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教育实现思路
时间:2022-05-04 05:00:01
导语:历史人文教育实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审美主体)对世界(审美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审美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美是生活,美是生活的教科书。”在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它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人类能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美育素材,人物形象的美、社会斗争的美、人类劳动的美、历史遗迹的美,结合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直观生动的审美感受力,积极开阔的审美想象力以及纯真质朴的审美情感。现当下许多青少年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表现出崇洋媚外的倾向,流露出对本土优秀的文化不屑一顾的情绪。对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中国文明史的教学,突出作为文明古国的美,重塑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审美认同以及审美能力。
二、通过历史教学促进人格养成
一部社会发展史,是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历史,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历史是青少年人格养成最好的培养基。目前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应试型教学为主,忽视了历史教学这一重要价值,其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是,历史课程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对于语、数、英来说偏少,因此在课时安排上相对较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而历史属于文科课程,必然得不到重视;主观原因是,部分的中学历史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或者服从追求“升学率”的主流,授课时遵循一成不变的原则,只是要求学生记忆历史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并机械地训练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对个别学生发散的历史思维甚至采取打压批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大大缩水。如何通过历史教学促进学生人格养成,这是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首先,必须培养并鼓励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则作为被灌输历史知识的对象,且对学生的考察要求过于死板。实际上,对待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学生的认识并不相同,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将这些不同的认识归一为所谓的“参考答案”,而是应该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将片面的认识全面化,在必要时甚至纠正个别畸形的认识。其次,初步建立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是美与丑、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过程,历史画卷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就必须依靠历史唯物主义,具备唯物历史观,才能正确认知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懂得如何正确运用历史、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重要的是,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最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国民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及高度的爱国责任和使命感。而历史是支撑爱国主义最为直接的能量,灿烂的华夏文明,革命烈士满腔热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不激发人内心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意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无论是看不见的传统美德,还是看得见的文物遗产,都值得我们好好地传承和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这些历史中的精华引导现实的行为实践,比如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孝,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很多,通过学习这些故事,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孝敬父母。再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瑰宝,历史教学则需要在行为上使学生认知如何珍惜这些财富。
作者:李冬花工作单位:江西省遂川县禾源中学
- 上一篇:旅游教学中人文教育研究
- 下一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