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2-04-03 02:52:24

导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及实现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及实现路径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确保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活动全面创新的关键主体。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角色转化困难、学术研究方向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完善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至关重要。研究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面临的问题,从人才选聘、培训、发展和考评等角度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探究该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实现路径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生力军,在不久的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一所高校所能达到的高度,不可能超越教师的水平而发展,青年教师承担着高校教育创新的重要责任,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因此,高校要全力营造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空间。从价值引领、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等角度,培育其成长成才的内驱力,激发其成长成才的外引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确保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与人才培养同步提升和发展。

一、新时代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能力要求

在专业设置日益完善,学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各高校根据需要补充了大量学历层次高、知识丰富、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青年人才。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学术可塑性。但青年教师个人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与学生培养需要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针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探究其成长成才的能力要求。(一)终身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是催动青年教师成长步伐的源头活水,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确把握教育的内涵,培养和提升个人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持续更新个人知识结构,使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化解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项复杂难题。其次,要精准把握高校教育创新的发展内涵,领悟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新趋势。现阶段,高校教育从规模教育向内涵教育发展。为此,青年教师要融入时展格局,研判课堂新动向,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最后,要积极融入教育信息化环境,学习微课、可视化技术和虚拟教学等多种新技术,并将其作为教学创新的动力,挖掘教学发展的新资源与新动能,培养创新思维[1]。青年教师要积极融入教育信息化2.0环境,时刻保持超前意识,有主动求变的创新思维,对学术研究保持持续热情,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将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融合,形成创新思维。(二)融会贯通,提升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其教学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直接决定高校教育发展的成效。为此,青年教师要树立崇高理想,提升个人学术境界,提高个人教学服务能力。第一,要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适应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需求,深刻把握高校教育规律和内在要求,提高教学成效。青年教师要深入教学发展,注重提升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服务教学改革发展的能力。第二,要学会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平衡教学、科研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压力,实现个人成长与教学发展的全面融合。青年教师处于教学技能探索、个人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为此,通过精准识别职责定位,了解教学新要求,提升教学能力。第三,要持续积累,深耕教学领域,形成积极探索意识。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融入学科前沿知识,构建有特色的体系化教学思路。青年教师要变被动应对为积极引领,重视个人教学积累,提升个人服务教学、研究教学的综合水平[2]。(三)善于反思,增强科研能力。青年教师要树立成长成才的远大理想,要将新时代教师要求与个人能力结构相融合,通过自我探索、回归成长,实现个人成长成才。首先,要立足教学要求,积极参与教学竞赛。要在融入专业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教学竞赛,拓宽个人知识结构,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要形成开放学习心态和积极探索意识。青年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保持对前沿科技文化研究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充分利用各种学术交流机会,重视借鉴他人教学研究经验,通过保持对学术、科研领域的探索热情和积极心态,提高个人学术研究能力,为个人成长拓宽新领域,注入新内涵。最后,要将协同意识融入学术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等各个环节,实现聚力成长。要重视利用协作平台,充分发挥协同力量,弥补个人学术研究及教学短板。要真正意识到协同研究的积极作用,通过自发组织、主动参与,为个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提升探索科学合理的成才机制。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是一项系统化活动,全面创新高校教育活动,要将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位置,从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创新精神培养、生活保障等方面入手,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持续动力,进而为高校内涵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一)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人才选聘至关重要。高校要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基础上,健全教师选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征的青年教师选聘机制,从源头上确保青年教师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基础保障。要合理设置选聘标准,确保青年教师队伍实现专业知识、学科建设和能力结构的优质互补。高校要对教师队伍状况进行系统化梳理,结合学校实际和岗位需要招聘优秀青年教师,重视从科研机构选聘优质青年教师。要科学分析岗位要求,确保青年教师能力与岗位需要形成高度匹配。要根据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严格把控人才选拔过程,并根据岗位特征,形成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确保青年教师实现个人价值。(二)科学制定培养机制。良好的培养机制是新时代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核心保障。为此,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岗位特点和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活动。首先,以师德培养、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全新培养体系。要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个人信念的引导,为其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理想信念。学校要积极弘扬奉献担当的高尚师德,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潜心教研、爱岗爱教的职业精神[3]。其次,要结合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需要、教学共性难题,重塑培训体系。高校要健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树立强基固本、教师为本的正确导向,实施青年教师骨干培养和激励保障计划,持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按照青年教师入职时间,分阶段实施培训活动。比如,对新入职两年内教师进行“岗位适应培训”,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学校环境,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针对入校三至五年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培训”,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等能力。(三)完善多元发展机制。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研究精神,通过合理引导和必要辅助,能够成长为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传播、推广全新教学理念,为青年教师搭建层次化成长平台。要协调院系师资力量,实施“导师制度”,搭建青年教师“老带新”成长平台。通过选拔一批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倾心辅导,指点迷津,及时解决其教学、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青年教师消除成长疑惑,加速个人成才。要协调院校青年教师力量,实施“共享制度”,搭建青年教师“协作”成长平台。重视发挥青年教师协作优势,组建青年教师教学及学术研究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教材和学术项目研究,共享教学经验和研究心得,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及教学能力。要协调社会资源,搭建青年教师多元成长平台。实践出真知,重视发挥科研基地、协作企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顶岗挂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途径,为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完善教师资助体系,学校要设立专门资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扩大青年教师研究视野。(四)激发持续发展的内驱机制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国家从制度上规范引导、社会从需求上呼唤推进、学校从搭建平台上拓宽引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不断追求和积极突破,通过激活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实现自我主动发展。要培养青年教师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内在信念,敢于打破个人教学短板,克服职业倦怠和困惑,探究个人成长的“上限”,超越自身学习的“瓶颈”。要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清晰的目标感,制定科学可行的成长目标,拓展成长空间,使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与日常教学、科研有效融合,为教师寻找到充足的发展内驱力。“独行快,众行远”,教师群体的力量可以帮助一名教师诗意的成长,彰显自我的风格和教学魅力。要形成良性竞争意识,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对照的良好习惯,使青年教师在团队学习对比中,提升个人研究水平,探寻个人持续成长的驱动机制。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实现路径

