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与回归
时间:2022-08-28 10:07:09
导语: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与回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其进行的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职业人,更是一个有素质、有教养、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高度对接、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受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是一切技术、技能的“载体”,学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播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提供出高质量的“技能载体”。所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突出的职业启蒙导向,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性”元素是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归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则以“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其它如《大学语文》《社会心理学》《中外文化简史》《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各学校有选择性地开设,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都因种种原因不开课。即便一些学校在人文教育相关课程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中国科学院教授孟建伟深刻指出:“现行教育在教育内容论层面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专业掩盖了文化,知识遮蔽了人性,整个教育内容重实证性,缺乏人文性。不仅科学教育内容缺乏人文性,而且人文教育内容也缺乏人文性,缺乏鲜活的人文精神。”一些“概论”类课程的设置凸显了教育主体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在有限的课时内涉及尽可能全面的内容,结果却使一门课程缺失了应有的紧密逻辑性,使“系统深刻”的阐述变成“点到为止”的空洞说教,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其本身的政治性大于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作用比较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忽视职业文化素养。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敬业、严谨、合作、进取等职业素养是劳动者极其宝贵的品质,是一个劳动者的“软实力”,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要素往往决定着劳动者未来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促使一个人秉承严谨的治学和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品质只有在亲身融入一线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工作环境、在岗人员和顾客才能有切身的收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注重学生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动手能力,但主要以学校简单模拟实验为主,真正接触实际生产实践、融入合作团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比较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一个劳动者在技术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性,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亲身体会,无法收获和体会敬业、严谨、合作等无形的职业文化素养的熏陶,从而也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未得到真正的启蒙”。对比来看,制造业领先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极大助力了工业的兴盛,德国的制造业素来以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著称世界,而这是他们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员工素质培养的结果。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育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岗位上工作是穿插进行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对照理论获得直观体验,又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对实践的认知,理论认知和实践相互促进、交替上升。学校和企业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培养,特别是对团队精神和对用户负责等素质内涵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全面学习和感受企业的技术和文化,毕业后能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也成功完成从学生到科学素养与职业文化素养兼备的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能支持高质量的人文教育。1995年我国正式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正规高等教育序列,并提出“三改一补”的方针,大量地方中专学校、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学校通过调整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合并办学等方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在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普遍层次偏低,在专业结构方面高职教师也是以技能型为主,科班出身的人文学科教师比较少,并且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对于人文教育师资的引进积极性不大,所以在人文教育的开展上师资力量不足。另外,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展方面,高职院校大多以全职教师为主,多数专业课教师实际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认识缺乏,在施教过程中只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引导和培育。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回归路径探寻
将人培养“成人”是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在使命和首要任务,高职人文教育要自觉担负起养成与教化的育人功能,塑造和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伦理人性的和谐发展的人;职业性是高职人文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人文教育的特质,是其个性的彰显和生命力的体现,只有将二者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职业人”与“和谐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培养出人格健全、有益社会、敬业乐业的“全面发展的人”。在高职人文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认清高职教育的客体。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即将步入成年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思维灵活,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非常强,并且自我意识强,渴望被尊重。所以学校在教学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生活管理等方面应宽严相济,在规范学校秩序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成年人“独立人格”的存在。二要明确教育主体责任,为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条件。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和谐、便利、积极向上的氛围,尽量避免粗放甚至是粗暴的学校管理模式。三要在教育活动中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规划课程建设。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设计特别是人文课程建设上,应对科学有效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在高职人文教育中做到立足职业,首先要理清“做人”与“谋事”之间的关系。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厚重的人文情怀、积极乐观的人生境界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一个人积极投身工作、事业成功的重要方面,所以人文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立足职业发展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方向。二要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给学生创造接触实际工作环境的机会。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协商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政府可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国家应及时跟进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学校、企业、学生的行为,并保护三者的正当权益。三要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养。一方面是提升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部门多创造人文课程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政策上可将人文专业教师的比例作为考察学校教学能力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可为专业课教师创造出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或鼓励教师自行提高相关业务水平,例如许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任教老师的重视就是提升专业课教师职业人文素养的有益示范。探索合理的人文教育评价方式,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内化为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模式的潜移默化能力,这种能力实实在在地存在,但又很难在一定时间内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以对于人文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制定更为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励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例如,可将教育过程的考核与教育结果的考核相结合,其中,教育过程考核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不定时听课等方法,教育结果考核则可通过对学生就业前的岗位实习评价进行考量等等。
作者:刘丹丹 刘慧芳 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 上一篇:校长在开学典礼及教师节表彰会讲话
- 下一篇:外科术后感染预防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