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护理学青年教师质性研究
时间:2022-06-11 04:59:26
导语:高校护理学青年教师质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护理学青年教师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认知,为高校构建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9名高校护理学青年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学青年教师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认知包括3个主题:文化风气、组织建设和学习活动。[结论]各高校应积极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从营造文化风气、完善组织建设、开展学习活动3个方面着手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成长。
关键词:护理教师;学习共同体;认知;质性研究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特别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1]。结合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如何提升护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以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护理教育者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合作型组织在教师群体中得以发展、壮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优势日渐显现,这为护理学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2-3]。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learningcommunity,FLC)是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的教师,在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以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的特殊团体[4]。学习共同体不仅使教师之间打破孤立个体的局面,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团队关系,在学习中相互支持、促进,从而最终实现共同的可持续专业发展,还可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中获益[5]。目前,教师学习共同体已在中小学教师、部分高校教师中得到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尚未见其在高校护理教师中的应用研究[6-8]。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设计,旨在深入了解高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认知、看法,为进一步在高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两所高校的护理学专业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本科及以上学历;②年龄≤35岁;③具有初级或中级教学职称;④第一学历为护理学专业本科;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访谈。样本量以信息饱和为标准,最终纳入9名青年教师。详见表1。1.2研究方法。1.2.1资料收集方法。采取半结构式个人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前向受访者详细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获取其知情同意并约定访谈时间及地点。对同区域的5名受访者约在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进行访谈,另4名异地的受访者通过微信视频聊天的方式进行访谈,所有访谈全程录音,并向受访者承诺保密。访谈提纲如下:①您听说过教师学习共同体吗?您认为学习共同体应该是怎样的组织?②您所在的单位成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吗?您认为成立这样的组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③您认为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获得良性运转需要克服哪些问题?访谈过程中访谈者适当推进问题,避免引导性提问,并注意观察受访者的表情、语调及肢体语言,必要时做好记录。访谈时间为15~32min,平均23min。1.2.2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24h内,将音频资料和书面记录转录为文字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9]分析资料。
2结果
2.1主题一:文化风气。2.1.1营造开放、协作的学习氛围。9名受访者均认为学习风气是教师学习共同体成立的前提条件,特别强调了开放和协作,拒绝封闭、自成一派的学习方式。编号A:“我遇到问题会请教别的老师,有的问题他们好像含糊其辞,感觉害怕我学会,学习共同体如果没有突破这个障碍,我觉得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编号D:“既然要相互学习就要充分发挥彼此的专长,特别是向一些学术背景不一样的教师学习,借助学科优势彼此提高,但这需要大家达成共识。”编号G:“每个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不一样,如果这个共同体能打破区域的局限性,那太好了,当然了,这种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很重要,领导不能害怕被超越就有所保留推进组织发展,那就很受限制了。”2.1.2融入医院护理文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不仅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因此,部分受访者认为成立学习共同体还应重视医院护理文化的渗透。编号B:“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临床,除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临床的文化理念也要渗透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向医院的同道学习。”编号C:“现在倡导教学中融入思政,我们专业的思政教学更多的来源于临床,这些思想的渗透还需要多与临床带教老师多沟通学习。”编号H:“我们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临床要学习的也不可局限于技能,他们的服务奉献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这种医院文化的渗透对师德和进取心的锤炼都是有益的。”2.2主题二:组织建设。2.2.1争取硬件条件支持。9名受访者均表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及良性运转离不开时间、经费、场地等硬件条件支持。编号E:“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做教学科研的同时还兼任很多行政事务,学习共同体一旦成立,希望领导能充分谅解我们,将一些行政事务合理调配,给予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编号H:“一个组织的运转离不开经费支撑,而我们很多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费少得可怜,这就需要单位划拨一点教学经费供我们学习使用。”编号I:“我们学习需要有固定的场所,还需要配备一些办公用品、多媒体设备。”2.2.2合理分配成员。学习共同体虽然是根据成员的共同愿景组织形成的,在规模、形式、数量上并未有严格的规定,但个别受访者提出招募成员后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编号A:“成员招募不难,进入共同体后我们可以根据大家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组,这样沟通起来更方便。”编号F:“我认为大家都是来学习的,要根据大家的学习需求进行分组,把稍擅长的成员和擅长的成员混搭成组,这样更容易成长。”