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时间:2022-08-16 08:49:37

导语: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摘要]针对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重专业理论、轻职业素养”的现象,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大胆改革,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引入跨国公司专业实训模式,植入企业化管理,实训过程全程“浸入”职业素养教育,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辟了一条“本科后”软件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较好地帮助本科院校完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职业素养;浸入式教学;本科后教育

软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又需要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以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设置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培养方案。因此,研究“本科后”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素养与“本科后”教育

(一)职业素养概念。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从事社会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形成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一般分为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两种。显性职业素质是可以度量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属于职业者的表面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组成,属于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二)“本科后”教育的内涵。“本科后”,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探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分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其中本科后高等教育又分为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其中,后者是指各种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本文中的“本科后”教育比较接近后者,主要是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完成全日制在校教育,即将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前在专业机构进行技能型实习实训的教学活动,它是对高校现有体制下高技能知识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补偿型教学。(三)职业素养在“本科后”教育中的作用。1.为高校育才提供“孵化器”,帮助高校完成“最后一公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现优质就业的前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激发学生展示职业技能的精神源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旧职业更迭,警示高等教育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但我国高校体制下的应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IT人才并不是纯知识型的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与IT企业用人标准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因此,培养本科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弥补高校教育“最后一公里”,提升本科院校学生优质就业率具有深远的意义。2.为学生成才提供“加速器”,辅佐学生迈出“第一公里”。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都在学校围墙内“三点一线”中度过,学生对外部世界、企业现状知之甚少,缺乏清晰而稳定的职业规划,职场意识和观念淡薄,职业能力明显不足,大学生对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的“第一公里”常常会出现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本科后学生需要正确面对职场、尽快适应职场生涯,成为合格的职场人才,加强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消除对企业的陌生感和对就业的畏惧心理,弥补职业能力不足,全面提升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华丽转身,对加速人才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为企业纳才提供“助推器”,实现人才岗位“无缝对接”。IT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新旧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已成为业界在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在招募人才时,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企业招募和录用新员工重要指标,对企业而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引进和借鉴,但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却不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企业唯有集中招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加强本科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较好地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载体与路径

(一)“浸入式”教学的内涵。“浸入式”的原意是指小孩只有被浸泡在水中不断尝试,才能学会游泳。“浸入式”教学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在外语培训中已广泛使用并发展得较为成熟,国外IT行业也有很多尝试与实践,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职场环境的模拟与仿真,包含浸入环境和学科内容两个载体要素。“浸入式”教学在本文是指将学生浸泡在将要从事的软件开发环境中,以仿真的语言、行为、场景,模拟IT行业的作业环境,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与憧憬。引入这一教学原理在IT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浸入式”教学包含环境和内容两大构成要素,本文结合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就“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展开研究。1.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的概况。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是由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高新区及IBM、Oracle等全球著名软件企业三方共同合作,面向全国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后学生,免费为本科后大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和推荐就业渠道,为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提供紧缺人才解决方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有JAVA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实训项目专业群。2.“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构建。一是营造“浸入”环境载体。按照实训项目的要求,提升实训室设备配置,按企业化的标准设置“工位式”学习环境,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利用实训学院相对独立的场所和可展示空间,借助多种形式,张贴各类企业文化标语、励志故事,宣传企业经营理念、文化要求和行为规范,以视觉冲击和文化渲染营造处处是“职场文化”的“浸入”物理环境载体。二是优化“浸入”内容载体。首先,制定满足IT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方向。通过调研地方产业主管部门,了解产业布局和宏观发展方向及人才总体需求,以行业需求确定实训专业方向。其次,研制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入有关企业,深度调研软件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据此制定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此外,不断刷新培训课程体系。实训学院配置了既有大型企业软件开发经历又有丰富教学培训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他们担当本项目的培训师,把生产一线岗位最前沿的技术和开发工具融合到培训课程中,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创新。通过设计融入企业文化课程、营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真实商业案例等多维度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丰富“浸入式”培养内容,使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训练有素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具有能胜任软件开发岗位需求的职业化能力。1.开发多维度的素养课程,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职场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等要素的总称,也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场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形成并非天生具备,有赖于后天的教育与影响。实训学院在项目实施初期,就把有关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等刚性要求和制度汇编成“入训指南”,第一时间下发给新学员,并组织学习,用制度性的职业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开设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课程,组织学员参观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参加体验吴文化、感知无锡等主题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对区域产业和本土人文的认同感,又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憧憬之情,进而对职场产生乐观的内生动力,自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2.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确立远大的职业思想。职业思想是职业人对职业活动和工作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从业者价值观、职业期待及职业目标相互关联,也有学者称之为职业理想。随着从业工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职业理想会由初始的朦胧变得越发清晰,由感性变得理智,由波动趋向稳定。实训学院通过营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即使身在校园,也能时时处处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定期邀请高新区企业HR、企业精英和杰出校友,举办“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企业忠诚度”“时间管理”“企业文化”等系列职业素养讲座,组织典型人物的奋斗历程与拼搏精神等报告会,让工匠精神占领学员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职业自豪感、职业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而稳定的职业态度。3.创设企业化的管理情境,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知、判断、情感和态度等诸多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也是实现职业目的的基础。职业行为是由职业人与职业环境、岗位要求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它包括职业创新、职业竞争、职业协作和职业奉献等多种行为。实训学院学生的管理组织架构不再是“班干部”模式,而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开发部、人力资源部等“职务制”设置,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通过在企业工作环境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将行为和思想指导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细节之中,使其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行为。通过每周、每月“虚拟工资单”的形式对学员的“工作”加以考核及评价,确定其“工作业绩”,培养其职业竞争意识,提升其职业竞争力。4.引入全真实战商业案例,培养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素质又称专业技能素养,是指根据教育者的导向,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巧和职业思维活动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实训学院以本科后学员为对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训练为特色,采用IBM和ORACLE跨国公司一流成熟的项目课程体系,全程案例化的实践教学,不断丰富学员项目实战经验。实训内容通过课堂授课、案例讨论、方案评估、项目开发、过程回顾、事后评估、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工作实践的转化。培训总学时为1000学时,培训内容分为IT外语培训、专业技术补强及模拟公司实训三个阶段。按照真实项目任务,分成若干个5~7人的开发团队,完成各子项目的开发。在实战环境下提高学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缩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学员职业技能,加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蜕变。

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实施效果

经过浸入式的培训,学员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了均衡发展和明显的提高,项目的运行得到生源地高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已引智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本科后学员参加实训,实训学员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其中95%以上的学员被无锡高新区重点软件企业录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这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也开创了高职院校引智全国各地高校本科后学生实训先河。总之,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把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浸入式”全过程职业素养的培养,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岗位需求的“隔阂”;通过开展校外“工厂化”实训,模拟职场环境,仿真职场氛围,采用分组、分配岗位等方式,培育大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活动的复合能力和素养,使本科后的实训回归“职业活动”本身,使其能较快地融入软件企业,提升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芮明珠.“浸入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9-90.

[2]金渝琳.论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2(20):67-68.

作者:缪涛江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