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研究
时间:2022-07-28 11:22:50
导语: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标“思维要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解决教师态度上的“新不了”、能力上“新不好”、毅力上“新不久”的现实问题。如何落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需要遵循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纳新教学内容的实践路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吸引力,进而达到让学生“爱学”“会学”和“乐学”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思维要新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简称“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思维要新”。另外的“五要”为实现“思维要新”起到了引领或保障作用:“政治要强”为“思维要新”引领方向;“情怀要深”为“思维要新”增添涵养;“视野要广”为“思维要新”广开思路;“自律要严”为“思想要新”把稳立场;“人格要正”为“思维要新”增色添彩。
一、对标“思维要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现实需要
曾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对标“思维要新”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来更进一步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这一根本问题,就需要解决好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态度上“新不了”、在能力上“新不好”以及在毅力上“新不久”等问题。(一)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态度上“新不了”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个别教师或者因为年龄偏大临近退休、或者因为精力有限时间不够而存在有这样的想法或做法,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做到“政治要强”,不违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新意,实有“为难”之意,存在“不愿新”的现实问题。长此以往,个别教师“不愿新”的想法或者做法就容易导致整个教师队伍在态度上“新不了”的现实问题,即使每年都会有青年教师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仍然无法扭转其局面。因此,对标“思维要新”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从思政课教师职业生涯的源头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师在态度上“新不了”的问题。(二)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能力上“新不好”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但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直接转换,青年教师缺乏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掌握,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积累,出现能力上“不会新”的问题实属正常。对标“思维要新”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从更新教学理念、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纳新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学有所获、乐学爱学,增强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幸福感。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使得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能力上“新不了”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三)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能力毅力上“新不久”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做到“思维要新”,除了有横向上的内容要求外,还包含了纵向上的时间要求。现实生活中最能激励青年教师“思维要新”的就是教学竞赛。平时日常教学能否持续做到“思想要新”取决于青年教师个人的精力与能力,这样就容易出现“新不长”且“不常新”的问题。“思维要新”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比武上,没有竞赛,很少要求自己做到“思维要新”,无法实现“思维要新”的可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作出“思维要新”的明确要求,就是让其处理好“长新”与“常新”之间的关系。“思维要新”不是短期的“新”而是对其教学生涯而言的“长新”;“思维要新”不是临时的“新”,而是对其教学习惯而言的“常新”。
二、对标“思维要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愿学”。更新教学理念,要明确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并非记住多少知识,背会多少原理。即实现让学生“在能力上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在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5],只有明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过程,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更新教学理念,要遵循教学规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解决学生职业素养养成问题,即解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的“高素质”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政育人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坚持“三全育人”,即“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既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也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隐性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要回应现实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素养问题,预防重于矫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及时回应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大到如何认识“中美经贸摩擦”问题,如何认识“新中国70年的成就与经验”的问题;小到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寝室矛盾、同学冲突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从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开始,深入学生实际,回应实际问题,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真正让学生“愿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二)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会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思维要新”的重要体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让其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掌握正确处事的思维方式,真正做一个“真、善、美”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但是使用频率和质量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就能延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平台上自主、自由学习,遇到困难随时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客户端上传学习资料,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这就是“会学”的表现。创新教学方式,要有效组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可以采用“课堂自由辩论法”,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对待人生矛盾的道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展示中领会理论知识,养成良好道德素养;可以采用“问题链教学法”,通过“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马克思一生做了哪些事?”“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纪念马克思?”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融合学生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各类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爱学乐学,就是做到了教学方法上的“思维要新”。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辅相成,教师“会教”是学生“会学”的前提,学生“学”又能反作用于教师“教”。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当注重教会学生“方法论”层面的知识,注重锻炼其思维能力,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三)纳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乐学”。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做到“思维要新”的一个难点就是教材固定导致的授课内容的固定,这有时也成为部分教师“不愿新”“不会新”的借口。青年教师要做到“思维要新”,还需要学会在不违背基本教学精神的前提下适当纳入教材之外的,同时又符合相关专业学生需求的新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结合专业需求,纳新教学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在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给护理专业的学生讲道德素养这一章节时,就会纳入“护理人文”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就能掌握护理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与规范。当给机电专业的学生讲中国精神这一章节时,重点突出机电行业应该具备的工匠精神,从学校就要求他们具备精益求精的基本工作理念。当给医学专业的学生上法治素养这一章节时,重点放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对医患矛盾如何规范这一点上,因为这是学生未来就业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或矛盾,让他们要懂得用科学的法律程序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医患矛盾对自己、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想学生所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纳入相应的新内容,学生才能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成长发展的实际意义,乐意学好这门课程。结合社会热点,纳新教学内容。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抖音、微博等平台都成为学生了解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如果将眼光只停留在课本,就容易脱离学生的话语体系,也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纳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等权威媒体刊载的科学理论观点以及微博、微信推送中具有正能量的案例事例。结合社会热点,纳新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不再是照本宣科式授课;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紧跟前沿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是陈旧无趣的,学生才会“乐学”。
三、对标“思维要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
对标“思维要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重在行动。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敢于想、敢于尝试,才能让教学更上一个新高度。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具体如何落实教学中“思维要新”的要求,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教学为例进行剖析。第一,教学理念上的“更新”。这节内容的教学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按照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结构,重组教材内容。课外,学生分组搜集理想信念的“酸、甜、苦、辣、咸”五个案例的相关素材,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挖掘案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以及理想信念对其人生发展的作用。课上,教师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五个案例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来理解“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抽象的基本内涵、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整节内容的教学采用了课前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师生互动学习——课后学生拓展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构思上不仅品味理想信念的“五味”(如表1),更是按照“五味教学”模式,层层深入,即玩味信念,创设情境——品味信念,感知理想——体味信念,明晰作用——寻味信念,感悟特征——回味信念,拓展延伸。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对理想信念的“玩味、品味、寻味、体味、回味”来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第三,在教学内容上的“纳新”。结合本节内容的主题知识,教师搜集整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的经典语录,供学生课前朗读中感受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内容,搜集了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源,如纪录片《信仰的力量》、电影《信仰者》以及书籍《信仰追问》等,作为学生课后拓展延伸的资料。
作者:肖金华 张程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青年教师竞争力提升探讨
- 下一篇:高校英语教师教育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