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实效性

时间:2022-12-04 02:48:43

导语: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实效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实效性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是受信息化、国际化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面对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强化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阵地建设,是做好高校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实效性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学校教科研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越来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成效。目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效果缺不尽明显。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做好高校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和重要抓手,是衡量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是否抓好抓实的重要标准。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

治教育的现状及挑战高校青年教师是受信息化、国际化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相当一部分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他们知识结构健全,接受的讯息广泛全面。近年来在笔者所在单位进行的教师思想动态滚动调研中显示,青年教师对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持肯定态度,对社会主义事业表现出较为坚定的信念,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认同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有较高的信心。但是同时也显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青年教师在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作为思政工作者不应该忽视这些不利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思潮侵蚀。新媒体时代让信息的获取免费、快捷、便利,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网络,就能够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参与国际交流的深度、广度持续扩大,以及信息、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交流愈加频繁,纷杂信息涌入的背后是各种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的聚集和快速传播,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更趋复杂,思想建设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很多青年教师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迷茫,道德观念模糊,价值取向错位,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失,与之相伴随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经济腐败屡见不鲜,追求名利、职业倦怠、得过且过的不占少数。二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够重视。一方面,一些青年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往往偏重于重视业务能力的提升,加之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常致理论学习只是走过场,并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另一方面,各类评奖、评价机制不完善,多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为基础。虽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和职级评定中也提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但多数高校实际并无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的考核标准,机制体制的缺陷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思政教育活动效果不显。近年来,虽然从国家到省市到各高校,连续出台了多项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每个高校也都会制定年度的思政工作计划和要点,但建设情况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对长期的规划还欠缺,活动的开展也相对偏重校园文化活动层面,娱乐性活动多,思想性活动少,重心偏低、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活动参与面不够、效果不大,对提升师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效果一般。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和对象,青年教师群体在制定规划、落实工作、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形成合力,甚至有些教师不当言论和行为直接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四是媒体融合的应对能力不足。网络、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了师生的交流方式,更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微博、微信、QQ、头条等社交软件和火山、快手、抖音等直播、视频软件一类的新媒体工具的出现,让人与人在虚拟世界建立了联系,信息传播即时化、意见表达个体化瓦解了需要无声润物的思政工作空间。各种发朋友圈、点赞的虚拟圈子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间的沟通,却在更大程度上让他们对网络更加依赖,没带手机或者没有网络就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人人低头玩手机,即使面对面也通过社交软件来沟通对话成为普遍现象,这让他们放弃了更多在现实中参加集体活动的行为,弱化了集体意识,淡漠了理论学习。再者教育工作者自身改革、自我更新的速度,使用新媒体工具的熟悉度等都严重抵销着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新媒体时代不但对教育方式提出挑战,更对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

