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协同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09 10:13:20
导语: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协同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匮乏,而冷链物流教育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稀缺,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文章在明确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指出了冷链物流人才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培养途径,并以此为导向,综合运用校企协同、校内协同、校际协同和校地协同,构建了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一、引言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商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以达到保证商品质量和维持商品性能的目的。近年来,环保、健康、食品药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成为冷链物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动力。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6月颁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把冷链物流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随着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和社会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管理和操作水平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不完整。人才的匮乏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市场和行业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质量的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冷链物流人才,急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就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而言,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还处于摸索阶段。根据调研和分析,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和问题:(一)缺乏冷链物流教学实践。国内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寥寥无几,仅有威海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三所专科院校和湖北经济学院一所本科院校。其培养模式主要沿袭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冷链特色体现不足。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共性问题。课程设置主要以物流管理通用基础课程为主,仅增设冷链物流实务、食品学等课程,学生冷链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有限。实践环节由于实训条件等原因,较少涉及冷链物流的运营管理,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二)教育资源稀缺。冷链物流专业较普通物流专业,其专业性更强,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之上,还涉及物流管理系统工程、制冷技术、食品工程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很多高校不能同时具备上述相关专业,致使理论教学资源短缺,阻碍了冷链物流教育的开展。而少数综合性大学,虽然有相关专业,但由于体制等原因难以做到资源共享,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三)冷链物流教育理论发展滞后。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涌现出了以荣庆、太谷等为代表的优秀冷链物流企业。相比之下,冷链物流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明显落后于冷链物流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冷链物流企业的教育资源,是快速提高冷链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可见,现有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明确培养目标,按照物流市场和岗位职业需要科学设置冷链物流专业课程,通过协同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冷链物流人才。
三、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一)应用型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使用科学原理改造世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其特点是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因此,应用型冷链物流专业定位于培养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和冷链物流基本知识、原理和相关技能,能够合理运用冷链技术对冷链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具备较高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冷链物流人才关键能力。针对冷链物流岗位的能力需求,对潍百集团、中百佳乐家配送中心、潍坊市食品谷、中凯冷链物流等10余家冷链企业进行了调研,得到如下结论:1.本科冷链物流专业工作岗位分布:仓储和配送管理约占60%,采购和运输管理占30%,生产和销售管理占10%。2.冷链物流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和冷链物流基本原理、仓储管理知识、运输与配送管理知识、冷链设施和设备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吃苦耐劳、严谨踏实的作风。根据调研结果,可构建冷链物流专业岗位关键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将冷链物流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养和岗位专业能力划分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个专项能力。通过专项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岗位提升能力。(三)冷链物流人才关键能力培养途径。鉴于不同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关键能力培养途径图。1.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日常学校课堂教学和名师名课等形式。2.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问题发现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案执行能力等。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3.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和学科竞赛等。上述三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本身、企业、地方政府、不同高校四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突破单纯校企合作的局限,发展为校企、校地、校际、校内各方面协同互动的培养模式。
四、基于能力需求的冷链物流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一)学习能力协同培养模式。一是打破学校教学单位设置,开展不同学科、专业和院系之间的校内协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制冷工程、食品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物流管理专业难以配备相应的多学科师资力量,必须借助于校内各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二是加强横向联合,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实验设施设备、共享教师资源,构建跨学校的校际协同培养体系。尤其是应该加强应用型高校与高职类院校的合作。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资源互补性较强,通过协作,可以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快速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二)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模式。冷链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校企协同培养可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缺点,优化实践教学。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式协同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为宗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按需培养,实现招生与就业一体化。[2]二是积极共建冷链物流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场所、设备等开展实景教学。同时,通过挂职、顶岗等方式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模式。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综合性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接触冷链物流企业实际业务,通过实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行双导师制度,联合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教学计划,校内导师以课程教学为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校外实践教学任务,共同参与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建立合作科研关系,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让学生参与冷链物流企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为企业解决运营难题,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合作,构建校地协同培养模式。结合区域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领学生开展调研和科研活动,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应用型高校担负着培养高能力冷链物流人才的责任,需要积极完善学科设置、优化培养模式,发展冷链物流高等教育。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关键能力需求,通过构建校内外协同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和组织的教育资源,培养冷链物流行业急需人才,提高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响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素芹.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1.
[2]王建,刘玮炜,詹永成,等.地方高校与高职技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12.
[3]汪静,胡玉才,迟建卫.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
作者:刘明 单位:潍坊学院
- 上一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 下一篇: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班主任日常管理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