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校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3-27 10:26:08

导语:农学院校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学院校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是农学院校适应时代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该文以农学院为例,阐述了如何发挥种子科学专业人才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农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进行了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旨在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关键词:种子科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各大高校农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代农业化建设又亟需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农林符合人才至关重要,是保障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农业安全的重要人才资源。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要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下,作者结合新疆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需求的情况,对农学院种子科学专业进行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与实践,通过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的思路,对农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建立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形成“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的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1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各类高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需求,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在整个人才的培养模式中起着导向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更加注重贴近社会的需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种子产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式下,由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于2002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山东农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紧随着其他农业院校也相继开展该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虽然该专业建成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为国家和兵团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实用型高素质种子科学专业人才。随着国家与新疆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种子科学专业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制定了种子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即注重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培养具备植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经营管理、成本会计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产与经营、植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种子科学相关行业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应用开发工作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2营造有利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2.1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而课程体系的制订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学生毕业后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构建种子科学专业课程新体系时,应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如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技术应用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方案。

2.1.1制定和修改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压缩课堂内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大课外自助学习的时间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减少学生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如个别学校将该校选修课比例调整到总课程的15%以上。

2.1.2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卓越人才培养应构建合理的新课程体系,即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及实践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与思维方法的创新。而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它的科学存在性,即要适应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因此,增设交叉学科课程,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体现一专多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2.2.1理论课程建设方式多元化理论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目标和培养卓越人才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它包括教材建设和网络测试、仿真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等,其中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2.2.2实验教学课程化,注重能力培养基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新的种子科学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强化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克服实验教学附属于学科理论的种种弊端。(1)将种子遗传学、栽培学、保护学、繁殖学、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整合成一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即种子遗传选育课程实验,整合后的实验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学时,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也相应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验证型实验学时数,从而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2)将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的实验部分单独开16学时“应用概率论统计学实验”,理论课从48学时缩减为40学时,而实验学时增加了8学时。增加综合性实验课比例,并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模拟生产、科研的实际情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加深了对统计学抽象概念、复杂理论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近年来,该校农学系主张强化人才支撑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通过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如:建立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实验中心。目前,校内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原种场、科研试验站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提高实践技能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此外,农学院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以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作者:林海荣 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映江,赵兴绪,张新虎,等.协同创新视阈下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4):18-21.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