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12 11:22:56
导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合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对校内人才进行培养,保证人才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国内众多高职院校都先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进行了新的发展和深化。通过对一些资料的调查以及对一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其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具体实施中所面对的困境,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从几个方面完成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在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进入了全面推动阶段。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知行合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政府和院校的高度重视,虽然在试行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效,但也面临众多的困境需要我们解决[1]。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分析
现代学徒制的服务目标是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以及使学生符合企业相关岗位的用人标准,其核心就是通过新型学徒的途径来达到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功能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之后,通过对国外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借鉴,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如果说在《意见》之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那么在《意见》实施之后就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从相关资料以及调查中可以发现,我国部分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国家出面对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主导,由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牵头,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从而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列出165家相关单位作为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单位,这种国家出面的形式对于实际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试点工作开始初期,国家介入对于企业来说是“侧面的命令”,在这一系列试点工作完成之后,能够为后续的其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先进的学习经验。二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无论是在招生方面还是在招工方面较之于试点工作开始的时候,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与实施之后,众多高职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更是抓住制造业朝着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的发展机会,加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力度。规划的颁布不仅提供了机会,还使就业难度和招工难度进一步加大,学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迫切需要支撑其转型升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和企业都作为教育教学主体,能够直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已初步实现了校企联合招生、学徒工学交替、校企双元育人[2]。三是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样趋于成熟,学生不单单只是学生的身份,同时也是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这种基础上,学校的目的是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供给企业,企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满足岗位要求,大多数的学校和企业已经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方案,毕竟人才培养关系到三方的实际利益,这就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学校所教授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还能学到企业所教授的企业文化知识以及先进的实践经验,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完美应用到岗位上,促进毕业生与员工身份的有效及时转换。以上这三点说明: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的主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校、企业、学生等三方的需求,为学校提供更合理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使其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困境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案例,但是在现实人才培养中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一)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完全认识还不够。意识上的缺陷对于实际的实践活动而言有着巨大的障碍,没有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就无法更好地进行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首先,虽然我国传统学徒制历史久远,但是现代学徒制却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而来的,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时候大多是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在发展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又因为我国现代学徒制受传统思想影响严重,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很难一下子接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其中,旧的思想与新的思想进行碰撞,就会引发甚至加大一系列的矛盾,不利于实践活动;其次,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师徒制的要素认识方面,作为现代学徒制中的三方主体,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企业都与传统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距离较远,又基于国内背景所以在对学徒制进行认识的时候会先入为主地带入到传统学徒制,这对于实际的学徒制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最后,许多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并没有真正将现代学徒制当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仅仅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手段,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意识,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这就导致实际的实践活动出现方向性错误,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时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根本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虽然说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出台之后,由政府主导推进现代学徒制,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于学校而言没有什么利益上的侵犯,可是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耗费一定量的成本去对相关学徒进行培养,如果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尚且在承受范围之内,可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或许有时候无法承担这些人才培养成本;其次,我国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虽说在一些试点工作中显示出不错的效果,但很多企业因为害怕承担风险,尚处于观望阶段,这就导致很多实践活动有名无实,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极为不利;最后,就是现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校与企业的实际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加之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束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学校找到企业提出联合培养学徒制人才的需求以及实质性的利益分配,却给不出实际的方案,对于如何培养、培养结果、人才交接等方面很难有深入的考虑,这就又“劝退”了很多企业。此外,对于学徒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顾虑重重:一是担心学徒的安全;二是担心企业师傅要腾出精力来带学徒会影响生产进度;三是担心培育出来的学徒最终不签约。种种原因影响了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热情[3]。(三)产业转型升级给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挑战。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在逐步朝着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随着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企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新兴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内涵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在制造类专业开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结构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机电设备操作和维修人才相对过剩,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二是专业群各专业之间联动不足,人才培养方案合而未融;三是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四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教融合层次较浅;五是“三教”改革不够深入,泛化的教育供给与精准的教育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低效的教育供给与新兴的教育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4],供需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三、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同时在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实践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业态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滨州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内高端铝产品加工产业链,紧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成为办学主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也使教育与产业真正实现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成为可能,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健全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与地方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问题[5],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一)创新专业群办学体制机制,夯实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础。