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6 11:17:29

导语: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也正面临着很大挑战。由于开设互联网金融的院校较少,至今仍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另外,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尚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等问题,给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定位、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以培养出能胜任互联网金融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政府于2014年首次将互联网金融写在工作报告中,标志着国家对此行业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已经对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不仅可降低实体产业的融资成本,也能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本。目前,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运行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的生活。它不仅是互联网与金融功能链在融资、支付、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更展现出一种开放、协作、平等的全新经济业态。由于政府在法律、政策及市场上均鼓励发展创新,互联网金融得以持续高速发展。据统计,人民银行已经发放的支付牌照数量200多家。从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7年末,众筹行业筹资规模达到215.78亿元,正常运营平台近300家,全国众筹项目投资人次达2639.55万;自2007年第一家P2P平台成立开始,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兴起。2018年我国P2P网贷市场成交量达17948.01亿元,贷款余额为7889.65亿元,总体综合收益率为9.81%。目前正常运营的平台也在1000家以上,伴随市场P2P网贷的规范化,未来P2P仍然是互联网金融一项主要的增长动力;2018年中国第三方综合支付交易金额达312.4万亿元,增长率达42.8%,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到1.5亿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需要庞大的行业群体和充足的专业人才才能有效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不等同于传统金融,二者的区别较大,而高校的传统教学并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陷入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如何在此背景下对传统金融教学进行改革,使毕业生掌握岗位技能、适应市场需求、拓展新思维是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理念,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水平,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2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发展,还是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互联网金融市场急需高端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掌握金融产品定价与量化分析等基础知识,还要懂得一定的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理论,能够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实践技能相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网络化趋势也改变着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目前,电子设备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多项基本业务,多数银行因此调整了经营策略,增加了信托、结算等中间业务,加强员工的考核。银行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会存取款任务,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产品营销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其次,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必须时刻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能够迅速将第一手信息进行加工,创造出新价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毕业去向及相关岗位技能,根据实际调整所教授的课程,从而达到高素质应用型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重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实地走访,重点掌握第三方支付、小额信贷公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发现市场对此类专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金融风控信审专员、营销专员、产品运营专员等工作。这些岗位要求就业者掌握投融资、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等核心技能。因此,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互联网金融相关应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最后,创新性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征。它的产生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可以依托于互联网模式运行,即保留了金融领域的核心服务,又发挥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将创新意识与新兴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金融业态。由此可见,从业人员只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发挥出自身的创新思维、将互联网模式与金融市场重组、不断汲取新知识、开发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才能降低金融服务业的经营与融资成本,减少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缺陷,增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为互联网金融创造新活力。

3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适应哪些岗位等问题是人才培养方面着重解决的问题,不仅关系着一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更决定着课程与人才需求是否匹配。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招聘岗位集中于风险评估、数据建模与分析、网络营销、金融法规、金融产品运营等方面。因此高校应将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同时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大都缺少适合市场的培养目标或者定位不够准确,设置的课程也不能满足现实。依旧以传统金融为基础,仅仅将互联网部分课程渗入在金融、管理、营销等相关专业中,会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模式。例如,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务都依靠大数据的支持,对员工的数据建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够对金融政策和法规进行分析解读的专业人才是金融机构严重缺乏的;针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控制与催收也是比较常见的职业技能……但是很多院校没有为这些岗位设置相关的课程,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现状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性和综合性不强,就业后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3.2尚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增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对人才培养的探索还处于初期。由于金融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实践类课程不易在校内开展,院校凭已之力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会有些力不从心,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钩。例如怎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营销、对产品进行市场推广、跟进金融项目的服务、帮助客户进行理财规划、对各项业务的风险进行控制等内容,学生只有亲身实习才能加深体会。而很多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不强,没有多余精力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或是要求本科学历,将高职学生拒之门外。3.3师资力量弱,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师资力量不足也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高校招收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比之下教师数量和没有同比例增加,教学技术和手段也没能更新,现有教学设施很难满足新专业的需求。而且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刚起步的全新业态,要求教师掌握金融、管理、计算机、营销等专业知识,但平日繁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教师疲于学习新知识,难以对更新迅速的金融市场作出及时反应。高职院校缺乏互联网金融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为了培养出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市场急需的实践技能。从招聘来源来看,多数年轻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虽然具有高学历和专业资格,但是缺少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的从业经历和实战经验。另外,部分高校因为经费的限制无法安排教师参加互联网金融类培训或会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4.1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定位。由于各所高职院校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师资队伍、生源都存在一定差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结合自身条件、立足于市场、因地制宜。高职院校应基于互联网金融业态,结合岗位类型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加大力度进行市场调研,掌握互联网金融类企业及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请相关专家进行研究讨论,以尊重市场所需、减小互联网金融市场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缺口。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市场营销能力、计算机技术、产品运营等学科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提升互联网金融创新思维和风险防范意识。能够加深体会P2P平台、众筹及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态运行模式,从而能够胜任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的专业岗位。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过于陈旧,甚至连续几年没有任何变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顺应新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根据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技能提升,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4.2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互联网金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将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应用于人才培养中,对接理论与实践,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加强各个方面的深度研讨。第一,企业可以参与到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订中,有助于高校了解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并进行针对性培养;第二,鼓励一线教师去企业参加挂职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掌握行业发展新形势,提高实践教学、技能竞赛与学术科研能力;第三,企业与高职院校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训室,邀请企业导师到高校参与开办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或订单班,实行人才的嵌入式培养模式。只有如此,高校与企业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增强岗位适应能力。4.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专业素质。为提高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首先应拓展师资来源。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将企业工作经历纳入到招聘条件中,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新教师受到青睐。另外,推进原有教师的转型升级。教师可以在现存条件和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多种渠道拓展专业能力,定期参加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培训课程、研修班、创新论坛等。掌握先进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加强科学的基础研究水平,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现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市场引领的合作目标,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来提高各地区的社会服务,从而扩大合作优势。聘请行业精英加盟师资队伍,将企业导师引入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或者邀请校外骨干教师来学校兼职,结合真实企业案例将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教授给学生,增加学生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互动,学习多领域的最新工作成果,加深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高蓉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趋势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2).

[2]王妮.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4).

[3]汪天倩,王江轩,郑琳.“互联网+”背景下湖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J].时代经贸,2019(8).

[4]袁雪,李泽民,尹晓梅.“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1).

作者:姜雨丝 陈霏霏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