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2-06-08 08:54:36

导语: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调整高校既有的培养模式并扩大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规模,业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教育调整的重要举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学以致用,以用为主".在人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的"概念范畴"及"培养途径"这两个问题,同时,推动专业学科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相关的质量考核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分,促使市场业态愈发呈现出专业与小众化趋势,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够熟练应用和操作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门类,并得到社会愈发广泛的能力认同,此种人才需求反应在就业市场,每年都会出现求贤若渴、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因此,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的同时促进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扩大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规模,从而使教育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而正确认知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范畴,加快制定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已成为本科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1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涵

1.1应用型人才概念

概念的提出与社会分工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科学技术独立于传统产业并以独立姿态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而科技工作所需的支撑人才,就其专业性质来说,可以分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水平的创新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备转化专业知识到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型人才;站在行业第一线执行和完成具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在此,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涵即为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现实看来,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专业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科学理论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中承担着重要桥梁的作用,是高校教学成果价值实现的重要介质,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所在.

1.2应用型人才类别

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肩负着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重任.因此,依据教学成果的转化进程,通常将应用型人才大致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三种人才类型.[2]其中,工程类应用型人才范畴涵盖那些能够将科技知识衍化为现实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及运营决策等方面的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人才指通过实际操作,在第一现场将计划、方案以及图纸等信息直接转化为具体产品的人才;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则处于工程应用和技能应用人才之间,他们不从事具体操作,属于组织管理职责,负责组织监控、设计、服务等相关衔接工作,诸如规范、标准的制定、设备运营维护或产品、服务细则的改进与更新等.属于技术服者人才或管理服务人才范畴.可以说,以上三种人才在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责任并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三类人才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在知识结构层面,三类人才上既有共性,亦有相对个性存在.从专业基础知识角度来看,它们均要求具备稳健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专业侧重点并不相同,通常来说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属性具有系统性和模块性,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性;而技术类应用人才的知识属性自由度更加灵活,一方面会与工程类人才的工作紧密联系,将其相关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又与技能型人才相联系,为其具体的生产操作进行指导;技能应用型人才则更加注重知识转化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此类人才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进行合理操作.

2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各大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间较短,个别院校教学部门或教师群体对于此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学科体系建设和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或教材建设等教学环节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借鉴或规律遵循,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进而起到规范和目标明晰的作用.

2.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适配性,强调在通识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应用,即通才层面上的专才.在知识结构层面以社会需求与行业需求为依据,重视行业技术知识的充分掌握与有效应用,在能力要求层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运用一定的专业技巧与方法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上,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安心于工作岗位的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行业创新精神和专业钻研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展现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一定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对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

2.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2.1培养体系建设

相对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其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总体规划上存着诸多不同之处,基于此种体系建设的差异,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新的培养计划并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随着经济转型的进一步升级,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他们结合国内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借鉴欧美国家的先关培养体系,提出了一定独到见解.概括起来,可以将这种体系表述为:在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规律要求的基础上,以市场形成的行业规律和规范为人才培养拟定标准,在强调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人才知识结构的创造力和实践力,将应用型技术体系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架构支撑;在师资领域,强调能够胜任人才培养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强调教师队伍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行业从业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而以上所有的要求,必须是在坚持理论实践结合,产学研相融合,并深入开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达成.

2.2.2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3].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单纯架构于学科体系上面,而是强调课程内容中的技术性、实践性.在强调“坚实基础、突出能力、强化实践”的课程目标指引下,注重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与所掌握技术与行业发展的适配性与时效性.专可以说,业领域内的市场需求趋势、技术要求动态是决定本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助推剂.因此,整体课程内容设计的市场需求达成,以及各专业教学环节中知识技能的可实践性,是此类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本科学术性、研究性和理论性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2.2.3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于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线教师队伍除了学历、职称等常规要求要适配于本专业的教学发展外,还应该强调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能将专业理论转化到具体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后者,要求教师个人必须具有一定优秀的行业从业经历,或能够掌握相关匹配市场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长久以来,本科院校的师资引进往往来源于应届毕业人才,此类人才的共性特征即为高学历,低实践;刚毕业又就业,除了身份的转变,其知识素养并没有经过市场实践的检验与锻炼,因此,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多元化、多层次,教学人员不仅包括本校教师,也要聘请企业精英人才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授课或进行学术讲座,以此完善师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应该加大力气做好“内培外援”这一优化师资结构的合理举措.“内培”即通过学校内部那些没有行业实践经历、其职业发展历程是从毕业院校直接转入就业院校就职的教师、或者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还不能完全达到应用型院校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的部分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此类教师送向相关公司或研究院所锻炼进修.而“外援”,侧重于外部引入那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又兼有相关从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或者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

2.2.4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质量评价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提升学校品质、学生良好就业率、创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4]相对于学生而言,它起到了明确学习方向、学习目的指引性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评价体系,立足点在于强化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解决的基本能力,一是针对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推行过程考核法,将平时成绩考核与结课成绩考核挂钩,单门课程成绩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挂钩,注重过程知识的掌握与考核,并将其纳入教学总体考核范畴.同时倡导考核方式多样化,不仅存在理论卷面考核,还要推行专业知识实践性转化考核与行业应用可行性考核,进而在学的过程中就使学生注重知识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为了保证考核效果,可以组建同专业范围下的考核评阅小组,利用组内教师不同的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核评价,以此确保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完整性.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要真正将教学实践贯彻落实,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阶段应突破传统教学束缚,大胆求新求变,从浮于表面的理论研究向针对行业问题开展的的市场探索转变.在总体质量评价中,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市场中行业发展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目标,立足于不同课程,强调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坚持市场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以专业人才的市场就业率为重要的考核参照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质量,用人单位最具有发言权,可以说,在企业中的从业能力才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最终阵地.因此,将人才在企业中的从业成绩与市场评价纳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作为质量评鉴的关键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企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考核标准,均应该建立在学校与企业间相互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这既是改变传统评价体系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为学校获得良好声誉,为学生谋取更富于市场竞争力的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为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

2.2.5校企合作

拓展校企合作新通道至关重要,学校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与市场信息反馈,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并以此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接轨.同时强调人才培养的是时效性与实用性;利用企业与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打造双赢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提升应用型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决定其培养模式不能离开校企合作这一新途径,合作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项;一是要在专业设置中大力开展应用型学科方向,紧密联系市场行业需求,努力提高行业门类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水平,以此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与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对接,用心倾听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所提供的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建议,以此为基准来制定相关培养方案规划,并进一步与企业达成人才双向培养的战略协议,共同组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和教学平台与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来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对接.

3结语

现实看来,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立足于“适合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方向,深化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竞争力”等相关培养目标,同时要坚决摒弃传统培养模式中重结课考试、轻过程考核;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的现状,将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岗位操作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研发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作者:程瑶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王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76-81.

〔3〕曲法义,鲁佳,韩俊.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18.

〔4〕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0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