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1-25 09:39:28

导语:护理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理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护理专业定岗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学校(学校元)与用人医院(医院元)作为合作育人的“双元”,在保证毕业生达到国家护士执业资格标准的前提下,针对用人医院指定护理岗位(定岗)的任职要求进行“定岗”培养,使毕业生零距离进入用人医院岗位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源于德国,是职业教育的成功范式之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但由于缺乏国家立法保障、企业缺乏积极性等多方面原因,从形式和实质来看,大多数因缺少企业“元”的参与而难以持续。我校自2012年先后与沧州市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定岗双元”式人才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方法

1.1院校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培养协议,包括学生选拔条件、学生在校学习及医院参与培养情况、顶岗实习标准及毕业留用情况。根据院校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报名,由院方组织专家来校选拔学生,组成以医院命名的订单班。

1.2培养模式

1.2.1确立“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指根据护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双元”即我校和合作医院。为了保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际的特色教材,修订订单班的课程标准,按照合作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加入医院特色课。

1.2.2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融入医院特色课。为使学生“定岗”前奠定理论基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含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病人护理、精神护理、中医护理和口腔护理等。

1.2.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临床护理优秀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并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新进展并应用于教学中,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医院每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定期选派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

1.2.4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领部分专业课、核心课、操作课走出教室、走进医院、走上临床,在临床中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定期参观医院、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加归属感,在教学过程增加临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情景模拟,实训过程增加各个科室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案培训。

1.2.5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入人文课程并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将医院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早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在管理制度上借鉴医院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操行分制度,操行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将来合作医院对学生的录用结果。1.3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医院制定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医院构建激励机制;学校与医院的文化对接,加强制度文化管理。

2结果

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订单班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沧州市人民医院订单班51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订单班58份,共109份,收回109份,回收率为100%,合格率100%。

3讨论

通过学生对订单培养的评价及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发现,学生对医院有较强的归宿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较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较快适应临床环境及护士角色。“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调动“医院元”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使编制教材更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具有针对性。“医院元”一线护理专家作为专业课教师参与教学,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促进学生主动提前到医院见习,感受医院职业氛围。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未来工作的医院顶岗实习1年,增强了学生融入医院环境的意识。同时,医院对学生的实习教学和实习管理也会因学生的身份转变而得到加强。综上所述,“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把学校、用人医院、学生三方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了三方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王慧玲 南桂英 张骞云 张冉 朱倩 赵润平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