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时间:2022-10-12 11:27:32
导语: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代社会创新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和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力度逐渐加大,如何培养创业人才,如何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填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模式无论是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还是在满足社会创业要素以及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对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实际的实践策略以及优化方案。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室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之后,众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新,探索新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其合理地进行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并且将原有的实践型人才改变成为实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对社会的人才输送。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般“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模式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并且由于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而在现代高校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由于环境、专业、运行管理制度、培养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在当前“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这种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在一般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在团队中占主导地位,而团队主体则是专业内的少数学生。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教导下,接受并且进行关于来自社会以及学校等各个方面的项目的实践,实践项目大多与本专业有较强的相关性[1]。在这种频繁完成项目实践的基础上,工作室中的学生会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其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立刻满足岗位需求,在公司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显示出其较强的应用性。传统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这也是因为参与到工作室中的学生大多都被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学习氛围、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和一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二)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传统工作室模式不断发展之后成为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这二者有较大的不同。在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下,学生占有主导地位,参与到工作室内的学生不再受专业以及人数的限制,而工作室所进行的实践项目也没有以往的局限性,由学生兴趣来决定项目内容,而导师只是完成辅助工作。同时创新创业工作室有更好的环境,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创新创业制度保障,这对于参与到工作室中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利好。(三)“工作室”模式创新。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而是向多能化和复合化发展,这个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性思维,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工作室”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变革,无论是制度上还是运作上都需要改变,通过探索试验学生管理模式、工作室项目选择、考核评价方式以及教师团队建设来使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再一次得到提升[2]。此外,还要在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全面保障人才培养。现阶段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较之于传统工作室模式已经能够看出明显的进步,无论是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还是培养手段方面都进行了多次的升级,但是在其目标上也有着一定的共通性,那就是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输送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二、“工作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工作室”组建与目标。“工作室”就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平台,而“工作室”的发展导向就是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市场实际需求,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强化,保证其应用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在本文的实践中,作为“工作室”主体的学生选拔是从软件、云计算、外语、电子信息、信息管理等专业中完成的,这些学生具有创新潜质,在满足日常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有余力参与到“工作室”的建设中[3]。其导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自主组织、开发项目以及参加竞赛和参与到企业服务中,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在保证其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二)“工作室”管理方式。在入学第二学期开始之后,每个学期都要对人才进行选拔,还要淘汰部分学生,整个培养过程是两年,选拔整体为计算机专业整体学生,并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进行三种职业岗位培养规格设计。1.在各个小组中设定组长,采取轮换制。组长的任务是对整个工作室进行组织以及管理。2.按学期为单位,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各个小组都需要领若干任务,学生是工作室中的主导,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及偶尔的指导,在任务开始前制定验收标准、验收时间、验收质量、验收要求等相关规定,并且要求学生对在工作室中的学习、研究、实践行为进行记录以便为他人提供经验。3.所有学员除了记录工作室内行为以外,还应当按时交送进度总结,周期为一周,需要对本周内所做工作、本周内所犯错误、下周安排等进行详细记录。4.各小组需要每周安排例会,例会由组长主持召开,组员需要在例会上陈述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并且进行相互交流,各组之间可以举行共同例会。5.各个小组可以对项目进行选择,或是学校内项目、或是企业项目、或是各种创新比赛项目等。(三)项目管理与管理方式。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仍然是学生占主导地位,导师只进行辅助和偶尔发表指导意见。可以将工作室作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将项目当作主题,邀请经验丰富综合实力强劲的导师团队进入工作室之内进行辅导。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考核标准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规范、学生是否对团队和项目做出过贡献、学生技能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不合格学生进行淘汰,用这种严格管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这种实践规划严格按照实际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从现有的案例来看,这种实践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效果。
三、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优化
(一)构造良好的工作室环境。良好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接下来文章将从两个方面给出具体的工作室环境的构造措施。首先,工作室环境不能再与以往的课程环境相同,学生如果处于与课程环境相同的环境中,那么很容易做出与课堂上相同的思想和行为,所以需要为工作室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最好是使工作室环境与目标公司的环境尽可能相似,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在文化氛围等方面都要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使处在工作室的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份,而同时兼顾着学生和员工的身份[4];其次,在硬件设备上,没有优质的硬件设备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所以校方以及企业方应当进行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作室的设备需求,在软件设备方面也是如此,校方和企业应当加大对工作室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倾斜,保障工作室实践活动的物质需求。(二)教学内容重构。对于工作室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学生的毕业要求,也就是说对课堂学习所学课程进行筛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保留一些必修课,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由多方参与合作完成,在校方导师和企业专家练手的情况下体现课程设计的创新特点,在课程设计中放大实践部分,使实用型人才的实践需求得到满足。1.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需要放开学生的讨论,使教学环境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实践项目的训练都可以在工作室之内进行。教学思路也要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更好地开展项目以及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传输知识、学生单一接受知识的状态,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导师尽可能少地干预学生在工作室中的行为,关于项目的决策、实践、经营理念甚至是人际关系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使学生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2.教育内容以项目为基础。工作室作为一个融合的教学平台,可以在其之内进行课程教学、生产活动、实践活动。围绕校方项目、企业项目、社会项目、教师课题自行展开学习以及实践。全过程自动化有利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钻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在意识到当前问题学生无法自主解决时,及时地给予其帮助和指导。(三)促进学做研一体化。在整个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交流、文化交流、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交流等,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带来与传统教学完全不一样的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项目,对于激发学生潜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帮助,从而使学生不以常规思维面对问题。学生可以在工作室中完成整个学习生涯的课程,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研究能力。(四)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教师团队综合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是否能够教授出优秀的学生,而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工作室师资团队需要从专业教师内优秀教师群体中选拔,在选拔的时候要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企业中的人才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做项目的经历,对于以项目为中心的工作室以及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程度上的帮助[5];最后,可以聘请第三方团队,第三方团队可以从一些研究机构、第三方企业、其他高校中进行,一定要保证所聘请的团队综合能力过硬。(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体系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水平,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评价体系需要兼顾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项目成果以及平时表现等阶段,根据实际需求在每个部分设置不同的比重,从而更好地展现出人才培养成果;其次,定期考核,实行淘汰制,上文中简要地说过淘汰制,可以根据定期考核结果对多次出现不合格成绩的学生进行淘汰,同时将该专业其他优秀学生选入工作室中进行补足,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最后,奖励制度,即对在考核中多次展现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这里的奖励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奖励,可以是毕业后更好的工作机会的奖励,也可以是更优质项目选择机会的奖励,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同样适用于教师团队,从而保证进入到工作室进行指导的教师能够一直保持综合素质较高的状态。
四、结语
创新创业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需求,也是高校面临的需求,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作室模式的不断创新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韬.技工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培训,2020(4):29-30.
[2]高强.工作室制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动漫专业为例[J].中国报业,2020(4):105-106.
[3]姜丽丽.基于“融媒时代”下数字影像与传播媒介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220.
[4]盛凯,吕菲,张平华.创新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138-140.
[5]支玉成,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专业工作室”平台[J].科学管理研究,2019(3):145-149.
作者:张振岳 单位:华侨大学
- 上一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下一篇: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