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4-09 03:04:01

导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1.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将这种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而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木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首岗胜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2.1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逐渐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实用型是建立在应用型基础之上的,实用型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是直接能够将技能转化为效益,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的课程类别,具有高效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时应以这类课程改革为主,旨在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党的十七大打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性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加强服务型理念的传导,研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如何服务群众等,旨在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服务产品。2.2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的目的都是育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而课程体育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野蛮的身体练习,更要从国家的发展出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生产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勇于拼搏、坚持不懈,将实现“体育强国梦”、“健康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应加强挫折教育、敬业教育、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的融合。2.3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状况存在着以下特点:文化基础和技术技能基础薄弱,兼具文化和技术技能优秀的学生很少[3]。体育文化内涵即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精神是由具体的体育行为反映的,在参加体育比赛时体现出的公平、公正,奥林匹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等,这些都是人们挑战自我、追求极限的具体行为所反映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对自然法则的尊敬,是促进人们不断传承勇敢、拼搏、奋斗、创新的不竭动力。体育精神同时也促使体育行为产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从石器时代人类团结协作共同狩猎到工业时代人们的勇于创新再到我国的解放战争奋勇厮杀再到改革开放的勤劳致富,各类社会生产活动中都体现出了体育精神的存在,高校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及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2.4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特色体育项目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是促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又一重大举措。打造体育特色项目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体育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以建设“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之路为目标,注重金牌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建设完善,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并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现代化逐步转变。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改变。如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要教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等。相比其他课程,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此外,教师可以构建校园阳光体育教学平台,将不同项目的运动进行分类,并编写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考察办法,而且根据网络学习的考评进行打分等,这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需求,又提高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3.2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体育中都是以大锅饭的形式进行教学,从管理到教师再到学生,即便是开设了选修课也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老师做到以人为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或比赛,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惯于抛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拓展学生体育视野等。3.3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示范、教案、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能力。科学合理的教法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标准的示范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及学习目标;规范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良好的科研能力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较强的技战术是支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全面连贯地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老师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4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课考察办法仍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进行考量。那么平时成绩如何更加科学地考察,期末考察是不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这都是当下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模式需要注重学生技能地运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将学习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生产的技术本领,这就要求学生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更加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才能够不断地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满足学生不同体育健身需求。

4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高校具有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全面的公共体育服务配套设施、科学健全的体育发展理念、系统的体育健身方法、一整套的健康发展经验。高校应发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主体优势,将自身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实践基地。既能够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从5个角度出发:第一,明确公共体育服务对象,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第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改善群众体育水平和素养;第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机构,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第四,制定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管理办法,确保科学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并存;第五,合理的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优化资源利用、促进效益增长。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能够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建设和实践,又能够服务于社会大众,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切实把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在实处。

5一专多能型向多专多能型转变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培养高技能的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体育院校适应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4]。一专多能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就是在某个专业或岗位上较为突出,而且能够胜任其他专业或岗位工作的人才。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改善,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需求。多专多能行人才培养模式是相对一专多能型人才而言的,总体的目标是培养出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多项专长,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裁判组织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5】。

6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产、为社会生产创造财富为出发点,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并轨,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抓学生实践能力(教法、示范、教案、讲解、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培养,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要以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基础,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一专多能型逐渐向多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育部文件,2015.

[2]武常宏,宋伟,王大志,耿海燕,蔡志强,王光光.“应用型人才”理念下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普修课程考评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运动,2017,3(158):76-77.

[3]李正洪.独立学院体育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6):24-25.

[4]徐烨,刘礼国.凯里学院“十三五”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12(6):159-161.

[5]刘洋.体育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案述评——基于南昌师范学院体育系应用型人才培养[J].南昌师范学院,2017,6(3):53-56.

作者:王剑 柳齐齐 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