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时间:2022-04-18 09:04:45
导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和中国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学科,如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都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并提出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弊端;新模式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挖掘出现有的弊端。由此,建立一个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析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传统的,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则单纯的听课。这种模式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这样以来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失去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兴趣。长此往复,导致该专业的就业率越来越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在那也所谓的低就业率排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总是榜上有名的原因了。
(二)错误的教学理念
当前,我们高校里的教师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在教学时他们总是注重学生文采和写作的技能培养。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不仅影响了教师本身,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因此就当然的认为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要学写作、讲文采,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熟练的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知识,受过相关的基本训练、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将来都会成为作家、文学家,但起码都是可以从事基本文字工作的,也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
(三)非科学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基本就是十三门基本的核心课程。这样以来,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时代在发展变化,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个社会。因此,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制定出满足我们这个时代的课程。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议
(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上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多是重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中文字魅力的欣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从这方面着手,加强学生们对语言文字魅力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有着活跃氛围的环境下提高成长。同时,教师们也应该充分的向学生透露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体会的能力。
(二)变换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
我们的一线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而正确的教学理念恰恰就是那些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科定位的理念。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才能够制定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有着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变换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首先,我们可以开展高校交流活动,大家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其次,我们可以开展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培训活动,组织一些业内比较专业的学者到高校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最后,我们可以开展精英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们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三)改革课程设置
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课程设置。这样的设置明显是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的,一个落后的课程设置必然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有阻碍。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课程。新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一下几点要求:第一,新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并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第二,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当的加入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新的课程设置必须是科学合理的,符合老师模式和学生的需求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我们的高校必须在学科建设中,投入一定的科研成本。扶持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科研,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高质量的科研,会使得我们的教学得到帮助。我们可以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用科研来服务我们的教学,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在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当前,我们急需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科研与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紧跟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多方面考虑才能够制定出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赵国景 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
- 上一篇:“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情况总结
- 下一篇: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