在转变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新育人环境下,高校要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激发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要注重完善学校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团队协作和导师制,设计个性化的培养与考核机制,助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一)以成长成才为核心,实施岗位管理新理念。高校要完善选聘机制,优化青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青年教师与岗位需要的匹配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良好基础。高校要形成岗位动态调整制度,通过校企合作、挂职锻炼、项目研究、顶岗工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源头活水,历练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教学、学术的中坚力量,增强青年教师的个人归属感,将自我成才与院校发展融合一体。根据青年教师表现、学生评价和专业要求灵活调整教师岗位,通过设置教学考评与学术考评并重的人才选拔依据,激励青年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机制。要重视研究青年教师岗位特征,设计便于实施的青年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追踪,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青年教师的岗位、职称和福利待遇。(二)以实际需要为契机,搭建自主成长新平台。高校要为青年教师自主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励青年教师形成自我反思、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青年教师要针对个人不足,适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学会使用新的教育技术,为个人成长成才提供基础支撑。高校教师要重视学习微课、MOOC和虚拟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技术优势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提升,通过变换教学形式,拓宽教学空间,激发学习主动性。青年教师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识,明确个人成长目标和成才方向。青年教师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坚持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中,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升华个人价值。要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教学反思习惯,通过写教学日记、开展观摩教学、行动研究等多种反思方式,使青年教师及时查漏补缺,提升个人能力和教学水平,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力量。(三)以协同成长为依托,拓宽多元发展新空间。高校要为青年教师搭建多元、多方位成长平台,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和开展“导师制”,为教学能力提升和学术研究提供有效指引。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完善“传帮带”的导师制度和常态化的进修制度,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从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备课等多个环节出发,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要重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将青年教师成长与团队协作相统一,将教学研究与沟通交流相融合,推动青年教师成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推动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再上台阶。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捷径,通过赛前培训、赛中点评和赛后总结等环节,构建教师常态化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机制。通过组织教师授课大赛、多媒体课件比赛和优秀教案竞赛,开展示范课观摩、教学辅导和教学经验交流等主题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要以教学活动、学术研究项目为载体,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通过强化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意识,共享教学经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进青年教师国际化发展,通过加大青年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出国研修体系,扩大青年教师的学生研究视野,拓展个人研究空间。通过建设新学科,开设新专业,引进国际高层次、高水平专家队伍,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注入新力量,搭建个人成长新平台[4]。(四)以人文关怀为主旨,实施正向激励新举措。高校要围绕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目标,强化人文关怀,实施正向激励,做好人才考评工作,构置常态化的教学竞争与激励机制,引导青年教师精准把握个人学术研究切入点,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学术研究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完善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及正向激励制度,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在青年教师队伍中树立精心治学、潜心研究的价值导向,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正向引导[5]。完善考评制度,构建重教、重育人的青年教师考评体系。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为青年教师设置教学及科研考评的弹性空间,降低硬性指标,注重青年教师成长。对青年教师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理性评价,实现教学考评与青年教师协同成长。要利用考评结果对青年教师岗位、职称和福利待遇进行动态调整,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价值,增强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融入考评体系,激励青年教师追求成长。高校要以科学、完善的考评机制为基础,通过发挥正向考核的引导作用,更新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打破传统的职称、论文等考核标准,将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下放给院系,凡是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青年教师可以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聘用为副教授、教授等职务。要重视考核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学术研究状况,激励青年教师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助力青年教师实现个人价值。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是一项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从适应教师身份、胜任教师职责到成长成才,既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努力,也需要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完善的外部支持。为此,青年教师要注重调动自主发展意识,潜心开展学术研究,及时补充教学知识,提高个人教学能力,重视教学反思,调动教学创新的内在潜力,有效提高个人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完善的“内驱力”。学校要改善教师培养机制,完善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激励机制,提高福利待遇,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外引力”。

参考文献:

[1]张行生.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支持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00-102.

[2]熊思鹏,何齐宗.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126-132.

[3]张宁.基于教育生态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环境研究[J].江苏高教,2018,(01):57-60.

[4]姚利民,贺光明,段文彧,等.自主发展与学校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策略探寻[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43-49+67.

[5]冯利伟,马凤婷,王丽华.师德建设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动态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129-132.

作者:宋红菊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