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10 09:52:20
导语: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文章选择了《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别对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实训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课程改革目标,采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引入课题式创作实训,提出了发展产教——科研一体化,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训基地,组建导师辅导团队,以比赛、项目研究导入课程设计中。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改革;创新
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重点在于能否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能否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从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内容陈旧,没有学科与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千篇一律,课程训练模式单一,不能很好地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相对接,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与学习。所以,本研究在传统《立体构成》课程中对课程结构内容作了调整,并引入课题式综合训练,组建了《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内容与实训版块的改革与创新。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空间造型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三维立体空间想象力为目的,从课程内容模块设置到课程实训部分都做了大胆创新。
一、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现状分析
2015年,从国家各政府部门层面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下达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希望地方院校能在应用转型发展中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路。本学院在践行这一应用转型过程中,通过重新审视本学院学科专业的特殊性,积极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与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把学生真正地输送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同时也邀请其他院校学者与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与论证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在应用转型中找到一条符合本院校专业发展的转型之路。环境设计专业在转型过程中也开始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忽视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教授三年多《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教学与反思,深刻体会到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不上,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专业针对性。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研究立体形态造型要素与三维空间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雕塑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但在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大纲、内容、方法都没有学科专业针对性,也没有针对专业的差异性做出内容调整与改变。教学的重点都放在运用构成四大要素中点、线、面、体的做立体造型练习,难点放在掌握立体构成在造型设计中对形式美感的掌握与运用。但由于环境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不同的是,除了关注二维图形的视觉呈现,更应强调学生如何运用具象的二维平面转换为抽象的三维立体空间,这需要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与改革,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创作。(二)课程实训内容单一。传统立构课程在实训内容上大致分为点、线、面、体四大构成要素练习;运用折纸形式表现2.5维半立体构成练习(一切多折与多切多折)。一方面,这部分的课程实训内容已延续多年,随着学科的发展与细化,传统的课程训练内容并没有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差异有所针对地设置课程实训内容,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学生在课程训练中,通过借助网络学习资源,直接临摹甚至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作品缺乏专业特点与创意,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专业基础薄弱,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提升。(三)实训内容材料运用单一。传统立构研究的是造型与空间的关系,忽略了材料在造型表达过程的重要性。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更应对日新月异的材料市场有所了解。通过对材料市场的调研与认知,引导学生关注造型的同时也要关注材料在空间造型设计中的表现。在课题创作中,拓宽设计思路,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造出不同的造型形态。学习的难点之一是对材料的掌握与创新运用。传统教学上大多运用纸质材料作为课程练习的主要材料。这种单一的材料表达形式不易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重复性的课程训练内容及单一性材料的表达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实验探索精神,使学生缺乏对材料属性的了解和掌握,不能更好地展现其设计创意。
二、课程改革目标
本研究是一个不断摸索、实践、论证的改革过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寻找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契合的教学培养方案。学习与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立体、空间构成基础》、西南交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空间形态学》《造型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结合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学生的专业基础,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课题,提高学生的立体空间造型能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材料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经过阶段性的课题训练,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的课程教学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课程改革与创新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1.课程板块内容设置从易到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设置是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基础之下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很多学生在开始接触中还是按照惯性思维从平面角度看立体造型,无法从多角度去思考空间造型之间的转换与组合。因此,在课程理论版块的设置,需要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首先从课程导入部分,运用建筑设计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三维立体空间形态与构成关系;其次通过对构成四大要素的学习,掌握立体造型构成的表达;再通过对材料构成内容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材料的掌握与运用;最后,通过空间组合形式的理解与建筑设计作品的学习,建构本课程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建构三维立体空间概念与想象能力。2.采用多学科交叉知识激发学生创作思路:课程内容引入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交叉性学科内容,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设计作品,运用多学科内容激发创作思路。课程内容结合典型设计案例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与比较,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构成元素与造型演变,快速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三维立体形态构型。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在潜移默化中对立体空间造型有所了解。(二)课程实训板块的改革与创新。1.立体空间形态、造型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迅速的从二维图形向三维立体空间过渡,除了在理论教学中给学生看一些优秀的立体空间和建筑室内的设计案例,尽可能让他们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外,通过针对性强的实践练习让学生把抽象的二维图形转换为三维立体造型的思维构架。通过构成四大要素:点、线、面、体这四个基础模型练习,在尺寸为20CMX20CM的底板上完成训练。学生从具象图形出发,通过思考、提炼元素、抽象化设计等方法制作四个构成模型练习(如图1、2、3、4)。2.综合材料的艺术表达,丰富课程材料表现的多样性:《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增加了材料构成练习这一板块内容。是针对对材料的掌握与创新运用。班上30位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材料的种类、特征,掌握其形态、肌理、色彩等特点的认知。每位同学任选一种材料做九张10CMX10CM的构成演变(不得出现重复性材料)。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以新的、探索式思维去尝试,拓宽材料构成表现的形式。运用启发式与发散式思维想象,采用肌理重塑、构成创新、图形创意等演变手法,实验式地得到不同的材料构成组合形式,并且以2.5维的表现形式运用于环境空间界面设计中(如图5、6、)。3.空间组合课题训练: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制订课题训练内容。以互锁空间、中心式空间、包容性空间、线性空间为课题创作主题,学生根据选定主题,对选题内容通过手绘方案、模型推敲、空间论证等形式,完成课题训练。以培养学生三维立体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组合能力。学生在创作实体模型过程中有助于空间感的建立。需要学生在这门课程过程中着重研究立体与空间的关系,包括空间形式与主题表达,并在30CMX30CM的模型底板上制作出相应的实体模型,制作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空间与空间的围合关系、疏密关系、比例尺度关系的掌握(如图7、8)。4.建筑空间模型制作的综合提升:建筑空间模型制作训练是以时间轴为内容形式划分整个建筑、室内空间发展演变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优秀设计案例,以案例导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创作的认识。通过理论板块的介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作品调研内容,从创作思路、形态演变、模型推演等几个方面分享对作品的见解与心得。通过前期的PPT调研汇报,针对所选建筑空间制作实体模型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整体建筑的比例与尺度、空间组合之间的穿插关系、空间结构之间的表达关系。通过对平面、立面、剖面的分析,运用建筑模型纸制作1:60的实体模型(如图9、10)。(三)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效。本研究通过三年的改革与创新,第一轮在环境设计14级学生中,共有30位学生参与作品展,每位学生展出作品4件,共展出120件作品参与展出;第二轮在环境设计15级学生中,共有60位学生参与作品展,每位学生展出作品四件,共有240件作品参与展出;第三轮在环境设计16级学生中,共有共有60位学生参与作品展,每位学生展出作品四件,共有240件作品参与展出。通过课程的实训检验课程知识的转换效果,将课程实训作为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同时通过课程作品的汇报与展出反馈教学的效果,从而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事实依据(如图1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要紧紧抓住专业特殊性,密切关注学科发展趋势与行业动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性质,转换教学模式,发展产教——科研一体化,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训基地,组建导师辅导团队,以比赛、项目研究导入课程设计中。借助实训基地平台的搭建,强化学科发展机制,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为后续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建设打下结实基础。
作者:陈莉 单位:莆田学院
- 上一篇: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 下一篇:青年教师抗逆力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