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8-16 10:35:37

导语:论“干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干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日趋多元化。“干学结合”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会计专业作为技能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干学结合”,才能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一、构建“干学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干学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所谓“干学结合”,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互相促进”。通常,“干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结合、密切协调的合作过程。“干学结合”的根本意义,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干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科学选择。构建“干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也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在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力,实现“校企共赢”。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会计专业,“干学结合”在其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会计专业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常识和会计类专业经验,需要熟知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账本的编制,其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性、实用性、规范性、综合性、服务性、创新性”等要求,更需要构建“干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干学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而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在“干学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操作,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专业工作实践的建构,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备受社会欢迎、能有效服务于工作单位的应用型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干学结合”视角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招生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尽管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却不断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一)教学观念上重教轻学、重学轻用。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入仕”而读书,从而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造成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知识技能运用,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难以有效结合,灌输式教学成为了知识学习、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生、创新性被整个“填鸭式”教学模式所掩盖,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维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开拓。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专业技能运用到帐务核实、财务处理、风险评估等工作实践中,也就难以适应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工作环境,难以成为合格的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高职会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科学。从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特别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程上的交叉、重复,直接导致课程设置过多、过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从而挤占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影响了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高职会计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三大类,在制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如果忽视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内容重复,就有可能造成教学内容的混乱,既影响了理论知识教学的效果,也会挤占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影响“干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三)高职会计“干学结合”的实践难度大。“干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从理论层面来讲,“干学结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会计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具体运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干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对高职学校同样具有较大挑战性:学校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和具体工作岗位,是否有足够的、合格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等等。另一方面,从高职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训过程来看,部分学校考虑到教学经费、实习安全、学生管理等诸多实际问题,有意识地控制学生外出实习(或顶岗工作),取而代之地增加课堂理论教学。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也就很难获得实践操作技能,所学理论知识也就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体现,造成“干学结合”难以付诸于教学实践。

三、重构“干学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针对传统教学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重构“干学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就业指导,并积极寻求多方合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设置会计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与普通高校着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传授不同,高职院校应利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为学生打造“干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工作能力的提升。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职会计教育就必须以此为目标,构建具体的“干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干学结合”中强化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包括危机处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为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能力奠定基础;其次要在“干学结合”中强化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力;最后要在“干学结合”中强化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尤其要强化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构建“干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彻底融合传统的课程分类模式,构建素质型教学课程体系,在密切结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的课程安排,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自身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务工作之中,为步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在构建“干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始终,要遵循“全程化、个性化、课程化、网络化”原则,构建系统、全面、有序的就业指导流程。只有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生才能明确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学生才能更加重视“干学结合”的重要性,“干学结合”才能得到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三)积极寻求多方合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干学结合”离不开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协调与配合。构建“干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顶岗实习工作机会。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支持,为学生的“干学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工作机会。同时,要结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构建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我创造“干学结合”的煅炼机会。在积极寻求多方合作的同时,要结合“干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过程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模式,强化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增加用人单位在考核、评价过程中的权重,打造包括高职院校、实习企业、社会评价等在内的多元一体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作者:王威然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