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10 11:01:24
导语:“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基础设施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而培养既熟练多种技能又通晓沿线国家语言、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和宗教习俗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选择。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应以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抓手,调整招生结构,设置“一带一路”定向培养班级;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共同体;设置“多技能+”的跨学科靶向式课程;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行动的质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国际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人类共享文明成果,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为先导,以商贸为桥梁,以人类民心相通为根本,展示了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伟大智慧,为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贸往来和合作机会,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自信心。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推进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沿线国家互学、互惠、共享,大力促进我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自信心。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一方面是以“引进来”为主,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改革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是内向型发展取向,主要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然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遍布各个行业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为职业教育全方位地“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是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落后,缺少铁路、公路、矿业、能源、材料和机电类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通过输送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帮助沿线国家共享人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展示我国大国工匠的专业精神和“中国创造”的科技名片,有助于解决沿线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困境,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国际舞台中发展的自信心,使中国的文化魅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共享教育红利。(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依靠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驱动因素发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一带一路”倡议,东牵东亚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而中国企业要不断做大海外市场,在全球投资中体现更重要的价值和位置,应该在研发、技术、品牌上加大投入和创新,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和再升级,这就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结构进行调整。当前,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中铁、中国冶金、中国电建等龙头企业加入到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在公路、铁路、港口、桥梁、机场等交通工程和水电、核电等能源电力工程方面,受到沿线国家的青睐和肯定。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约为8万亿美元,涉及989个交通项目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其中新建项目占到68%,剩余为更新维护项目,涉及港口、电信、水务、交通、能源等诸多领域。[1]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亟需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这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等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主动调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国际化和“大国工匠”精神为人才培养的发力点,减少低质量的人才供给,有效扩大中端和高端复合型高素质专业实用人才供给,以便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这一世纪性大工程。(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跨入一个新境界,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舞台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东亚、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独联体,以及中东欧等区域,跨越了不同地域和文明,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国际合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自从“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颁布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以多层次多形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同时,2017年6月9日,在海内外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联合行动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在浙江宁波成立。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影响力逐渐提高,而培养面向国际的复合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发力改革的着力点之一。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但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至于难以满足“走出去”企业国际业务拓展的需要。(一)复合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虽然“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职学生参与国际大型基建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覆盖地域广阔,沿线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异,国际技术准则和标准不一,这就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还是以单一的培养体系为主,不能有效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学科教学,学科分化独立和知识的“碎片化”导致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出现重大缺陷,通常是懂专业技术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国际法律法规,[2]导致交通、钢铁、机电等生产一线的初级技术人员充足,而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师紧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据统计,当前我国专业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0%,[3]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培养主体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而“走出去”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不从心。(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有待提高。“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筑教育共同体和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平台和桥梁,必然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而培育国际化人才则是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有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办学理念、管理或国际化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所致,往往在参与的行动上相对比较迟缓,没有形成合作凝聚力。以陕西省为例,陕西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服务“一带一路”内陆开放的窗口,具有比较优良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陕西共有39所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以能源、航空、铁路、电子技术、通信信息、农业、纺织等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办学布局。为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陕西职业教育“走出去”,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倡议下,2017年在西安成立了“‘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但是,作为在陕西本土成立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陕西只有15所高等职业院校给予支持和配合,参与到“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组织。可以看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师互派互访、文化交流沟通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位置,或者现有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存在深度和广度不够的问题。同时,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显示,在“走出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63%的人员认为国际人才短缺是掣肘企业在海外事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国际化人才的不足,将对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和扩大规模构成严重的挑战。[4]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格局,导致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和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这将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学习,难以充分利用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难以将“一带一路”倡议变成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则
