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9 08:29:33
导语: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学前儿童一生影响深远。置于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丰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显得尤为独特。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人文教育“回归”趋势的必然要求促使教育者不得不思索学前领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独特性、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本土特色可作为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稳步推进、可供参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现实路径
一、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与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从字面上讲,“人文”即文明,其核心集中体现于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孕育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之中源远流长。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意识,人文教育重视心智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古希腊社会,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由于“Liberal”词源“Libber”,意为“自由”,因此人文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涉及人文主义教育,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近代的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相互掣肘的过程中推崇人的理性——人的最高价值是理性,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时至现代,由于教育普及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文教育的旨趣已不再是与宗教神、亦或科学对立,其内涵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张楚廷先生言:“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1]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文性,教育以人为本。那么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就是对于幼儿阶段的人的教育。我赞成石中英先生“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2]儿童不仅只是个“儿童”,他首先还是个“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放弃其作为人的内在固定性,将其改造成社会大机器上的小零件。然而,学前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归根结底是儿童拥有独特的儿童文化,即儿童内隐精神生活和外显文化生活的集合。另外,学前期是成人期的基础与准备,担负着人性启蒙的重要责任。因此,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具有其独特性与重要价值。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给予儿童人文熏陶,重视儿童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塑造理想人格,促使儿童人性和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实现。
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基于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可将人文精神界定为:关注人本身,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儿童是个“人”,且心性单纯,有作为人的人文诉求。另一方面,儿童精神具有内隐性,不是显性的物质载体,需要人文教育为幼儿人文精神诉求提供必要的平台。具体表现有:一、人文追求的自由性满足幼儿游戏精神诉求。人文追求的自由性体现了活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是自发自愿而非外部力量的强制。“自由与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3],儿童以“游戏人”的姿态在游戏2017年第24期论坛•交流中诠释着周围的世界,通过人文追求的自由性得以满足与表达。二、人文知识的隐喻性满足幼儿精神潜意识化诉求。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对话,直触个体最自然、最本源、最感性的心灵深处。“可以说,儿童原发性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其精神世界与生俱来地携带着潜意识。”[4]幼儿自然而鲜明的潜意识化特征赋予其巨大的隐喻心理潜能。三、人文理解的性情化满足幼儿精神诗性化诉求。人文理解的性情化充满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儿童“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5]儿童这种泛灵化的精神倾向会使其将自我生命意志投注于周围世界,人文理解的性情化特征引领儿童体会到世界的灵动与美感。2.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良好的师幼关系源自于较好的师幼互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肯定幼儿人性与价值,尊重儿童地位以及应有的权益与需要,从而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引发其认知、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下幼儿园一日生活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需求,集中体现了学前领域的人文关怀。但从我国现阶段师幼互动形式来看,正规的集体作业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要求一刀切,忽视不同幼儿身心需要的差异性、评价体制上过于单一等问题。在成人功利化知识观及其狭隘教学意志的控制下,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秩序井然实则导致了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师幼关系的恶化。3.人文教育“回归”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回归”绝非偶然。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技术中心主义”思想悄然统治着人类,某种程度上人变成机器与技术的附庸,人自身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忽视和淡漠,人文教育遭遇尴尬境地。“儿童文化危机在为技术理性所控制的现代社会中愈益明显”[6]现代媒介传递的浅薄、庸俗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儿童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性,儿童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诚然,学前人文教育的缺失并非我国教育界特有的现象,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世界范围内人文教育的“回归”趋势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重视。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曾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憾美国高等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学前领域。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儿童读经教育,给予幼儿人文关怀。这些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进行了学前领域教育改革,探索人文教育途径,增设有关的活动课程,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幼儿教师等。
三、我国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的现实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独特性。人文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它关注受教育者人文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另外,幼儿不等同于成人,幼儿闪现着人性的灵光,最接近于人的本初状态,具有独特的儿童文化,这决定了其独特性,同时幼儿阶段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转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充分地考虑到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将人文教育合理地融入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之中。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幼儿人文意识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是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还相对淡漠,相关幼师培训机制缺乏正规而完整的人文教育培训课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业教师,很多教师自身对人文教育这一理念认识不清,对幼儿进行相应的人文教育更是困难重重。我国应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让幼儿教师普遍关注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另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定期接受教育培训,在掌握师幼互动之倾听艺术、说话艺术、肢体语言运用艺术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自主性,给予幼儿现实性的人文关怀,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3.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本土特色。重视学前儿童人文教育以顺应国际大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回归”趋势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有效进行人文教育,许多幼师还未有头绪。教师应采取多重管理,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借鉴。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近几年“读经热”“国学热”源起于台湾地区并逐渐推广开来。从经典的价值来说,中华文化中民族的睿智,博大的胸怀,艰苦卓绝的精神是教育学前儿童的宝库。经典的诵读不仅在于其实用价值,更在于文化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儿童复归经典更关注个人体验,正如庄子《逍遥游》追求人文的自由美感与超脱。《论语》中“君子忧道不忧贫”,“不迁怒,不贰过”等经典章句也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我国大陆,当下所采取的教育还是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其弊端日益凸显,我国学前人文教育必须审时度势,立足本土化文化传统来寻找人文教育的源头与归宿,促进学前儿童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张春秋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18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束从敏.儿童文化与幼稚园课程[J].早期教育,2001:11-12.
- 上一篇: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
- 下一篇:高校人文教育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