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10-16 11:15:12

导语: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着力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内涵出发,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高职院校探索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综合职业素养;人才培养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鼓励职业院校要主动联络合适的企业开展多种内容、多种方式的合作,同时,也表现了国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心。在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和学校在技术、师资、教学、就业、培训、科研等方面无缝对接,全面合作,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露弊端

随着国家政策落实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职业化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模式片面强调技能,忽略了职业素养教育,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育部分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往往在实习期间就对就业前景表现得迷茫,学校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明显脱节,这就使得刚毕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没有得到关注和提高。1.1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旧沿用大一开设公共课和专业课,大二结合专业进行实习实训和区分方向的专业课进修,大三则离校实习,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显然难以形成职业化的培养目标。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需的人才队伍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1.2校企合作培养形式过于单一,合作共赢效果欠佳。高职院校传统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建立实习基地,满足于完成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教学模式不够灵活。高校更多的是在学生的管理和安全上花费较大的成本和精力,与传统的教育相差不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考虑得较少,考虑得更多的是让行业、企业承担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产生令双方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经过长期义务教育和高中三年应试教育高强度的压力,学生在对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时思想往往还不够成熟,仅是因为一时的好奇或者是家人、朋友的建议下选择了其中一个专业。但在接受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对专业的宣传、参与相关工作的好处教育不多,学生在课堂所学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体会不到专业学习的乐趣,产生了学习理论知识毫无用处、对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帮助也不大的错误观念,也导致了学生在融入社会后发展的不利因素,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概率不高。

2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既有足够的理论作基础,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2.1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早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专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对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殷切期待。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正在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2.2培养应用型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学校中已确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了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更加符合社会分工的需要,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直接融入社会。高职院校得到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实践教学环节为着重点,以强烈的地方使命感,为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可用型人才。2.3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就业提升竞争力保障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竞争,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招聘的首要条件。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过程中,学生已获得了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并能在获得适合自身才能发挥的未来职业活动过程中战胜竞争对手,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自信和成就感。

3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不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成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专业应用能力,在工作中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追求目标。3.1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应用型人才输出上至关重要。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学生在校园中可以提前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形成一个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不断地改进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化,创新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校方可以积极联系当地知名度高、规模大的企业,根据行业生产实践开发教学实践内容,让学生跳出课堂固定的框架,到一线生产环境中了解具体情况,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将来的实习与就业机会。如经济贸易系与当地知名服装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参与服装经营与管理;汽车技术系与4S店联合开展汽车销售、校园免费养护、维修;烹饪旅游系与大师组织开展校园小食节,在行业大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食品采购、制作、销售一气呵成。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相结合,以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全面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2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校企互聘、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学院和企业合作开设工作室,利用企业设备和学院实训室等资源,积极探寻双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模式,设置校企合作工作人员的补贴激励措施,建设一支校企互聘、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落实的关键,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根基。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中聘任教师,在行业中柔性引进技术人才,请行家里手进校园,建立工作室,把企业里的前沿理念和实际操作传授给学生,明确柔性引进专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和待遇,真正从教室和课堂开始培养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交流,将骨干教师输送到先进的企业中挂职锻炼、访学、联合技术研发等方式,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能力培养。加速人才交流和沟通,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与时俱进的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3.3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建立良好沟通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沟通平台来维系。只有让学生真正热爱专业,才能为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提供动力。高职院校应当摆脱传统的基于学科理论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可以让企业一起参与课程设计,面向行业市场需求,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基础,加入更多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等,更加注重实践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市场导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对应课程,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学院应任命专职老师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时刻关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且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增强双方的合作信心。良好的沟通平台,不仅有利于合作模式的创新,也有益于了解企业当前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需要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适应当下行业市场需求,还要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建立课程体系时,让现实职业与所学知识的连接异常重要,在课程中增加大量的、综合性强的实训课题。在实践中,专业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传授职业化工作的流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融合,将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理论贯穿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能通过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阶段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工作,为将来学生进入职场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融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打破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限制,通过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教师与企业行家协同育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合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应用型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新要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戴亮亮,朱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47).

[2]杨建新.全面发展理念: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

[3]田玉.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9(6).

[4]范燕燕.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34(2).

[5]房禹.基于提升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1).

[6]陆凤君.现代学徒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32).

[7]魏成儒.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9(1).

[8]叶林.产业融合下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19(4).

[9]王珂.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J].学周刊,2019(8).

作者:孙瑜 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