编号G:“我认为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组都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虑到大家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性格特点等。”2.2.3丰富专家资源。在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少不了专家的智力支持,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于专家的选择需慎重,最好能够实现多元化、国际化。编号B:“共同体内的专家不能仅局限于本单位的高年资老师,要注意学科交叉的问题,比较方便的做法是在本校内遴选一批与学科有交叉的专家,比如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基础医学院等。”编号D:“这些专家可以来自高校的专职教师,也可是临床的护理专家,当然,这需要领导层介入、联系和推进。”编号F:“我们的办学定位强调了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老师的眼界更要随之拓宽,我们共同体的专家团队需要国际护理专家的加入。”2.2.4完善学习制度。学习共同体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部分受访者着重强调了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拟定。编号C:“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招募后要在分组的基础上需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或者管理制度,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编号H:“为了避免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我们需要出台相应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奖励)制度,通过发展性的评价对大家的学习成果作出奖励,这样可以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鼓励大家多产出。”2.3主题三:学习活动。2.3.1以自我学习活动为基础。学习共同体虽然倡导开放、协作的学习氛围,但多数受访者认为,学习活动形式应多样,不可忽视自我学习活动。编号B:“每次学习活动前提前把学习资源提供给大家,大家事先进行自我学习,在自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再在学习活动中请教其他成员或者专家。”编号E:“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要提升自学能力,老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组织提供的资源,通过自我学习提升自学能力,获得成长。”编号G:“要输血更要造血,每次集体学习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要反思,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学习资源进一步挖掘学习精髓,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2.3.2积极开展同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特色,受访者均表示,积极开展同伴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编号A:“我们可以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就大家提出的疑问展开广泛的讨论,每个人都能汲取知识,当然,这不拘泥于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扩大参与面。”编号C:“同伴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传统的随堂听课、课前说课、教学竞赛、教学或科研沙龙、各种主题的学习论坛等等。”编号D:“同伴学习活动其实是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除了正式的集体学习活动,我们在自我学习活动或者在向专家学习活动中遇到疑问都可以随时找到同伴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学习活动。”2.3.3充分利用专家学习活动。专家招募完成后更重要的是开展系列学习活动,部分受访者表示,在积极参与专家学习活动的同时,还要利用好专家资源。编号C:“我们可以针对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邀请到相应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培训,这样可以进一步拔高我们的能力。”编号F:“我们每个成员在平时的外出学习前可以将会议通知发在群里,这样其他成员都能知晓,能一起参加得更好,如果不能参加,也可以把他们的问题汇总好,再利用会议的机会与专家进行交流,回头再转达,这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形式。”编号I:“我们可以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申报、开展、结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可以联系到相应的专家加以指导,这个时候跨学科专家资源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3讨论
3.1达成一致愿景,营造新型学习文化风气。教师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师群体组织,它在自愿的基础上,将有共同愿景的教师组织起来,强调的是合作、平等、共享[10]。因此,成员间达成一致愿景是构建高校护理学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学习文化风气建设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明显的导向和凝聚作用[11],在传统的学习组织中部分教师集体意识欠缺,相对封闭,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12]。同时,受到学校科层制管理的影响,青年教师难以跨越层级达到有效的纵向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12]。教师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师群体组织,它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外力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将有共同愿景的教师组织起来,强调的是合作、平等、共享,将个体的力量汇聚成组织的资源,通过学习、反思、对话促成成员的成长和专业发展[13]。因此,对照成员的愿景,构建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营造平等、开放、协作的学习文化风气。此外,还应重视医院护理文化的渗透,高校专职教师,特别是年资尚浅的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以往的师资培养更注重锤炼教师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对医院护理文化的熏陶较少提及[14]。因此,在护理学专业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之初,除了遵循学校文化建设普遍性内容外,还应重视医院护理文化的渗透,以吸引临床有共同愿景的带教老师加入。青年教师通过学习,一方面要锤炼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融入医院工作环境,认真吸纳护士职业道德、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医院护理制度等优质临床护理文化,并在返岗教学实践中将所学融入教学中,以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2创设支持性条件,加强组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支持性条件保障,这些需各合作院校的支持。首先,高校护理青年教师能利用的空闲时间较零散,要保证学习活动广泛的参与度较困难[15],为此,一方面,学习活动安排应计划得当,尽量兼顾到更多成员的时间;另一方面,领导层面应合理分配青年教师的教学、行政工作量,给予师资培养更多的时间。其次,资金支持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青年教师工作资历尚浅,缺乏充足的教科研经费做后盾[15],这就需要学院的教学经费予以倾斜,同时,成员可组成研究团队申请相关的教科研课题以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最后,目前各高校的护理教师办公室多以学科为界加以划分,人员分布分散,学习、交流易受到场地限制[12]。