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7-05 08:42:12
导语: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解决对口帮扶村落的贫困问题,以设计扶贫推动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推动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融入育人情境、建立人才培养长期效应四个方面取得实效,但仍需进一步拓展设计扶贫实践领域、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着力于乡村本土设计人才培养、推广设计扶贫工作经验,深化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助力。
关键词:设计扶贫;设计人才培养
高校是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设计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桂林理工大学于1994年创办设计艺术学科,是全国较早开展设计艺术教育的高校。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重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产学研联动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趋同趋势,在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和设置等方面千篇一律,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生源特点,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不足。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理论设计,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实操环节较少,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一些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学院努力开展高校地域特色化探索,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战略中,牢牢把握广西作为对东盟开放前沿和桥头堡的时代机遇,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进一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设计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已成为全世界设计教育领域的新趋势。贫困是世界性难题,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2015年《“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出台》,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文化在扶贫工作中“扶志”和“扶智”的作用。2018年工信部印发了《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更是提出以设计的介入改变贫困状况。设计扶贫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既可以在技术层面为贫困人群提供支持,又可以在文化层面给予他们帮助,帮助贫困乡村制定高质量的帮扶计划,确保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针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院以设计扶贫为抓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推动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推动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学院在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环境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中选派专家、搭建人才团队组成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为对口帮扶贫困村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此过程中将项目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标志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安排扶贫设计课题,将农特产品品牌形象设计作为学生课程作业。授课教师与扶贫团队一道,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形式地了解当地情况和农产品优势及特色,学生得以充分掌握其市场情况,以便更精准地着手农特产品外观包装设计。在与村民的沟通中,秉承设计服务客户的宗旨,学生充分体会到客户需求与设计理念的矛盾统一,这种更为直观的19设计体验让学生受益匪浅。此举不仅促进了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发展、提升学生在面对不同客户需求时灵活应对的技巧,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能力,使其在设计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教学设计推陈出新,不断优化课程课件、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设计扶贫丰富了教学案例、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的改革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设计扶贫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产业资源和科研资源导入专业课程中,一方面以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以在扶贫工作中获取的科研资源服务教学改革。高校师生一同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市场走向社会,与扶贫团队一起围绕乡村发展需求和建设方案展开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提供了设计扶贫推动乡村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育才理念和实践思维。
2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通过设计介入扶贫的方式,构建起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设计扶贫来推动教学改革,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托桂林理工大学帮扶灌阳县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带领学生以参加项目的方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根据贫困村落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等实际情况展开帮扶工作,并组织“一院一品·画说扶贫”艺术设计大赛,大赛收到了近800幅设计作品,为帮扶工作提供了众多具有创意性的可实施设计方案,最终完成帮扶村落百香果、雪梨等多种农副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增加了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助力村民增收。学院于2020年5月举办艺术学院精准扶贫设计项目汇报展览,对项目开展以来的设计成果进行小结,以期进一步推动扶贫设计项目更好地与学院课程教学互动,提升设计成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次展览既是设计扶贫成果展示平台,也是一次学习交流机会。以此为契机,学院鼓励学生参与扶贫作品创作比赛、创新创业大赛、设计+人才项目及其他各项设计专业赛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设计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极大拓展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各项赛事奖项成果的累积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介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方式拓宽了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渠道,学生学以致用,全面提升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个人技能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为贫困群众服务,深入了解到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
3课程思政融入育人情境
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2021年4月在广西北部的毛竹山村考察时,总书记提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设计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设计工作者应开阔眼界,在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入本地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学院将思政工作融入设计学专业课堂,让贫困乡村成为专业课堂的拓展空间,师生团队通过深入调研深度了解对口扶贫村落农特产品的优劣势,针对当地农特产品外包装辨识度低、品牌意识缺乏等情况,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设计学专业知识,为村民设计出各种作品,以提高当地农特产品的外观包装水平,从而拓展销路提高销量。同时,桂林理工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还致力于提升乡村民众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绘制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文化墙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乡村生活空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脱贫攻坚正能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建立人才培养长期效应
