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03 08:51:20

导语:核心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核心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自哪里?它们来自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能力结构金字塔中,处于最基层的是一般能力,而顺序往上的是竞争能力、关键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基础技能加上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关键能力的提出拓宽了职业技术培养的能力范畴,使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有了更宽泛的范围、更立体的结构。在关键能力基础上延伸出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在创新同时能够带来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就是核心能力。在学生能力金字塔的顶端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打造是在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是培养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出发点,创新型人才是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培养高职创新人才要从核心能力入手,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因此,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核心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实践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培养不能纸上谈兵,而是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过程中学到的,实验实训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以德国的双元制来讲,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是同时进行的。大学实验室没有时间规定,随时开放。除了学校的实训场所,双元中的另一元“企业”也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场所。有些学校甚至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验室学习时间。这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

1.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标准的确立由课程委员会负责制定,政府部门有监管审批职责。课程委员会结合学生就业率、社会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因素,寻找社会最认可的核心能力,并围绕此核心能力制定相应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与能力之间是多重对应的关系,既包括显性课程,又包括隐性课程,从而建立知识和能力的立体交叉体系。

2.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核心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国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案例分析为主,更多以任务驱动、项目管理、情境管理等内容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核心能力。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和任务,但是在课程进展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动探索精神。教师的角色在于协助和纠偏、统揽全局、质量监督等等。

3.实训课程培养核心动手能力。国外实训平台立体化建设,既有全校共用的公共教学管理平台,也有专门针对某门课程比如ESL英语培训系统。公共管理平台提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纽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程选择、课程介绍、课件、作业提交等等师生互动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完成,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英语培训实训系统则更多地体现了专业教学实训功能,ESL对应于IELTS从零起点到八级,各层级专门设计动态实训系统。实训体系中包括入门测试、自主练习、升级考试。各级培训有其针对性,学生完全可以在实训平台上自主学习。我们在实训中心看到的英语培训井然有序,平台上有标准的发音、听写和测试练习,学生自己人机对话即可完成。教师重点在于阅读理解和英文写作方面的培训。

4.多元化促进核心能力培养。除了学校自己开发的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应用与开发研究课题也充分体现了二元化甚至三元化教学模式。学校、企业、培训中心(三元化)共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与提高的平台,鼓励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情境。某些学校将校内设施承包给专业学生经营,雇佣学生实习生打工并由学生管理,同时成为实验教学的现场,学生实训的场所。这种一举多得的方法,集培训、实习、校内打工为一体。同时还有更多的校企合作课题、企业委托学校科研开发项目等等。这样的学校教育方向明确,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形成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圈。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内有些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或者不知如何寻找自身所学与社会需要的切入点,无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合作办学过程中双方互相学习,各取所长。选取本校和外国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例,其中有如下三点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1.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全面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培养方案中特别设有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分析表,集中体现对于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及课程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设立课程体系前期、中期和后期市场反馈分析表。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课程体系总体上采用了外方的课程体系,同时也提倡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调整,没有走教条主义。

2.设置实训教室与实训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比重较大,学生动手能力强。比如国际物流专业课程当中有关APICS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在实验实训教室进行。在物流专业课程当中,SAP、APICS、E-Business等相关课程都要求配套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而在国内由于教学条件所限,相关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往往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3.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无一例外地穿插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也是以案例分析为主,更多以任务驱动、项目管理等内容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较快掌握理论知识,不至于使课堂过于严肃、枯燥,又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践行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学习方法。

四、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核心能力的几点建议

1.核心能力的定位要契合社会需要。学校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和企业全方位接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方向分析、职业要求分析、核心能力分析,从而确认核心能力的定位。提倡咨询专家顾问团,做好专业可行性预测。社会需求预测要力求准确,确保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三类。基础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能力。延伸核心能力则包括外语应用、身心平衡、领导执行力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要求统一以市场召唤为标准。核心能力的标准从市场需求中提炼而来,并且回到市场中经受考验成功而定。

2.核心能力的细化要结合课程标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实际专业岗位群人才规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方法和常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课程体系设计要完善,要求成立学院课程管理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认证和监督。同时结合行业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意见。学生培养方案中特别设有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分析表,集中体现对于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及课程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课程体系以能力提高为主体,尤其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核心能力的主导要依靠师资力量。教师实力水平要提升,作为知识传输的载体,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知识背景很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双师素质,还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师除了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具体的实践工作经历,理论课的教学要与实践实训结合起来。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更多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内容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应该设计核心能力培养逻辑路线并以此确认所有的细化目标,从而实现核心能力培养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和实现。提高师资力量的另一举措是聘请行家里手教学,有些学校直接邀请相关校企合作单位的某些关键部门设置在学校内,同时聘请该企业培训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者客座讲师。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教学创新,并且可以一举多得,同时获得真正具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和本校教师的提高培训场所以及学生动手实践场所。

4.核心能力的增强要凭借实践实训手段。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应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企业的认可,基于校企共建的视角构建与创新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更好地对接人才的供求关系。国内高校由于教学条件所限,相关的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往往给人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一旦深入实际,还是束手无策。即使在已经建成的网络实训系统平台中,往往也是实训系统与实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问题之一是如何在系统中有效渗透现代能力本位思想,特别是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如何在网络实训平台体现出来并未得到解决。问题之二是实训教程的系统性并未形成,专业实训教学流程各环节存在很多相互脱节现象,不能很好地衔接所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议结合本专业培养方案系统化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措施包括建立功能全面、重点突出的实验实训系统,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比重,加大双师比例或者直接外聘行家里手教学,加大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多方位打造实验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多元化合作等等。

作者:仲颖 杭俊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