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13 09:05:30

导语:大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受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影响,作为现代大学之基的人文教育被忽视,以致被边缘化。一些高校对人文教育价值认识不够,将人文教育片面理解为人文知识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要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相通,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厚重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世界一流大学

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基础,但是当前大学人文教育被边缘化现象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坚持和创新。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各界学者对于人文教育的研究比较多,对人文教育也做了很多内涵阐述。如文辅相指出: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醒,以及在此基础上由内而外的行为体现。”[1]张楚廷认为:“人文教育是以人本身为直接目的,是赋予人以人的精神的教育,是使人维护和发展自由的教育,是使人成为自由人的教育,是使人更智慧的教育,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是使人获得解放的教育。”[2]杜时忠中说到,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3]邵玉龙认为:“人文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传授人文知识,而是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人性的完善”。[4]徐绍华认为“人文教育一般是指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关于人生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思维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5]虽然各界学者们对人文教育的内涵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学者们对于人文教育内涵的阐述有一个相通点,那就是人文教育都是立足于人的教育。不管是人性教育还是为了人的自由的教育,还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等等,最终都指向了“人”,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因此,综合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与科学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以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塑造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为核心,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和潜移默化的效果。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人文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文教育是现代大学之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6-7]同样,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也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基本教育”。[8]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却很少有大学,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也少有高校真正贯彻落实了人文教育这一大学的基础教育。正是这一现实情况使得大学人文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人文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成都商报曾报道过的一则关于女孩玲玲考上二本大学,父亲有能力却不让女儿去读书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新闻里面讲到父亲计算了一下上大学的成本,然后用做生意去比较,最后得出“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这一结论。[9]大家都知道,这反应的是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说“教育无用”。确实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竟然还有人认为“教育无用”,“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这种思想反应了当前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化思想,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或者技术层面的东西,却忽略了大学人文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不是短时间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认为“人文教育无用”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人文教育无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人文教育价值认识不够。谢有顺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怕别人问我,你教的文学有什么用?”[8]他在给研究生上课期间,也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听到一位教外国教育史课程的老师讲述她在与某211重点大学的理工科老师在一起交流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学文的整天研究来研究去有什么用?”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可能非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和老师都会很容易被问到。当一个人问一个东西有什么用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也就是说他意识不到这个东西的价值;第二,他是以有用或者无用这种单一并且功利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的。很显然,无论这两个问题中的哪一个都不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这个东西,都会阻碍我们的视野。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呢?也许一件事对个人没用,但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用;也许一件事情现在没用,将来的某个时候有用。所以,很显然“有用”“无用”这个评价标准太过功利也太过局限。人生是很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很多事情并不仅仅以有用无用来衡量,当你觉得你想做,你喜欢做,并且对他人对社会没有什么危害,那么这件事就值得你去做。而人文教育并非无用,只是更多的人被社会的浮华和功利遮蔽了双眼,蒙蔽了心灵,他们无法看到“无用学问之有用”,也无法体会到“无用学问”背后的长远价值。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非功利性”和“潜移默化的效果”,正是由于它的这两个特点便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科学教育那样能够迅速地为人们带来生产成果或者经济效益,它是非功利性的,它的产出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带给我们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它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它还可以让我们的国家站得更稳,走得更远。(二)将人文教育片面理解为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目前,我国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另一尴尬现状是很多人包括一些学校的领导,他们片面地将人文教育理解为人文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认为只要我们学校开设了人文学科专业或者人文学科选修课,我们就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这个误区也使得很多学校所进行的人文教育慢慢变异,变成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远。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塑造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为核心的教育。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人文教育里面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一个上、下位概念的关系,不能划等号。一般来说,人文教育分两个方面,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有区别,人文素养教育就是把知识变成人身上的一种成分,变成人的思维品质,变成人的情感,而这个过程又是比较微妙的。[10]人文知识只是人文教育内容里面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人文素养的教育比起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加微妙。在教育内容上,人文教育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但又不限于人文学科教育,而是将其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如人际关系、生活情境、校园活动等),涉及到了宗教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乃至科学教育等许多领域。[11]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仅仅限于现今很多人认为的人文学科教育。如果仅仅把人文教育理解为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那么人文教育的内涵和范围也未免太过于狭窄了,同时也会偏离人文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人文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因此大学进行人文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同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物’的教育。”