“和”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和为贵”思想同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天然联系。

(四)“内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观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追寻。“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指个体对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也能施行其王道。“内圣”要求人持续不断地修身养性。与庄子所言的“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14]颇有相似之意。“外王”是指人在完善自身发展以后,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为国家高效治理建言献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儒家认为“修己”是治国理政的起点,而“治人”才是治国安民的归宿,“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则为“修己”的方向与目的。在儒家的著述中,内圣与外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目的。

二、当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实困顿

(一)自然生命的异化

一是糟蹋自己生命。万宇辉等学者曾对中国8个省17622名中学生及部分大学生进行自伤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共有3001名(17.0%)学生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有过自伤行为。[15]依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自杀成为15-19岁女孩的第二大死因,也是男孩第三大死因。这些信息持续不断地向我们敲起敬畏生命的警钟。二是漠视他人生命。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不仅表现在伤害对方的身体生命,还体现为是否尊重、关照他人。据有关媒体报道,仅2015年就有高达60起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其中学生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占了75%。[16]三是破坏自然生命。当前人类面临环境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失控与滥用等问题。总书记高瞻远瞩,将生态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提出“两山”理念,呼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二)道德生命的缺失

一是道德认知不健全。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道德关系的认识。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正是他律道德转为自律道德重要节点,当前学校德育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道德观念引领不足。二是道德情感不充沛。道德情感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道德行为与道德关系所产生的心理体验,道德情感的欠缺将导致青少年难辨是非。三是道德意志不坚定。道德意志是指为达到预期道德目的或产生道德行为而克服各种过程性困难与障碍。青少年道德意志不坚定表现为无法克服达到预期道德目的与道德行为的各种阻碍。四是道德行为不频繁。青少年道德行为依赖于合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青少年道德行为的罕见。

(三)社会生命的迷离

一是物化的生命。在物欲的驱动下,人们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满足于摆在眼下的功名利禄,另一边又感叹心生空虚。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既受到道德教育工具化的影响,又受到基于技术崇拜的课堂教学的控制。长此以往,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生命触动,学生灵动的生命必然被蒙上物化的面纱。二是扭曲的价值。有用价值凌驾于本体价值已成不争的事实,教育领域无一例外的弥散着功利化价值。各教育主体或多或少被教育效率所遮蔽,以经济学的视角去权衡教育收效,较少关注学生的价值追求与情感迸发。

(四)精神生命的荒芜

一是精神世界空洞。丰盈的精神世界使人善于思考、乐于生活,空洞的精神世界则导致青少年思考缺乏着力点、生活无所寄托。诚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17]当前享乐主义的盛行致使现代人忘却降世的目的,忘却最初的信仰与价值追求,日复一日地生活在无根化的世界里。二是生命价值落寞。身处于尼尔·波兹曼倡言的“娱乐至死”时代,生命价值落寞的原因在于周遭病态的文化环境。年轻人喜欢胆战心惊的刺激,对“巅峰时刻”乐此不疲。青少年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陷入“放飞理想”的桎梏,无暇顾及升华精神生命。

三、儒家思想观照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

(一)以安全教育保障自然生命延续

儒家“珍生贵生”的生命教育思想传递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旨意。生命的短暂性、偶然性、不可逆性与不确定性时刻警戒我们要“好好活着”。青少年安全教育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学校安全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以保障自然生命延续成为应有之义。一是建立学校主导、家长配合、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二是系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三是加强德育工作,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18]

(二)以道德教育促进道德生命彰显

道德寓于生命之中,道德教育是形成道德生命的必要条件。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推崇四德”、荀子的“隆礼重义”均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德育健全主体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最终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尽管青少年德育工作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难题,其难题的消解需要考量以下问题。一是注重德育对象的差异性;二是注重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三是注重德育方法的渗透性;四是注重德育主体的多元性;五是注重德育场域的多样性。

(三)以价值教育升华社会生命格局

价值教育的核心在于坚定正确的价值教育取向。以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升华社会生命格局。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教化思想,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的高尚品德,培育人的理想人格,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养与生命格局意义非凡。如今处于多元文化时代,面临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难免会产生价值选择困惑。青少年作为三观未健全的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难免会遭受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殖民,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均会受到深刻的影响。此时,亟需不断提醒青少年社会生命的无限与浩瀚,以激励其提升社会生命格局。

(四)以历程教育激扬精神生命活力

一段教育历程,便是一段生命历程。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即为历程教育,它集中体现精神生命的无穷无尽、彰显生命的本真价值与人文意义。历程教育建立在敬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基础上,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发掘青少年生命潜能,激发青少年生命活力,拓展青少年生命高度,从而使青少年追寻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历程教育在此强调两种观念,即教育观与学生观。教师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智育发展,更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每位青少年都是可造之才”的学生观,铭记青少年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里,早已出现有关生命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痕迹。时至今日,生命教育这一难题始终未被彻底解决,尤其是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不同程度的生命教育缺失致使青少年变成被动的生命体,缺乏生命该有的灵动与光泽。鉴于此,青少年生命教育则显得格外重要,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正值生命发展关键期,实施生命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青少年生命成长的质量。故而,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命教育之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寓意深远。而正确生命观的建立亟须将个体自然生命、道德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融为一体,以安全教育为基、以道德教育为本、以价值教育为要、以历程教育为先,多方发力助推学生感悟生命本真与价值意义,使得学生生命焕发出青春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孝经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6][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8]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9]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程树德.论语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顾迁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曹音.尚书周书释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12]韦昭等.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4]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5]Wan,YH.,Hu,CL.,Hao,JH.etal.Deliberateself-harmbehaviorsinChineseadolescentsandyoungadults.EurChildAdolescPsychiatry2011(10).

[16]胡卫.治理校园暴力亟须法律护航[N].人民政协报,2016-3-29(12).

[17][英]狄更斯(Dickens,C.)著,黄平译.双城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18]张勇.对中学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9):68-69.

作者:姚馨 李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