二.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实效,应当立足于高校自身这个单位空间,立足于党员队伍这个工作对象,立足于党支部这个组织基础,着眼于现有党内制度的矫正性落实,继续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上下功夫,从制度上和行动上确证党员教师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剧中人”;不是旁观者,而是建设者;不是“跟随者”,而是“引领者”。提升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从而优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是抓好阵地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具有长期性、负责性、艰巨性。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和阵地意识,积极主动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把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教师的学习阵地、舆论阵地、生活娱乐阵地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重点;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强化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加强网络信息人才队伍、舆情研判队伍建设,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二是抓青年教师中的党员队伍建设,要发挥党员的带动作用。结合高校实际,将思政工作的基础建立在“党支部建设”上,从源头上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党员意识。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重心直接下移至支部本身,将部分权限扩大至党支部,抓党建工作也应该抓到党支部。进一步构建科学清晰的党建设责任体系,形成支部建设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五大方面的责任分项、分段、分区落实到人,形成清晰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清单》。全面改进目标描述方式,建议采取写实性描述和量化要求相结合。同时,根据需要大力推进党务工作队伍专职化和年轻化,吸收借鉴基层治理的乡土经验,选拔教师业务“能人”担任党支部负责人,主持党支部的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党建、党务工作由专职党务人员全盘包办、代办的现象。三是抓学习体系建设,从学习入手提升思政工作实效。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往往表现在学习欠缺上,无法从思政工作中汲取获得感和成就感。在新媒体时代,知识的扁平化加剧,获取知识快速便捷化,使得任何人在不断涌现的新知识面前表现出深厚的不自信。如果学习体系不健全,被理解为“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学”或“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做”,消解了思政工作赖以存的基础———学习。因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时效,要结合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技术特性和阶段特征,依托高校的组织和人才力量,把学习本身嵌入到青年老师的校园生活和知识生活当中。在重视和重拾党内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把提高把握新媒体能力、掌握现代传播规律、理解新媒体传播技术作为开展思政工作的新重点,例如如何快速回应网络关切、如何提升个人媒体的传播效能。新媒体不仅能够提升思政工作本身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提升青年教师自身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这是个人单独学习所不具备的。四是做好融合发展,拓展思想建设的有效方法。借助网络技术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转变观念,开拓思维,一方面开展适合青年教师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当前国内外形势、教育发展、文化建设与师生关注的热点及自身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融入主题讲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教学、辩论交流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把理论内化于行。另一方,面加快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占领网络的主阵地,加强正面宣传,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做到有内容、有影响,能引导、能服务大局,提高思政教育活动的普遍性、参与性、辐射性,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得发挥育人作用。

三.中国美术学院借力新媒体,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担负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路人,是社会高素质人群的代表,处于育人的“第一线”,是绝大多数学生政治观念的“输入者”,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党的认知和认同。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青年”和“新媒体”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就如何用好新媒体、用足新媒体、用活新媒体,提升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做出了一系列探索。2013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国美”,成为较早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高校之一。经过四年多的运营,目前已有粉丝24.2万,年阅读量675万次,在各类高校新媒体排行榜中始终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每周周排名均进入全国前50名,多次荣登榜首,是浙江高校中官方微信关注人数最多的平台之一,是最受学校师生校友、学生家长和广大美术爱好者欢迎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学校拓展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新平台。一是强化艺术特色,提升新媒体艺术化的表现形态。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一流的美术院校,其专业特色明显,“微国美”牢牢抓住艺术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树立品牌,塑造形象,以学术活动、艺术笔记的形式,坚持每天推送信息,力求体现美院的专业特色和艺术气质,以技术为载体,以教学研究为主体,以思政工作为主线,体现了强大的渗透能力和引导力,从传统的强调新闻报道准则“伟光正”,迅速调整为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快实新”,为具有学院特色的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新的渠道构建具有美院特色的舆论场和传播工具。二是强化服务师生,提升新媒体阵地的建设水平。我校依托新媒体平台建设了“新视界”、“新课堂”等一批栏目,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发展的自觉,聚焦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场景,关注青年教师的生活细节,深入基层、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始终把工作视点对准教学科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主动把流量聚焦青年教师,每年报道青年教师的篇幅逾百次,在校园内树立先进典型,并借此吸引众多青年教师主动投稿及提供新闻素材,改变“我办你看”的僵化模式,主动传播青年教师的正能量,推进了阵地建设,提升了阵地建设水平。三是传播青年正能量,提升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塑造力。契合学院“三美育人”理想,推出“美境”“美育”“美心”专栏,营造校园望境,关注育人风貌,发掘校园中的真善美,将与青年教师息息相关的校园、社会、专业动态,以独具美院特色的图文形式进行推送。官方微信一方面聚集人气,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传播和谐校园文化、弘扬青春正能量的新载体。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通过微信平台多次开展“爱心接力”,先后为一位在美院工作15年的癌症晚期患者募捐善款30余万元;为遭受车祸的摄影系学生家庭募捐善款58万余元;为突发脑溢血的毕业生募集善款100余万元。这些内容使青年教师在富有思想性、时代性的网络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思想认识的升华,展现了良好的媒体素养,正在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徐元 韩亮 章小平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