[12]人文教育虽然也讲人文学科知识,但它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去追求单纯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理论,而是以这些人文学科知识为载体,来“感化”“滋润”“陶冶”和“熏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把人类最美好的价值教给学生,[12]从而达到“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1]彰显和提升学生的品格与素质的目标。(三)轻人文教育,重科学教育。中国中科院院士、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杨叔子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13]这句话非常巧妙地点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基础性。然而在我国当代大学的现实实践中,一些大学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去实践这一点,而是在片面追求功利性的教育论思想的影响下,导致一些大学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不论是个人还是学校还是国家都更加注重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教育能更加快速的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但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又是一把双刃剑。一味的片面发展科学教育、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不仅无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内心的不平衡等问题,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些矛盾和冲突。在价值观上,有些人尽管掌握了高新技术,但因为缺少人文教育变得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冷漠麻木。[14]2013年震惊中国的复旦大学硕士投毒案就是一个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15]名校的高材生,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与室友不合就利用专业所学的化学知识,利用实验之便,把化学药品偷出来放到宿舍的饮水机里导致室友中毒死亡。类似的高材生以高手段、极残忍方式引发的案件不在少数。杨叔子院士说:“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各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16]大学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之前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新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对策建议

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片面发展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不仅无益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院校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正确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真正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正确认识人文教育价值。李训贵和宋捷在《大学人文教育路径的思考、选择与实践》一文中说到:“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由人文教育的受体变成践行人文的主体,向内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向外则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推动社会和谐尽一份力量。”[1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人文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它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1.对个人的价值(1)人文教育可以唤醒大学生个人自觉。大学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可以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可以使学生自主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并且正确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且充满意义的人生道路。(2)人文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文精神,完善人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8]人文教育就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它是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完善人性的一种教育。大学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知识的浸润、环境的熏陶、人文的陶冶等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育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人文理解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从而达到完善人性的境界。(3)人文教育可以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大学生一要学做人,二要学如何思维,三要学会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其中做人是基础。”[19]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一些大学,却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且智商高,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3]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我们的大学生都做了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0]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大学生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求的。而人文教育在这一方面却可以发挥它独有的优势。通过人文教育的濡染和涵化,教大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2.对社会的价值大学人文教育对社会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且涵盖各个方面的。一方面大学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的发明创造和利用都必须要有人文为导向。只有时刻以人文为导向,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1)人文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进行人文设计。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没有意识到人文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生态环境,不顾自然发展规律,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等一些激进的措施。在经济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暂时的数字上的增长,但是这些数字增长背后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和难以弥补的。环境污染严重,生物濒临灭绝,以及过度开发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等等都给我们贪婪的人类重重的一击,让我们措不及防,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规划里面必须有人文设计,这是社会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的必不可少的保障。(2)人文教育可以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和便益,但是如果高科技的发明与利用没有以人文为导向,那么它对人类的危害也是无法想象甚至是毁灭性的。我们没有人会怀疑一颗原子弹就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一场细菌战也可以吞噬一个民族的事实。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可以避免这样残忍的事实。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科学家和发明者不能不关心人和社会,他们再也不能对科技创造与发明的社会后果漠不关心。同时也要求每一个使用新技术、新发明的人也必须有一份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3)人文教育有利于抵制物质主义的影响,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人文导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利益和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到处都弥漫着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硝烟,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卷入物欲横流的泥淖。就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也公然在微博中高喊:“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别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21]如此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必然使大学生缩减选择知识的范围和标准,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成为追求金钱利益的工具。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理想教育,它教育人们在追逐物质、功利和现实的同时,还需要追求理想、坚持理想,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有希望。3.对国家的价值现代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更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人才兴,国昌盛。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制约着该国发展的整体水平,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能力的标杆,还关系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1)人文教育可以提高民族素质。