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创建思路

时间:2022-05-09 11:22:21

导语: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创建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创建思路

一、确立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地位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职业性不仅体现为高职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表现为高职学生对职业思想、方法、态度和情感的习成。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指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2],他认为“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便会“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指出,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高端”,意指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4]。在社会职业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当今社会,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我们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①的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并非“专业知识”、“技能”,而是“职业态度”,他们首先希望毕业生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学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依次为:责任心、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大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而我们另一项以高职学生为对象的关于《职业选择与评价》②的调查结果反映出高职学生的认知与用人单位企盼的巨大偏差,例如,只有7.2%高职学生认为“职业态度是现在职业工作岗位中最需要的能力”,高达81.4%的高职学生优先选择“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以“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认知与用人单位企盼的反差反映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缺失。诚然,在不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职业技能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日渐深入人心,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出现“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一切都以培养“娴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一些能涵养人文但不具备显性职业技能培养特点的课程被删除,一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但暂时不用或暂时用处不大的课程内容被裁剪。“重职业技能轻职业人文”的教育教学安排不仅有悖于科学的职教理念,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期待与要求,更不利于学生、企业和社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国内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正确认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人文教育对高职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以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安排,确立职业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有地位,这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

二、加强专业课教学与非专业课教学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协作,培育一支全方位的高素质的合作型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

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它兼容“职业性”与“人文性”,肩负两个使命,一是培养高职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二是培养高职学生作为特定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成为具有职业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职业人”。这就要求职业人文教育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人文教育能力,而且还应熟知教育对象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典章制度文献以及著名先驱人物等。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懂职业的不教人文,教人文的不懂职业”的师资队伍现状使职业人文教育严重缺位。在我们以高职学生为对象的关于《职业选择与评价》调查中,高达77.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未能经常渗透敬业、诚信、责任、协作等职业人文教育内容;84.2%的学生反映,人文课程教学极少结合学生专业与职业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教育;73.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只“知道一点”,7.9%的学生“不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教授指出,由于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称通识教育)课程,而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此外,在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自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5]。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学科交流、系部合作、岗位工作职能相互渗透以及校企文化融合等多方式协作,培育一支由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实验员、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或企业优秀人才共同参与的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努力变“单枪匹马”职业人文教育模式为“合作型”职业人文教育模式,将职业人文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工学结合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

(一)提高非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人文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意识

由于高职学时短、课程不断压减,目前承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重任的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因此无法结合学生所面对的主体行业进行有效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制订计划定期对非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及行业知识普及培训,鼓励非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人文教育教师积极参与专业系的学生管理(如兼任辅导员等)和教学实践活动(如见习、带队实习等),并为非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人文教育教师进行相关行业的职业人文研究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能立足行业、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以独特的行业历史文化,促进高职学生对职业社会价值、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是高职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也最有能力和更容易以自身行业经验和职业品格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群体。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引导,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职业人文现状调研,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活动等方式,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紧迫感,纠正“专业课教师只负责职业技能教育”的认识误区,使专业课教师能经常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敬业、诚信、责任、协作等职业人文教育,使高职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品格。(本文来自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

作为职业人文教育重要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指个人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6]。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与年龄相近的青年进行了一次长达25年的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表明:有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有短期目标的人也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有模糊目标的人基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事业平平;而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安定,常常抱怨社会,怨天尤人。[7]可见,人生目标的设定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与事业关系紧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和奉献社会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高职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职业和社会,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高职学生未来不仅能就业,且能敬业和乐业。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师资严重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低,基本由招生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以讲座形式兼职承担。为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和岗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引进或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并将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也纳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兼职队伍。通过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化和专业化,以职业生涯规划引领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养成。

(三)组建以优秀职业人为主体的职业人文教育顾问团队

职业人文乃职业人之所以为职业人之道,行业或企业的成功人士是优秀职业人文的践行者,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将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良好示范。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开办讲座、校企文化融合等方式使优秀职业人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组建以行业或企业优秀职业人为主体的职业人文教育顾问团队,这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完善考核体系,弱化管理机制的功利追求,稳定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

职业人文素质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它不能仅靠几门课、几个教师或几项活动就习成,它必须渗透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和一切活动。全体教职员工们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求实创新、不求名利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都示范着一种职业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学生的品行表率。但是,由于职业人文教育工作不易量化而且工作成效短期难以甄别,因此常常在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中缺位或流于形式。同时,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态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不仅利于营造爱岗敬业、执着奉献、求实创新的职业氛围,相反还会催生急功近利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因此,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功利追求,引导高职院校教职员工从对工作结果的过度关注转向对工作过程的投入,使高职院校教职员工不仅从职业技能的获得与传授,而且也能从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的养成与教育中体验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使广大教职员工都能结合自己从事的课程教学和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开发符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和行业价值的职业人文教育内容及教材,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教学实践。

作者:黎永莲谭凤娇工作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