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8 08:12:29

导语:德育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校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构建和完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塑造其创新人格和创新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不仅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技人才集散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德育管理以人为核心,包括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等,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着重任。因此,科学构建和完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塑造其创新人格和创新品质,使其具备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宽容合作的团队精神,拥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创新人格和个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内涵解读

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指创造性。创新是能够为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出有价值、新颖而独特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行为活动。创新可以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如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因此,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能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或能对前人、他人成果做出创造性运用。创新具有两种形式:一是发现式创新,即经过探索和研究从而认识以前客观存在,但未被前人或他人认识的趋势、规律、本质或重要事实等,这种创新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二是发明式创新,即创造出以前不曾存在,并经实践验证可应用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或新方法等,这种创新属于改革世界的范畴。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型人才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包括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指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创新思维指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在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三者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完美统一,它要求创新型人才不但要知道如何创造,还要知道为什么去创造;前者属于创造能力问题,后者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创造的目的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这样的创造才有价值。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创新但不符合人类进步普遍价值标准的人不能算作创新型人才。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指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局限和制约因素

1.目前高校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局限。一是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德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上和思想上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在德育实践中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德育的政治性过强,只介绍主流学派思想,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抑制人们敢于探索和创新等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三是德育方法简单化。传统德育方法主要是灌输法,忽视个体差异,不注重层次性和灵活性,没有根据德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兴趣,激发其创新动机,不鼓励其去探索和尝试,势必影响德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四是有的德育评价标准过时、单一,已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对人才健康成长的新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时,经常受成绩和智力方面表现的影响,使有些人恃才自傲。五是当前的德育强调向学生传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特别强调正面教育,常常用大量正面事实和观点来教育学生,很少涉及以至忽略反面观点的辨析,使学生缺少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和选择的机会与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影响和制约高校德育环境的因素分析。一是社会大环境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呈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和心理产生双重影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和竞争性原则,一方面激励大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发奋成才,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一些大学生的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里沉渣泛起,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并带来诸多迷惑。二是学校自身内部因素。部分高校对德育环境重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使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不尽如人意,给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很多障碍,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差异,传统的“一刀切”“一锅煮”与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要求相距甚远。高校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一些高校主要以智力商数为主,忽视了其他不可评价素质要素,以致造成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等现象。尽管高校普遍实行德育测评或综合测评,但由于评价指标和手段不够完善,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导向作用不大。三是家庭环境负面影响。家庭关系与社会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熏陶对子女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持久的影响,但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本身都忽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很多家庭认为孩子已是成年人,进入大学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己形成,不需要再进行家庭教育。而离婚率上升、家庭缺损、家庭关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给子女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此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自身素质、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也直接影响子女的思想和心理,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冲击。大学生是最先接触、也是最先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具有商业化、大众化特征的大众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上的一些不良因素正一步步地腐蚀着高校德育环境,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观倾斜、价值取向紊乱等。因此,理性面对大众传媒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是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三、高校德育工作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建立动态开放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整合德育内容和方法,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强化职能部门和院系学生管理职能,建立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其放在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加大投入,在学生管理部门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系统,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和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2.建立资源优化的德育运行机制。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优化高校德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德育格局,着眼德育管理运行机制转换,健全体制改革配套管理。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与自主学习并轨条件下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力度。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引导,激活主体深层次需求,形成丰富、进步、稳定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3.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是实现学生成长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保障,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德、智、体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力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人才培养和全面发展进行反馈督导,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德育功能由虚变实。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班三级评价机制,加强德育管理评价的督导性。实行多层级评估,建立激励创新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激活大学生督导创新意识。设立德育创新奖,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在学生中培养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鼓励高素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4.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再设计。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能够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合理流动,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5.注重创新环境的培育与营造丰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培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松、和谐、敢为天下先的校园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使创新氛围本身成为传统,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要对学生新奇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力给予鼓励。要鼓励学生提问,广泛涉猎,敢于认知、敢于探险,鼓励学生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的做法。

作者:解宗军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马莹华,等.高校教育环境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4(12).

[3]秦家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德育实施体系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06).

[4]史金联.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譺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