人文教育由它的内容、目标和核心决定了它是一种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的人性教育。大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带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让我们中华民族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民族之林站得更高,走得更远。(2)人文教育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大学人文教育贯穿着对人类文明和人性的尊重,贯穿着对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尊重。这种文明成果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更是普世价值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对于学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人文教育可以教给他们除了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之外的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那些人类文明和人类精神中永恒不变的价值,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民族精神。人文教育可以凝聚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力量,万众一心,号召所有中华民族的同胞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终身。(二)全方位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的各个方面。大学人文教育是一种不仅仅限于人文学科知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固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而是存在于大学的任何一个角落,体现于大学的一草一木,以及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1.课堂教学人文教育是一种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人文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完善人性的这样一种教育。因此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是非常基础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作为最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大学人文学科知识传授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学可以通过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核心课程传授人文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灌输”和“堆积”死的知识的情况,而应该生动活泼引导学生主动去吸收这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其次,经典著作阅读欣赏也是人文教育课堂教学里必须的一步。“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证明了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集锦,只有深度的经典阅读,与真正的名家大师对话,对学生的触动和教育才是彻底并且深刻的。2.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教会学生在集体中正确的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锻炼和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大学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科技文化节,志愿者活动,科学知识大竞猜,人文素质大讲堂等,这些形式各样的校园活动都可以在玩乐中不知不觉的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3.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往往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因此同学之间的关系应是积极的、正面的、健康向上的。在这样的同学交往中,学生往往更容易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也更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其次是师生关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4.校园环境大学“要重视营造环境,让师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我们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上升为他们的内心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个氛围,文化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22]大学人文教育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地作用的今天,学生在一所学校里所感受到、经受到的氛围才是真正会让他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大学的校训,校园的雕塑,图书馆的建筑等都可以体现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学生每天徜徉在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里,受到的浸润、熏陶、陶冶和感化会最终凝聚成为他们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5.社会实践虽然人文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是一种无法像科学教育一样用东西来衡量的教育。但是人文教育也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要确实付诸行动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文教育。大学在教给学生人文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去将这些平时所学落实于日常生活实践。比如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都可以锻炼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学生在这些亲身实践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更加深刻的领悟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非凡意义。因此,社会实践也是落实大学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三)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相通,和谐发展。杨叔子院士曾经断言:“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和真璞,而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23]科学与人文,二者相融相通,和谐发展则“育人”,二者相割相离则“制物”。社会需要的是育人的教育,而非制物的教育。学校要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相通,和谐发展。1.充分挖掘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当代大学教育中,一些高校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背后所饱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时,我们可以讲到科学家的奋斗史,科学家执着追求的精神,科学家求真的品质,科学家牺牲小我奉献社会和国家的感人事迹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教育背后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这些东西对学生的触动和教育意义也许比孤零零的公式、定理、方程式来得更为深刻而真切。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贯穿人文教育,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2.努力在人文教育中贯彻科学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是在中国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早的学校,现在他们发展的非常好,可以说是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楷模。他们一直秉持的一个理念是“让理科生学点文史哲,让文科生学点数理化”。学文的人仅仅是学文就够了吗?显然不是的。人是社会人,人要生活,就必须能够与这个社会现实接轨,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文科生也需要学数理化,也需要懂的一些基本的科技常识,这样才能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适应这个社会,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才会更加美好。3.开设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课程美国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通识教育是有效的打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桥梁。因此针对我国当代大学存在人文教育缺失,科学教育至上的问题,我国大学可以实施一些沟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通识课程,来逐步改善这一现实。比如可以开设一些科学史学、科学哲学、科学与使命、科学与责任、人文与科学、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有可能培育出既有较强科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又有较高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新时代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凡是世界一流大学,也必定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文教育,凡是没有世界一流的人文教育也必定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学。大学人文教育具有引领大学教育的作用,是大学获得长久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面。新时代背景下,在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思想、文化思想,争相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大学人文教育,完善大学人文教育体制机制,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作者:赵定贵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