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研究

时间:2022-01-06 08:41:44

导语: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其育人理念和教学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对新时代高校而言,要精准掌握青年教师整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锚定其教书育人短板和不足,构建系统完善、科学有效的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同时“全渠道”支持服务其全周期发展提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体系构建;发展服务

2018年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提出明确要求。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更应该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勇担立德树人使命,补足作为立业之本的教学专业能力,以精准抓取、高效应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需求。基于此,构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全渠道”服务其全周期发展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整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发展及教师队伍迭代更新,大量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并为高校教学注入新鲜血液,逐渐在高校教师中占据“半壁江山”。青年教师拥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充足的教育教学经验,对高校教学专业能力提升、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等更是知之甚少,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引领和智慧启发。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及其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国内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姜福杰等[1]认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基础及背景知识、未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较弱的教学与科研平衡能力、其教学发展能力受限于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评价体系四个问题。李悦宁、孟庆男[2]认为,高校对青年教师岗前教学能力考核及其课堂教学实操的针对性训练重视不足,针对青年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的闭环培养措施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和考评机制。李倩[3]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理解与转化、班级管理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孙大永等[4]对李克强总理来山东大学视察时提出的“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指示进行了清晰阐释,特别是分析了全渠道服务和人才价值最大化的因果关系,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和全渠道服务师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进路。从国内现有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整体状况亟须改善。本文将从“全渠道”服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求、基于青年教师自身特点的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

2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动因

2.1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8月27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5]。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6],高等教育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更加重要,由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引动力;高等教育结构显著优化,由相对单一变得更加合理、类型齐全、体系完备,多样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和全球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人才培养关键领域的新时代高校,更应该清晰知晓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所处的现实方位,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革命”,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师资、教材等人才培养“新基建”,有效应对新时代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紧随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进程,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主动思变、求变、应变,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素养。

2.2新时代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

青年教师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和引领者,逐渐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中坚力量,其育人理念和教学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7]。青年教师是一个成长发展的主体,其发展进步体现了自身的生存价值[8];他们具有学历高、专业知识丰富,热情高、工作干劲大,年纪轻、容易沟通交流等优势[9],其迅速成长发展将为高校快速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更大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新时代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

3构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高校调研,笔者认识到,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高校应以教学专业能力为核心,遵循教师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聚焦教学专业能力内涵和功能,以青年教师教学实际需求为牵引,逐步确立教学专业能力考查维度和实施路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立足青年教师群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健全与完善体系并进行优化升级。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要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即教书育人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师德师风素养与课程思政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反思与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发展能力四个核心维度(具体架构见表1)。其中,师德师风素养与课程思政能力是价值引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基本遵循,教学反思与创新能力是发展之道,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发展能力是立身之本。四个维度贯通融合、一体联动,成为推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闭环体系和强大动力.

4“全渠道”支持服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体系构建,需要“全渠道”支持服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形成持续的、良性的、闭环的“生态圈”,从而更好地将高校青年教师全周期成长发展与其教育教学实践统一起来,使“教书”与“育人”有效融合。

4.1“全渠道”服务理念的含义

“全渠道”服务理念是企业全面整合实体、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组合优化产品类型和服务来满足客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购买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无差别的购买体验[11]。针对青年教师的群体特点和需求,高校所有支持服务的设计实施,都要以其全周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其教学专业能力提升为主线,为他们提供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教学发展服务,实现其教学发展促进由“以资源供给为中心”向“以发展需求为中心”转变、由“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由“专项技能提升”向“全面自由发展”转变。

4.2高校“全渠道”支持服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举措

为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第一,完善评价机制。参照表1,从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绩效考核和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确立与完善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评价的维度和标准。第二,设立激励机制。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如设立教学荣誉体系、开展各类教学评先评优和教学竞赛等,增强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的内驱力。第三,建立支持机制。一体谋划推进校内外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共享,从制度设计、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文化营造等方面,加强校地协同、部门协同和校院协同,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和育人导向优化提供充足资源配置和充分支持服务。第四,健全培训机制。围绕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体系核心维度,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培养培训。学校、学院和基层教学组织应坚持全员全周期培训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通过建立培训学时制度和教学导师制、开展教学工作坊和国内外研修、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加强示范引领和推广等活动,分层次、分批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

5结语

未来已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新时代高校而言,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职责所在[12]。青年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任,赓续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高校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青年教师应锚定自身短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专业能力,以更快更好地成长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继任者和创造者,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基于此,高校应进一步贯彻“全渠道”服务理念,围绕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和群体成长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优势,主动构建科学可行的青年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体系,深入细致且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高效提升教书育人胜任力,进而更从容地走进教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更自如地规划自身成长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姜福杰,李世玉,马晓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1):47-49.

[2]李悦宁,孟庆男.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3):96-98,101.

[3]李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知识管理的视角[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61-63.

[4]孙大永,杨璐,寸凯宁.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新时代我国创业教育政策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144-147.

作者:肖一冰 孙大永 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