人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劲动力,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复合型和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推动“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一)复合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诉求和永恒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复合型”的内涵重新被解释和赋予新的语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应该是技能复合、知识复合、能力思维复合,以及三者之间的大复合。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多元的技能,即技术集成。俗话说“技多不压身”,高职学生在扎实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其他相关的多项技能,以提高学生参与“一带一路”的竞争力,适应海外企业不断变化的新技术领域。二是丰富的知识,即知识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且这些国家形成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要顺利推进我国企业在海外落地生根,“走出去”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了解对接国语言、政治形态、法律法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综合知识。三是通用的核心能力,即国际思维能力。由于技术标准的差异化、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甚至是不稳定性,高职学生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以及不可预见性的棘手问题。所以,培养发现问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关键通用能力,是高职学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具备的“秘密武器”。(二)国际化。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主要是面向国内,为国内各行各业输送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基建合作朝着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更应该站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全球发展格局的高度上,把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技能国际人才,作为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中的战略人力资源。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增强其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能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时代的呼唤相结合,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传承丝绸之路精神。二是加强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发展跨文化理解力,提高学生对国际规则和国际职业行业准则的认识,同时能够包容别国的国情和文化,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作为
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于以复合型和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一)调整招生结构,设置“一带一路”定向培养班级。“一带一路”作为一条合作共赢和文明互鉴之路,离不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后续国际合作的有效支撑和保障,这也必将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观念。因此,在国家对外开放布局的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走出去”企业对公路、铁路、航空、港口、通信、管道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招生结构,加强“一带一路”倡议渗透,设置专门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实验班,制定“一带一路”专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学生未来就业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全方位定向培养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技术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议需求,同时提高高职学生在国际合作中的竞争力。(二)建立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协同发展的“一带一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构建多方主体联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高专业化人才质量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挥政府的“领头羊”主导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大“一带一路”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提升对服务“一带一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全力支持,为复合型技能人才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和人文交流合作搭建桥梁。另一方面,深化高职院校与“走出去”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一是企业根据其海外所建项目运营实施的具体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类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用人要求,以有助于高职院校了解沿线国家的用人标准,为准确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以“订单”式培养具有国际生存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依托企业海外生产基地,建立“一带一路”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实习实践项目,帮助高职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对服务国语言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因此,只有发挥各方主体优势,共同协商形成合力,跨界融合促进政校企互补,加大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对话与合作,才可以提升“走出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三)设置“多技能+”的跨学科靶向式课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全面的。[5]要实现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实施以多种专业技能为基础,语言和跨文化课为辅的“多技能+”的跨学科课程,以提高“一带一路”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格。一是多技能整合的项目课程。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特色和技术资源优势,为定向培养的高职学生开设多类型的技能课程,要求每人按照国际标准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要求,至少熟练掌握同一领域两种相关联的专业技术技能。二是语言课程。语言是沟通与交流的纽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的官方语言包括英语、俄语、印地语、泰语、阿拉伯语等数种语言,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合作企业海外投资区域,有针对性地开设面向某种特定专业技术的语言课程内容,注重语言学习的实用性,确保学生具备一般性的外语听说交流能力。三是跨文化专题课程。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语言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理解和包容能力。在跨文化课程设置中,可以按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宗教、社会习俗等专题,开设多种模块的专题课,增进学生对所服务国家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学会尊重、理解以及平等地对待异域文化,以提高其海外发展的适应能力。(四)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国际化,建立“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意识、掌握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了解本专业国际发展态势、熟练掌握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师资队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6]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高职院校教师依托国家“一带一路”专项基金,到沿线国家进行学习和调研,实时了解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企业在海外建设中的运行情况,深入实际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文,以准确掌握国际行业的国际化技术人才标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跨界整合优质教师资源,使教师的价值最大化。一方面利用本校或聘请其他学校的外语教师,开展小语种语言教学工作,以弥补本校外语教师不足之困境,增强区域间教师资源服务“一带一路”的合作。另一方面是校企之间互派教师,充分发挥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海外的工作优势,为学生提供企业对于人才要求的最新信息。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学习经历,也可以帮助其更深刻地了解本行业的国际发展动态。
作者:陈琪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 上一篇:行政指导诉讼救济理论分析
- 下一篇:注水系统采出水处理工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