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流行文化实践
时间:2022-05-04 05:16:23
导语:人文教育流行文化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构建交互主体,促进教学民主
流行文化进入教学之所以备受争议,根源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民主未能真正落实。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实践主体,学生是教育对象,“教师主导整个实践过程,包括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方式”[1],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话语权,个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缺乏平等与民主内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化意愿难以得到尊重与满足。这一强调学校文化的权威性与主导性的教学观,高扬了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存在价值,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双向选择及互动,窒息了学生的主体特性与身心成长。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在历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深刻巨变后,流行文化获得了文化霸权,学校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冲击与挑战。文化转型不仅给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带来了契机,而且诱发了教学观的根本转型。当前的教育理论将教学视为多主体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倡导以学生为本与教学民主。这就需要关注师生间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问题,包括教师如何面对青年流行文化,如何化解两类主体之间的文化对抗,以及如何构建学校教育与流行文化的和谐关系。今天,作为一种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生活文化,流行文化正凭借自身的时尚原则与快感逻辑,“以其主动参与性、崇尚自我及容纳多元个性为特征”[2],日益改变着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作为学校教育的引导者与实践者,教师必须转换思维,与学生在流行文化上达成共识、弱化分歧,谋求平等与互信,让教改在坚实的教学民主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拓展教学资源,推动教法更新
流行文化之所以在教学中长期缺位,是因为教学主导者不能正视当代流行文化的复杂性和范围。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是辩证的关系,必然容纳教育流行文化。第一,流行文化参与构建了文化传统与文化经典。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文化,它贯穿于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尤其在高度现代化、科技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大放异彩。可以说,历史上相当一部分高雅文化都是以当时的流行文化为基础和源泉发展起来的。第二,经典与流行的本质差异只是一种文化建构。“历史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雅和俗是相伴而生,雅俗互通、雅俗互化、雅俗共赏的”[3]。中西方文化史与文学史告诉我们,诸多雅作与精品最初无不含有俗的成分,它们由俗变雅,最终获得了经典授权。第三,当代流行文化“已经发展到非常多元化和非常普遍化的程度,以至于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其形式,既可以囊括大众文化,又可以容纳上流社会中为少数精英分子所享用的精致文化以及各种高级名牌产品”[4]。鉴于流行文化的这一多重特征以及无限更新的潜能,只要教师引导合理、辨析精微,流行文化所浓缩的时性及其丰富多元的价值元素,就会因契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而获得教学的提升与转化。教学内容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革新是相伴而生的。对当下的教改实践而言,流行文化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显然,深化教改、创新教学,首要前提就是消除教学对立、实现课堂民主。就此而言,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日常性、民主性、多元性、技术复制性、浮动性等特征,带来了师生关系与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换言之,对今日教育要做到崇尚学生个性、坚持教学民主,就必须重视流行文化的潜在价值。教师只有宽容、善待、有效利用流行文化,才能与学生增进共识、加深交流,才能为各种现代教学法的引进创造条件,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目标。当前,一些教师在加强学生审美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对流行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高扬生命活力,彰显人性自由
流行文化是一种实践性文化,它以时装、饮食、流行文学和音乐、身体和性、广告、媒体、商业、都市文化为载体,表征了特定时代的个性与社会群体心理、生活风格及美学原则。高宣扬指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流行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那样抽象或脱离实际,活生生地表现为一种正在行动中的文化,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5]今天,广泛而多样的流行现象,正在扭转学界对流行文化的负面评价,多数研究者已“不再把它们视作是掉价和粗俗的”[6],而是将其视为现代生活的本质与化身。较之高雅文化,流行文化在解放人性、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方面更胜一筹。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彰显教育的生命特质与超越本能,让教育成为学生人格活力与生命活动最旺盛的体现。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学校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7]。青年流行文化作为学生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奔跑的、接地气的文化,最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个性化、多样化、理想化与生活化。青年流行文化不仅有助于启发我们反思当代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对于新世纪教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大有裨益。流行文化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赋予学校教育以生命和灵性:其一,展现校园文化的青春风采;其二,有利于课堂文化回归现实;其三,有利于从内容与形式上扩展人文教育的品质与境界。显然,人文教育只有有效熔铸流行文化,才能具有自然健壮的创造品格,才能建构以生命论为基础的科学教育观,从而更好地履行学校教育的超越本能、育人功能。
四、顺应时展,形塑新型人格
在我们这一全球化、都市化时代,知识经济与消费主义盛行,大众媒体与大众流行文化起主导作用,新的文化景观应接不暇、影响深远,“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并且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8]。新世纪教育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一如既往地发挥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功能,就必须立足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创新。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要求的:“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现行教育只有围绕时代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改革教育观念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才能满足社会期望,实现有效教学。今天,面对全然不同的社会语境,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与用人理念,重建现代教育与流行文化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于网络文化、拇指文化、录制文化、消费文化中的新世纪学子,其特定的群体特征与文化需要决定了未来学校教育的实践内容及实施方式。今天的学校教育亟须调整自身,适时引导学生“向适应现代化、网络化需要的现代人过渡,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观、价值观”[9]。惟其如此,学校教育才能行之有效且充满活力,顺利完成其在新世纪肩负的育人目标。
作者:黄大军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 上一篇: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实施
- 下一篇:高职人文教育研究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