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2-03 02:51:41
导语:美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文章从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秉持深化“多能一专”的办学理念,探索新形势下“融合创新型”美术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就高校美术教育材料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实践展开探讨,着重从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方面入手,形成具有多元、融合、互动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并初具成效。笔者通过以“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主导,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提高了美术师范生注重分工与合作、信息资源综合提炼创造、探究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探究创新
21世纪以来,艺术教育在学校课程、社区艺术教育机构都得到了高度重视,而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促进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因此,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在这新种形式下,“融合创新型”的教育人才培养变得日益重要。新的环境要求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能力素养。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美术教育及基础教育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职责,应积极建设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美术教育形式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美术教育课标要求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关系
新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开辟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倡导各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艺术综合实践能力是课标的核心要求。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要求高师美术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美术教育的双专业性质,既培养出既有较强美术技能,又具有扎实教学理论的美术教育人才。传统的高师美术课堂上,普遍存在专业课程与师范素质类课程脱节的现象,难以符合新课标标准提出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展开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优化改革,探索新形式下“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发展艺术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是进行技术的传授。基于新课改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笔者在材料设计基础、立体材料、综合材料系列课程的教改中,实行了“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美术专业与教育技能发展的融合教学实验入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
现今,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普遍存在“填鸭式”与“放鸭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前者容易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后者容易让学生因缺乏目标指导而不能达到综合提炼、归纳、掌握知识规律的目的。如何做到在保证教学容量的同时,把学生“放得出去,又收得回来”,是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探究创新学习是指知识获取过程中思维的积极性,以及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一手材料进行研究,并且再拓展、再设计、再构建”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敏捷、主动的观察态度。“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并能提高学生搜集、运用、加工、筛选、传递等处理信息的技能,同时提高其对教育设计和应用的综合素养。
三、实施“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策略
高师美术人才的要求,既有美术技能的要求,也有教学技能的要求。要实施“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需以小组学习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摒弃“填鸭式”的模式,注重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教师在课堂组织上,需要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笔者引入了富有实践性、指向性强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即每个课题由教师引导出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学生一开始往往会一言不发,被动地听。通过一至两天的阅读及自主研究,再回到课堂中互相探讨,形成探索合作的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跃踊发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教”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操作、利用微格信息平台进行课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技能课题设置上,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探究及拓展思维。这一模式,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首先提出要掌握的知识点问题,然后由小组搜集资料并进行资料的整合,最后由小组分析讨论。(作业形式必须递交PPT文档)。
(一)采取“问题导入”与“深入研讨”
的学习方法进行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将“导”放在主要位置,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笔者以立体材料课程中关于概念知识点的学习为例,提出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有以下四个方面:单纯与简约,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平衡,节奏与韵律。要求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图片并进行详细的文字分析。每个形式法则提供10张图片,最后以学生个人作业的形式将课题制作成为课件,要求学生不仅要思考查阅问题,并且要学会在讲台上讲解问题。这种培养讲述能力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与能力,有利于营造有趣、生动,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笔者在解决形式法则知识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与之相关联的下一课题,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二点五维的练习。通过对形式法则的规律分析,学生可以按照法则处理原先杂乱无章的材料。然后,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互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对如何提高形式法则的美感以及提高学生主动处理材料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图1、图2)。