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1 03:06:10
导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医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的医学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医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转型期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医学生;人文素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面临着很多挑战,医疗领域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激化的医患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引发了医学教育者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期待找到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1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卦》讲:“文明以止,人文也。”[1]人文素质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技能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内化,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技能是体现,人文精神是核心和灵魂。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训练人文技能,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在诸多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研究和人文素质教育研讨的结论中,笔者最认同樊浩先生的观点:“文化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人文素质的真谛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以此现实地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2]人及其生命过程是文化的主体,人及其生命过程中遇到的“生存困境”是文化的对象,这是人与文化建立联系的原因。文化作为“解释系统”的本质就是人化、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本身也是一种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文化”过程,使人获得实践形态与道德形态的“自由”。
2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其实质是人学、仁学。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人文素质培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更加突显。自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丰富内在情感,提升情感智慧和人文素质。但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医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的医学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医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需要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要求,加强与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第一,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充分理解医学人文的内在要求,注重实践。社会转型期,医学科技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医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医学生具备崇高的医学人文精神。第二,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充分认识到现代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现实要求,并为满足这一现实要求提出有效措施。第三,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认清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下复杂医患关系的现实环境,明确差距,弥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独立性增强,价值取向越发多样化,这必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患关系提出更高要求。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然起步晚,但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提高医学生人文技能、培育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了成绩。但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新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如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载体形式、医学人文教育环境、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医学人文教育保障等方面。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实践发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与初衷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保障、课程内容、师资等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具体来说,第一,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文精神,但当前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仍停留在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第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融合度不高,课程效果达不到预期,有的课程是“为设而设”,重视不足,实施草率。第三,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大多不具备医学背景,难以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同时,教学方式方法实效性较低,教师人文素质也需要提升。究其原因,第一,师生人文素质知识结构本身就“先天不足”。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和“快餐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也是师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医学科技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医学非人格化现象。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医学的发展。但“唯技术”造成的医学非人格化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没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融入专业教学中。虽然表面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了重视,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医学与人文交融的氛围,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注重环境育人、实践育人。
4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是人们价值观的冲突期和调整期。人们普遍追求对象的即时兑现的价值[3],这就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与行为。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医学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如何使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一,转变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医疗工作本质。在实际教育管理中,既向学生讲解医学目的、医生的使命,也要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他们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搭建和拓展利益诉求表达平台与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原则和凝聚力。同时,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形成浓厚的重视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加强教学和课程建设,推动医学专业课程与医学人文课程有机融合。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专业课程学科教学体系,建立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的医学必修和边缘课程教学体系,在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阶段,加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核力度。总之,要在确保医学人文课程齐备、教学内容全面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不断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第三,注重实践教育。细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尤其是细化其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同时,重视医学生人文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第四,注重环境育人,建设能体现人文关怀内涵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文化的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在情感的认同,培养人文精神。同时,加强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宣传,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找准宣传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增进理性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第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既要提高医学人文知识水平,又要注重自身高尚师德的养成,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好为人师表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此,需探索形成专业教师讲授人文课程的选拔实施机制,使医学专业知识丰富、人文素质高、医德品行高尚的教师承担重要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任务,或定期举办医学人文讲座。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环境、保障、效果等方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本质、目的和医生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价值世界的本质反映,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取向,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社会转型期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邓球柏.易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教育研究,2005(8):9-15.
[3]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健康.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6(6):66-68.
作者:刘健康 马慧莹 单位:滨州医学院
- 上一篇:高校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