学校和合作企业融合管理、人才、资金、环境、项目等方面各自的优势,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共建高端铝技术创新平台,共建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工厂等校内外产教融合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了集教学、生产性实训、企业培训和考证培训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基地,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制定了独立章程和制度体系,明确学校和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通过股权关系来保障整个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遵循“互融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机制,并开展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课程改革与标准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二级学院独立运行,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生产管理团队,企业安排专职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入驻,学生独立编制班级,执行独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独立性充分发挥了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和办学积极性,提升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二)重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1.构建“全课融入、实践培育”专业群立德树人体系通过“课内教育+实践活动”全课融入立德树人新要求,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认知/合作/职业能力教育”“身体/心理/美育/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方面全方位多渠道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企业有效文化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专业教育中,渗透到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技能大赛中,养成“严谨、细致、专业、专注、精准、创新”的职业态度,塑造“对工作执着、对事业负责、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2.构建“基础共享、方向分立、核心融合、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面向高端铝加工智能生产线运行与维护、装调与维修等职业能力高度复合的岗位群,依据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融合职业技能(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际认证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设置课程,依据学生的经验发展顺序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编排课程,第一、第二课堂同步推进,分段实施,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第1—3学期,设置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各专业可以共享,由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组成;设置公共限选和公共任选模块课程,着眼于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通用能力培养;第4—5学期,设置专业核心必修平台课程和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由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X个技能模块课程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着眼于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复合能力培养;第6学期,设置顶岗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课程,着眼于适岗能力和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思想素质养成等内容实施德育学分转换。构建了“基础共享、方向分立、核心融合、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3.构建“阶段递进、双轨并行”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实施需求,服务学生获取数控多轴加工、工业机器人运维与操作、智能生产线装调与维修等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类系列技能等级证书的需要,开发系列技能训练模块,构建了“职业通用能力实训”“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专项能力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训”等校内实训项目,构建了“企业见习实训”“现代学徒跟岗实训”“创新创业实战”“顶岗实习轮训”等校外实训项目,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双轨并行,分段实施,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职业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的层层进阶,支撑“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构建了“阶段递进、双轨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4.完善“专门课程+训练实战”融入递进式的创新创业体系意识是引导行动的核心基础,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学生基础素质的锻炼,学校需要提供充分锻炼自身实力的机会。为了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通过“专门课程教导创新方法”“门门课程发散创新思维”“前沿讲座开拓创新领域”“专题项目练就创新本领”“政策措施扶持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高师生积极性”等六个步骤,推动实训、研发、创业紧密结合,完善了“专门课程+训练实战”的创新创业体系。(三)深化专业群“三教”改革,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1.融合标准,吸收成果,开发一批专业群教学资源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控制方面的优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案例,借鉴国内示范校、骨干校专业建设成果,装备制造类专业典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与上游设备和控制系统供应企业和下游高端铝加工企业联合,以活塞、轮毂、发动机壳体等典型智能制造生产线为载体,开发具有高端铝加工产业鲜明特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群课程标准、专业群教学标准、实践实训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校企联合开发与建设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工业组态控制技术等智能控制类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依托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构建专业群“课程超市”,探索“自助餐”式课程供应模式,适应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组课和不同学习者个性学习的需要。与企业、院校合作,围绕铝产品加工产业,以智能制造和智能控制为主线,以铝产品智能生产线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建包括专业级资源、课程级资源、素材级资源等三层资源。2.模式混合、方法灵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基于知识特征、认知规律及专业群岗位需求,模块化设置课程,将课程划分若干模块基于课程模块构建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依据团队成员专业特长分工,聚焦模块,共同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采用线上线下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施分工协作的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校企联合将培训内容打包,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统筹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课时分配等,打成一个“教学包”来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取2—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3.校企合力、内培外引,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双方合作引进或培养技术领军人才,聘请或培养首席技师,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师傅)站在合作者的角度上加入人才培养、企业项目研究和培训活动中,通过积极参加新技术技能培训、国际交流培训、省培、国培、教学能力大赛、AR/VR技术培训,信息化课堂设计,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等活动提升团队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企业实践锻炼、企业挂职锻炼、校内实践锻炼等项目课题,深入企业,学习高端铝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并将企业实践真实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开发系列技能实训模块,将企业标准、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其中,提高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水平;依托高端铝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服务滨州高端铝产业,提高团队重大技术攻关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教学创新团队的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推进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更新,引领专业群教学改革以及技术创新和团队发展,推进技术技能的“传、帮、带”。4.多元评价,贯穿诊改,建立专业群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贯穿诊改理念,强化质量意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行业及协会等开展第三方评价机制,按照“建机制、立标准、定程序、强质量”的思路,成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组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开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和学生发展标准体系和质控点,依托滨州职业学院校情分析与决策平台,将校内和企业行业人才培养评价数据接入,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采集汇总数据,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四个层面开展监测、预警、诊断和改进,形成评估、诊断、改进的控制链和信息链,促进专业群建设持续改进、持续优化。
四、结语
从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发展困境以及培养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想要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来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独立性,重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专业群“三教”改革,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总而言之,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必须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总体制造水平的提升为基础来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基于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校企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能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同步,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岗位(群)需求匹配,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而不作、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实际问题。在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企业、学校、学生等三方利益的基础上,贡献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1]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1-124.
[2]吴竞鸿.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双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2):115-118.
[3]江笑婵.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高职院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4):119-120.
[4]冯晓英,等.“互联网+”时代三位一体的教育供给侧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0(4):42-48.
[5]武南,程余伟.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88-91.
作者:郭强 李红霞 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 上一篇:学前儿童审美教育路向分析
- 下一篇: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