可以说,这种知识点的获得方式是通过学生一轮又一轮的争议和探讨得来的,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方式可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热情,让其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从“一言不发”到“娓娓道来”的学习态度的转变。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对问题的设置避免太过直接,避免学生在网络上直接找到答案,这样会失去了自主深入学习的意义。教师必须设定一些关卡,学生只有真正思考,才能完成作业。例如立体形式法则问题,教师可事先提供一些相关或无关的图片,让学生指出是何种形式法则,并将图片对号入座。学生只有对概念有了深入了解才能辨别出来,这种做法杜绝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做法。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多去查阅图书资料,借鉴艺术设计之外的图形,例如建筑、自然科学等其他跨领域的学科资源,让学生通过这种查找对比,找出共性的形式法则规律,提高对概念性问题的深入理解,以突破照本宣科的僵化学习方法。做到以上几点后,教师便可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当课堂上出现冷场、僵持等现象时,教师需及时给予引导。此外,要鼓励学生互相提出疑问,并进行自由、反复的辩论,直至达成一致,完成教学目标,这是保证这一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采取“拓展性学习”的方法提高信息资料处理能力
面对学生大量收集而来的信息资料,又如何提高对于这些资料的处理能力呢?在综合材料课程设置中,教师提出“材料的视觉性美学价值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应用及延伸。”这一课题可利用上一课题收集得来的材料肌理,改造教师所限定的标志图形,也就是将肌理转换在图形上,要求所用的材料必须是学生自己收集得来,不能间接获取别人的作品及图片。(图3)具体的教学操作如下,即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对各种工艺材料的了解进行实物收集,形成最直接的感官认识,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材料的肌理美感及特殊的视觉性。然后组织学生倾听、讨论、分析、判断、鉴别、归纳和总结。作业要求对广州美术学院的缩写“g、a、f、a“四个字母进行图形改造,作业开始阶段制作显得简单粗糙,但经过几轮的反复讨论及修改,图形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制作精良(图4、图5)。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材料肌理收集(要求准备100张肌理图片)。多数肌理效果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钻研精神。在这一课题中,他们获得了“发现的乐趣”以及“探索的魅力”,提高了搜集、运用、加工、筛选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创造性地使用、升华了课前收集的信息与图片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例如在实物制作标志这一课题中,学生会花几天的时间去等待种子发芽以获取特殊的肌理效果,也会缝制布艺以体现图形的需要(图6),更会拓展利用新生材料进行加工(图7),即采用硅胶材料替换年糕的质感,出乎意料的创意让人始料不及。学生也会一遍又一遍地在玻璃上泼水,捕捉拍摄水珠的流动形态(图8),或者是用火熏纸质,以获得最理想的肌理效果。只要拥有积极的观察事物的态度以及敏锐的、特别的视觉角度,就可获得无尽的创意。开拓创新的拓展性学习思路带来了新颖的作品,也带给了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心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掌握了学习方法。
(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提高
师范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师范生综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设置上,以综合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为例,笔者让4至5人为一小组,收集100种肌理材料的图片,并挑选50种作为实物呈现。图片必须是学生自己外出发现、选择拍摄而成,不能拷贝现有的资料图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设计素材,激发其观察生活的能力,并锻炼其整理、筛选的能力。在制作50种实物的环节中,各个小组呈现出不同的展示方式,突出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发展合作、协调、竞争、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图9)。以上是在专业技术层面的合作课题。在下面的教改研究实践中,笔者也设置了关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一线的美术教师联手,在专业课程中帮助师范生了解相关内容,即中小学教材中的形式与相关的美术教学要求,为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录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学习并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对优秀课例的探讨交流,对中小学教师的教案会产生直观及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教改中,笔者会注重这一环节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进入中小学课堂观摩教学,并尝试着学习、设计出有创新的教案,最后以教案、课件、说课、课后反思的展示方式来完成课题的研究。
四、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系统
以往的教学评价多数只是建立在单一的作业展示上,往往依靠作业的质量来评判,并给予最终成绩。这样会导致一些现象产生,如有的学生并不重视学习过程,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只关注最后的作业结果等。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模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发展“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中,培养一专多能的教育人才,需要考核学生多层次、过程性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此,笔者使用针对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的多维度考核评价要求,以教育目标、认知目标、能力发展目标的综合目标来制定评价标准。最后还要求学生对课程学习形成书面的总结报告,对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与反思,同时提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或建议。
五、结语
通过对于材料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改尝试,笔者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新型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师的“教”首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以上的教学实验研究,创建具有美术教育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找出模式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形成模式结构流程图。同时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从教学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王朝虹 单位:广州番禺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
- 上一篇: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 下一篇: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