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18 10:36:31

导语: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面临很多压力。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要创造关爱他们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更要从收入分配、学术评价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拓宽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从容面对生活。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青年教师9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比例60%以上[1]。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知名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性报道,学界采取多种抽样调查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综合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和学界的研究现状,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问题。

一、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与生存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在逐步增长的同时,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这份调查涉及全国84所高校教师,超过13万个样本。相对于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非常缺乏竞争力。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由于生活压力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研究表明,对生活的满意度方面,青年教师在收入水平方面认为比较满意的为11.11%,认为非常满意的为0,认为不太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共有48.89%[2]。不仅如此,高校青年教师还存在收入分化现象,学术地位高职称高的青年教师与低职称的青年教师之间差距在不断拉大;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收入也存在差距,自然科学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收入一般比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教师收入高。其原因在于:各高校相继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收入与职称、工龄、教学科研工作量等指标挂钩。获取同级别项目课题,自然科学研究经费及其学校奖励配套远大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在对北京市高校引进人才“就职原因”的调查发现,引进人才选择高校工作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研究条件”“教师地位”“发展空间”,而在十几个选项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工资收入”,由此可见教师群体最不看重的是经济收入。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对“离职原因”的调查中,“收入太低”又成为高校教师离职的第一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矛盾的结论,高校教师最不满意的是收入,但最不看重的也是收入。有学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青年教师疲于奔命,从而大大降低了生活满意感,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最终也会妨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3]。

二、住房困难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的希冀,今天仍在搅动着人们的生活。青年教师存在“受教育年限长、无积蓄、收入低、处于婚育期”等特点,造成一方面急需购房安家,一方面却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尴尬局面。而高校实行十多年的住房改革后,也已没有福利房源可供给青年教师。为稳定教师队伍、方便教师生活工作,大多高校提供了单身宿舍或临时周转房。然而由于没有后续解决办法,临时周转房难以流转,出现了青年教师想改善居住条件无法改善,学校想腾空周转房难以腾空流转的局面[4]。商品房价过高、周转房“租”而不转。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购买和租住条件,而昂贵的商品房又无力购买,高校青年教师成为真正处在社会的“夹心层”[5]。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尤为突出。有学者对北京市18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显示,32%的教师烦恼的是住房条件差,更有48.8%的教师认为自己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买不起房子[6]!2014年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课题组,对在京普通高等学校中35周岁以下的26781名专任教师、行政以及教辅人员(不包括后勤和校办产业等机构中的工勤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住房困难是青年教师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60.0%的受访者表示房租和房贷是最大的开支项目[7]。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例,当地高校很多普通青年教师住筒子楼(大部分是学生宿舍改造的)。不少青年教师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加上父母来照顾年幼的子女,连个备课的地方都找不到[5]。为每天的柴米油盐奔波的青年教师,面对飞升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有的青年教师因为住房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乃至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这一现象还不少。

三、工作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失谐

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处于弱势地位,事业刚刚起步,工作一项都不能落伍,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压力源主要包括职称评定难度大、经济收入相对偏低、住房问题和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低职称教师身上反映更加明显[8]。职称评定难度大是造成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山大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高校把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与申请课题的数量、档次、出版的专著等“量化指标”进行直接挂钩。众所周知,青年教师没有什么话语权,承担高校大部分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疲于应付学校各部门的任务和各种考核指标,自己用于独立科研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即便有一些时间,尽管曾经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在工作、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是普通青年教师要独立争取到高级别科研项目十分困难。高校学术资源分配的行政化、官僚化,使拥有关系资本、权力资本、学术资本的教授很容易拿到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同时,依托于掌握丰富资源的“学术权威”有社会关系的,或者与权力者走得很近的青年教师很容易获得科研项目和发展机遇,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平台,优势资源向这些“优势”青年教师累积,使其变得“越来越好”,而那些只甘于科研或教学、不擅长搞关系、缺乏相关资源的普通青年教师,则很难获得机会和空间,只能在资源获取的链条之中“穷者愈穷”,只能在各种竞争激烈的项目课题中力争上游。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7]。在人际交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也面临头痛的问题:人际关系失谐。高校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对象最多的是学生。平时的教学任务较重,遇上双休日、节假日,除了腾出时间陪伴家人外,基本上都耗在写论文或者做课题上,参加社交活动很少,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也不多。在社交朋友圈上,基本上是以同学和同事为主,这两个群体维系着青年教师的关系纽带。此外,部分青年教师或因为个性突出,自尊心较强,不愿依附和屈从人;或因为情商不佳,接人待物较为刻板,不善应酬等因素,这些是造成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失谐的重要原因。

四、职业认同状况

高校教师群体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他们的职业认同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很关心自己的劳动和尊严能否获得社会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在职业满意度上,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的主观评价是正面的。但是,有很多青年教师在归属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对自己的工作归属感不够强,对学校的管理认同度不高[9]。其原因与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没有关涉。有研究表明,专业兴趣与发展、职业爱好、经济收入、社会认同等,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专业发展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工作压力越小,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就越高;个体对压力的承受力越强,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学习交流、深造的机会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读书学习时间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职称晋升越快,工作满意度越高。至于社会普遍比较关注的住房问题如租房或购房,住房的面积等,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影响并不显著,但青年教师对住房的满意度则与工作满意度明显相关[10]。从总体上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认同度和幸福指数随职称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助教幸福感最低,他们最满意的是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最不满意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程度,这反映出他们目前所处的状况与奋斗目标的差距。讲师最不满意的是物质生活条件,其满意度是各类人群中最低的。研究表明,对物质生活条件最为关注的是31-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这说明31-40岁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压力最大。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的认可度较高,反映他们不满足自己工作生活现状,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当个人价值与期望目标相冲突时,有的教师的价值天平开始发生倾斜,乃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有研究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但是职业倦怠处于中等严重程度。年龄越大,职称越高,承担的工作量越大,感受的工作压力就更大,更容易疲惫,在工作中也可能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11]。

五、结语

从上面综述的情况可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属于高等学校的弱势人群,面临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压力。青年教师因入职时薪酬低、职称低,为减轻生活压力而千方百计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生财之道,无疑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成长潜力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认为,应该正视青年教师改善生存状态的诉求,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要多措并举,不仅要创造关爱他们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更要从收入分配、学术评价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拓宽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从容面对生活。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发达地区、省会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较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较少;对重点大学青年教师关注得多,对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关注得少;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群体的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等。这些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王丹慧 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牛角.中国有90万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三低[N].新文化报,2016-01-11(3).

[2]杨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J].三峡论坛,2014(2):134.

[3]李军松.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地区高校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131.

[4]王洪龙.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安置问题探析———以烟台等中等城市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3):58.

[5]周锦安.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185-186.

[6]彭晓月.北京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与激励效果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5.

[7]诸葛亚寒.高校“青椒”坐冷板凳担大事业[N].中国青年报,2015-05-11(5).

[8]程接力.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校本研究———基于北京某“985工程”大学社科院系的调查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3(3):75.

[9]徐晓明,刘静,边超.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状态、发展状况及利益诉求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59-60.

[10]高鸾.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94所高校青年教师的抽样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5(5):77-78.

[11]汪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