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学生不应只专注于校园知识,缺乏对社会和本土文化的了解会导致设计内涵的浅薄、浮夸和不成熟。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光需要知识和技能上的训练,更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设计扶贫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其既是对技艺的提升,也将本地文化、社会问题和国家复兴等命题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继续为地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的长期发展。高校主动聚焦社会发展问题,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中,发挥人才和专业知识上的优势,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助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充分展示着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以设计扶贫的方式鼓励学生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能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怀,增强学生与乡村、社会和国家的联系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积极有为。
5学院以设计扶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艺术学院因在扶贫方面的贡献荣获桂林理工大学脱贫攻坚集体记功奖励,四位教师获记功或嘉奖奖励。不仅如此,学院以设计扶贫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推动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融入育人情境、建立人才培养长期效应四个方面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工作仍存在局限性,例如设计扶贫的主要目标是帮扶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防护方面的帮扶力度较弱,输血式的帮扶模式难以让设计人才扎根乡村持续发挥效能。在接下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不仅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关注其背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文化及生活方式,形成设计扶贫长效机制。(1)拓展设计扶贫实践领域。设计扶贫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目前学院设计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帮扶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景观改造和规划等方面,接下来设计扶贫将更加聚焦于乡村品牌开发、非遗传承、衍生产品开发、文创成果转化、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播等领域。学院应继续倡导务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拓展多元设计视角,进一步推动设计扶贫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的作用发挥,将乡村扶贫项目纳入到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以扶贫设计作品积极申报新型专业或外观设计专利、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专业设计比赛,助力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2)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党的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设计扶贫不仅可以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文化层面能发挥更大作用,设计扶贫在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大有可为。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支撑,在城市化进程中贫困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往往难以为继。鉴于此,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设计扶贫中需要重点着力的方面。鼓励学生在扶贫过程中发掘、开发乡村文化和设计元素,促进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于乡村本土文化要素进行提炼,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转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创新元素,设计出既有本地特色又具有现代元素和市场潜力的产品,发扬乡村本土文化。在促进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挖掘本土文化价值、保护乡村原生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让校园和课堂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场所,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院来授课、座谈和交流,促进设计人才培养教育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机结合,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人才培养相互滋养和促进的局面。(3)着力于乡村本土设计人才培养。在对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中发现,大多数设计人才在就业时选择了大中型城市,选择返乡创业继续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设计扶贫通过设计人才下乡的方式服务贫困村落,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乡村本土设计人才非常匮乏,急需一批扎根农村的高素质本土化人才。如果能实现设计人才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方式转变,将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极大动力。学院应对帮扶村落的村民展开设计教育,通过免费培训、现场指导、远程自主学习等方式,将设计知识教学送到乡村。针对村民文化和美育基础薄弱的问题,调整授课内容,以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培养出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为贫困人群提供美育教育和设计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促进了贫困村落的文化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达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目标。长远来看,此举对于高校的生源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意义重大。(4)设计扶贫工作经验的推广。在过去几年中,学院师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深入乡村、了解群众的需求、服务群众,把自己学到的设计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实践中去,以设计扶贫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学院应将成功的设计扶贫经验扩展和辐射到对口帮扶的灌阳县以外的其他地区,惠及本地更多地落后村寨,助力本地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同时,应注重设计扶贫理论成果的收集、提炼和转化,组织师生以座谈、交流会等方式交流设计扶贫经验,鼓励学生加强扶贫理论学习、提高设计实践本领,把学习成果成功转化为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6结语
设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决定了设计必须深深根植于社会、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涉及到知识理论的更新、技法的提升、眼界的开拓、志趣的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设计扶贫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向深入,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国家复兴不断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巩淼森.跨学科:论设计高等教育的新趋势[J].创意与设计,2010(02):32-35.
[2]邓楚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问题和对策研究[J].设计,2019,32(11):132-133.
作者:刘晏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 上一篇: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 下一篇:文化人类学在民间舞学科建设的价值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