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27 10:36:31
导语:民族地区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前言
当前复合型英语人才已成为21世纪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地区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途经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64个国家,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唯有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能够成为西南民族地区与沿线各国沟通的桥梁。另外,一带一路战略包含经济贸易、区域秩序、人文交流三方面内涵,涉及到国际贸易、翻译、教学、管理等领域的工作,因而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西南民族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促进区域经济发的重要举措。而当前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较多不足,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英语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2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人才的需求特点
首先,是英语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西南民族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对外投资出现大规模增长后,需要大量的经贸人员、对外翻译人员、法律人员等进行跨国工作。这就要求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还应具备将英语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能力,从而适应西南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对外交流合作的发展需要。其次,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优势,创新是关键,而大学生人才是创新的主要力量,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专门出台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措中。可见,随着“双创”政策的不断推进,巨大的市场需求势必会吸引一大批创新人才加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活动中,因此,具有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合作占有较大优势。这就要求复合型英语人才除了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独创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西南民族地区属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随着战略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间人员的往来更加频繁,这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英语技能是基础,具有高度的异域文化敏感度及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能力是关键,应在理解并尊重对方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同时推动西南地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具体到英语专业人才,无论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都应体现‘高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知识面宽、具有文化包容意识、持续学习与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同时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及思辨能力,以更快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需求。
3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难以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就读。当地高校的生源大多来自本区域;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大多都选择就读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知名高校。此外,西南地区有汉族、苗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民族语言影响,在英语语言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致使当地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上很难有所突破。第二,培养英语人才的软硬件实力较薄弱。从硬件上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院校数量有限,在西南省区中英语专业院校仅有四川外国语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等极少数几所大学,缺少重点大学在英语教育方面的牵引;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及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较低,西南地区教育经费预算仅占全国的13.8%,而科研拨款占全国比例更是低至0.8%[1]。从软件实力方面来说,西南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较落后,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全国知名的英语专业院校相比,其英语教学质量亟待提升。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教育部推出“教育援助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等措施鼓励我国与沿线国家间合作培养人才,但对于经济较落后的西南地区缺少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政府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等,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英语教育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第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民族地区而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关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南地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必将深化,这就需要大量贸易人才,翻译人才等技能型人才,而在培养方式上,西南民族地区多以课堂教授知识为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明显不够,不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第五,师资力量较薄弱。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后备力量。在师资团队方面,西南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多为西南地区高校毕业、接受的多为本土教师的培养,英语教师对多元文化的直观感受非常有限,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部分英语教师因受多方因素影响,对待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课后很少与学生交流,不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缺乏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虽然我国高校引进了一批国际化教师团队,但其中高端学者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分布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国际化教师极少[2]。另外,西南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待遇较低,致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进程。
4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依据一带一路战略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特点并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三种具体模式,即校企联盟培养模式、“互联网+”培养模式、中外联合办学培养模式。
4.1校企联盟培养模式
校企联盟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英语人才,培养集英语技能、企业精神、实践运用能力于一体的满足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校企联盟一方面需要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开拓平台,主动联系具有外向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确保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保证英语人才的就业问题,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联系进行定向培养人才,以供社会发展所需。校企联盟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西南地区高校可与广西北部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云南国际旅行社等一些知名并且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公司进行合作。
4.2“互联网+”培养模式
“互联网+”培养模式重在利用大数据优势集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共享性及高效性。该模式是指在实地教学的基础上,搭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网络平台,通过英语教育相关的信息搜索、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互联课堂等方式达到人才培养多元化。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主要动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种模式需要高校统一引导,教师牵头,学生积极参与的培养体系,采用“互联网+”模式应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系统培养,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针对西南民族地区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此外,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可进行挖掘式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以“互联网+”为前提,适当开展跨文化交流体验课堂,可在“互联网+”过程中增加趣味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项目,依托“一带一路”的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网络课程,着力提升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率。
4.3中外联合办学培养模式
“丝路计划”是中外联合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机遇,应该抓住机遇培养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以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为主,联合沿线国家高校为辅的合作培养模式,综合沿线国家所需人才及西南民族地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中外联合办学,中外师生互换的一种培养模式。为保障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资金投资,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师生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运用机制,实现多方共同协作,保障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效果。一带一路沿线英语国家较多,涉及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风俗、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如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活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等,但目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往来并不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可以考虑通过中外联合办学,在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相互弘扬与学习各国文化。这种模式可提升各国间的深入了解,建立深厚友谊,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及凝聚力,进而提高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杨姗姗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国生.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成雪岩.“一带一路”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7):9~17.
-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下一篇: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