一方面,向院内管理者申请一定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可借助网络媒体,建成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更加便于跨区域成员畅所欲言,节约运行成本。教师学习共同体可区分为小规模、不同核心能力学习方向的合作小组,也可以囊括整个共同体成员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团队[6]。就护理专业青年教师来说,可选择学科专业建构,也可以按核心能力的不同内容建构,即学习和反思、教学和实践、评估和评价策略、课程设计、促进变革、职业素养、科学研究活动、管理和领导[16]。不论从何种角度来分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合作、共进、开放的学习意识,而且招募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位青年教师,角色分配时需考虑到成员的学缘、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6]。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护理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实施“导师制”,实践证明这种“以一带一”的指导模式收效明显,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培养制度往往是一帮一,1名青年教师固定1名导师,培养期满后自动解除这种临时的师徒关系[17],无法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青年教师的持续成长。教师学习共同体所遴选的专家是“一对多”的形式进行团体互动,而且根据学习的需要,专家可流动、更换,从而能够充分挖掘专家的经验资源,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18]。护理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专家遴选不仅要注重教学特长、教科研造诣、教学管理能力,还应兼顾学科背景、临床实践经历。由此,专家的身份不再局限于高校中的专职教师,还可是出色的国内外医学家、管理学家、临床护理专家,通过跨界学习促成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的渗透。众所周知,教师的评价与激励制度具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可小视,在构建护理学专业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共同体成员的学习行为,促进共同体和青年教师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统的年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过分强调某一时间段的终结性结果,功利性明显,忽视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轨迹与趋势,严重制约了教师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显然不能适用于共同体成员[19]。发展性评价以实现教师自身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更重视过程和个体需要,强调自我评价、未来发展,是一种纵向的个性化的形成性评价[20],因此它更能满足护理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评价需要。在对共同体内的青年教师评价时,注意调动其他成员参与其中,重视共同体成员评价,通过青年教师自评、共同体成员互评、专家测评、学生评估、教科研成果展示、教学观察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发展性评价在完成对共同体成员考查的同时,对其他青年教师来说也是重要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于促进自我和他人发展均有益处。3.3开展针对性活动,切实提升核心能力。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是青年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学习期间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学习,同时更强调了团队间和内部的互助与引领[13]。这种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培训”,而是采用自我学习、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方式进行“对话”[21]。随着后现代解释学的兴起,“对话”这一策略在当今的政治领域、教育领域应用广泛,更有学者称之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2]。在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建设中“对话”策略同样适用。首先,与自我对话,青年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指定的专业教材、护理教育学专著、网络知识平台等资源,实现自主学习、职业素养的提高。具体的书目可由共同体内部成员根据学习阶段的特点和各专业需求,通过召开讨论会议,协商确定、公布。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使知识自身的意义得以超越,同时完成自我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另一方面,吸取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坚定教学信念,加深对专业建设、改革教育理论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还需定期进行反思性对话,如书写教学后记、教学博客、反思日记等,并及时将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心得记录下来,并且时常查看或者与其他成员交流。再者,与同伴对话,成员间本着开放、协作的态度,就某项议题或遇到的困惑展开广泛讨论,具体的对话形式可分为非正式与正式两种。非正式对话主要指平时工作中的非正式交谈,这种形式较为常见,如课后教学经验的交流、请教。正式对话包括集体备课、共同体内的说课、青年教师教学论坛或沙龙、观课评课、案例分析、教学竞赛等。值得说明的是,鼓励校际、区域间的共同体协作、交流,同时,积极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每次的教研活动可根据议题的特征邀请相应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参与其中,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能从对话中不断汲取他人的智慧。最后,与专家对话,定期举办教研课题专家论证会、讲座、培训、报告等。不仅如此,还应利用多方资源突破区域的局限,如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关注护理学教育专家的教科研动向、网络交流平台等,通过与专家近距离互动,一方面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研答疑解惑、把关,提升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聆听各专家的教学、研究历程,从中感受到大家风范,不断培养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管理和领导能力。
4小结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呼吁合作、开放、共赢的共同体发展模式,学校应从文化风气、组织建设、学习活动这3个方面着手,针对护理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实现取长补短、相互扶持、区域联动,以不同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使高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个人在团队内不断融合中获得快速成长和良性发展。
作者:张婷 李惠萍 杨娅娟 苏丹 李树雯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研究
- 下一篇: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性教育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