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时间:2022-07-14 11:12:04
导语: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效果欠佳。要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本文就如何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宏观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效果欠佳。要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跟进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
一、对宏观管理机制的创新
当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中要素相对短缺,缺少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要解决这个问题,强化政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上的职责至关重要。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校企联合办学。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呈现“校热企冷”的状况,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医院对于工学结合畏首畏尾。政府作为主导,要找准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协助建立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同时要构建“大职教”思维,实施集团化办学,“院校合一”消除行业壁垒,解决工学结合中的政策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三大掣肘问题。
2.强化政府的督导作用
当前工学结合基本靠校企自主沟通协商,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要求行业企业承担相应责任。政府应在细化促进工学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有所作为,尽快推进建立行业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消除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阻碍。尤其要应用好目标责任考核这个指挥棒,将承担工学结合责任纳入行业企业考核标准细则,与其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相结合,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和价值。
3.弱化教学标准行政指令
当前,中职学校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选择体现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的自主性很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和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殊性、区域的差异性,在加强宏观性标准框定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空间,使中职可结合专业特点及地方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教学。
二、对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造成冲击,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1.构建服务型教学管理机制
要树立教学管理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新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方便学生工作和学习为目的构建服务型教学管理机制。比如灵活设置学制,探索一学年三学期或四学期制,把专业课和基础课学习与工作时间在这几个学期内交替进行。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新的作息制度,将某些课程放在双休日或晚间。比如为解决工学矛盾,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对现有课程进行开发,制作成视频课件,供学生网上学习。建立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实现网上指导、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批改。
2.构建院校合作教学管理体制
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三方人员构成,集结三方意愿,结合地域经济社会特点、行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遵循,共同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建立全方位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由学生代表、毕业生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子系统,由学校教师及企业(医院)带教教师组成的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及系统,由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及医院护理部、科教科组成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信息反馈子系统,由教学专家或行业业内专家组成督导人员信息反馈子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全面、快速、准确地反馈有关信息。
3.构建多元化评价管理机制
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能训练结束时,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本人,实现考核的综合性。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将学生理论课成绩一部分权重列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实验操作、阶段测试等,力求学生将学习任务放到日常学习中去,强化学生日常学习过程。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施将人才评价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各要素相结合的全方位评价。
三、对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更早面临角色转换、环境适应、职场人际等问题,其心理将会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对学生的管理尤为重要。
1.管理重点适时调整
学生管理重点应放在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要强化学生对工学结合认知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组织学生学习学校有关工学结合的相关制度,让学生明确自己具有学生与行业员工双重身份。要尽快让学生实现由中学生向中职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向一个职业人转变。要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职业前景。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刚进入企业半工半读的时候,要加强学生心理调适,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职场人际、职场心态等方面设置心理培训课程,引导学生对职场有理性认识。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企业心理通讯员,及时反馈处置学生心理危机。要引导学生感受“纪律”和“责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组织学生参加医院的专题培训课程和讲座,深刻理解医院文化,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作为“职业人”的综合素质。
2.日常管理适度强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在校企间流动增多,学校固化的教学秩序发生质的变化,对学校惯常的日常管理是严峻的挑战。加之中职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如果日常管理不能跟进,势必造成整个学校秩序的混乱。所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日常管理更应该做细、做实。首先应该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制度,而且要让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班主任的管理职责。教学班应适当减小班容量,班级配备正副两名班主任,做到对班级每一位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治作用,积极探索以宿舍或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基层化管理,实行实时管理、定期汇报。实行学生临床实践期间教师同时进行临床实践兼任学生日常管理的并期管理。
作者:王海平 作者:单位:阳泉市卫生学校
- 上一篇: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的实践
- 下一篇: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