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校校企协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20 11:13:00

导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校校企协同机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校校企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必由之路。以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为例,做好合作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到位,促进形成长效合作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是确保校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长效管理机制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这要求与行业、企业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1]。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创新模式。但不同院校、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如何突破校校藩篱、校企隔阂,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协同合力,已成为多方深度合作的瓶颈,亟须探索合作机制和实践模式。

二、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出发,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企业、行业需求的适宜性的一种办学模式[2]。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不同于与把学科作为出发点的逻辑,需要建立学校内与学校外深层次的互动。此外,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细分领域专业师资等方面缺乏,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就在于行动和实践,有适合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过程的协同,规范培养过程,是多方合作协同培养的基本要素。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2.5+1+0.5”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由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发起,联合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及苏州轴承厂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学生在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学习2.5年,在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学习1年,最后的0.5年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三、校校企协同育人责任共担机制构建分析

校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将行业、企业、院校等校企合作相关主体链接在一起,建立深度合作、相互协作、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多主体合作形成合力的人才培养,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各主体密切配合、责任共担,并建立促进各主体发挥作用的润滑剂式的长效管理机制。(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层面。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作为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责任主体之一,应注重内涵式发展,发挥主体功能,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校校企合作机制的达成及良好运行。作为发起的应用型本科学校,须建立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做好合作的主导工作和校内外协调工作。其一,主动邀请合作各方,梳理各自的优势资源和合作目标、各方的责任,确立合作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关合作机制。其二,以合作项目学生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明确项目合作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合作主体的优势,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对接,尤其是嵌入式课程的模块设置和目标达成。其三,提供多方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引导合作主体作用发挥,构建合作院校、合作企业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委派专业教师进入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保障合作渠道畅通。(二)合作院校层面。。校校合作旨在发挥各高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优质资源,如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作为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责任主体之一,在机械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细分轴承专业在行业中的认同度高。在合作中,打破专业相对固化的形态,进入专放状态。一是开放课程,共同设立少而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合作学生开放学习。二是开放包括课堂外、校外实践环节,与其他专业环节互动、借鉴,从而实质性推进人才培养进程。三是作为合作院校,做好接收联合培养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保障联合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质量。(三)企业层面。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推进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办学模式的深入发展,合作企业应做到积极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课程开发,将企业的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进行无缝对接,大大缩减企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从而解决企业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此外,企业与本地高校实行人才定向培养,很大程度上解决因区域经济差异而导致的员工流动性过大的问题。企业已经从责怪学校培养的人不好用逐步走向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企业在联合培养学生的选择、培养经费的投入、培养过程的参与等方面,应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从项目合作之初,将企业文化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此外,合作企业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实践基地,资深高级工程师到企业授课,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引进课堂,与学校教师联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科研创新工作,推进产学研项目式合作,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多主体协同育人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首先,发起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内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构建由一线教师、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参与的工作小组,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联合培养项目。其次,在多方合作中,各单位应做到积极参与联合培养人才目标制订,制订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2.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的过程中,规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专业实践训练模块。(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院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后,将合作细则以合同形式固化,要求各合作方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合作各方责任与权利,促进合作各方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企业承担学生联合培养费用,提供实践基地,并通过项目合作助推深度合作,关注联合培养学生的成长。发起院校负责培养方案修订和合作方案设计,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项目,跟踪学生培养全过程。合作高校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细分专业模块化课程,并为联合培养学生提供学习场地和生活便利。(三)协同育人,长效管理。好的协同育人方案,要发挥多方优势,离不开良好的长效管理机制。除了规则和制度设计以外,在实施过程中,协同育人工作小组按规则办事和执行制度,要做好学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联合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协同,促进各环节的顺利推进,理顺各方关系。协同育人过程中,学生思想、学业、生活上都需要有老师跟踪关心和指导,遇到问题有及时反馈渠道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促进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途径,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是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校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多方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多方责任共担机制,明确合作方权利和义务。通过顶层设计,做好责任到位,促进形成长效合作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37(4):5-8.

[2]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作者:温芳琴 盛楠楠 柳军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