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4-18 08:51:36

导语:思政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政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培养针对性不强、机制不健全、环境不理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在于加强其培养的针对性、健全培养机制、优化培养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拔尖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1]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提出,国家将拔尖人才的培养列入了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在学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拔尖人才”的热潮。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对拔尖人才尤其是青年拔尖人才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因此,全面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培养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别启动了“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之后各省区纷纷效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还有待探索。

1.培养的针对性有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需要高校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不扎实、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高、过分依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内容不联系学生实际等突出问题进行培养,做到对症下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并没有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特殊性、思想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而是千篇一律地沿用多年前的培训方案,采用机械化的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培养方案不合理、培养方式不灵活、培训手段单一等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2.培养机制有待健全。培养机制包括测评、选拔、培训和激励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树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进行培养的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培养机制缺乏或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测评选拔机制不健全。没有能够通过有效的测评指标,对有潜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其次,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还采取传统的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他们没有根据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规划,也没有从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进行培训,而是笼统地将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与一般普通教师混在一起培训,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期培训交流和长期培养结合不到位,短期往往侧重基础知识的重复,长期脱产学习的方式有名无实等问题。再次,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不少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激励还仅仅停留在面上,没有能够通过制度将阶段性评价纳入到总体的考评机制中去,更没有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面形成合力,在职称和职务晋升方面存在论资排辈,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人文关怀有待加强。目前,由于编制紧缺,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没有编制,这种现象导致没有编制的青年教师在发展、待遇、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其他在编教师有所区别,让他们产生“做多做少一个样”的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收入普遍较低,但他们正处于家庭建设期,上有老下有小,迫于生计,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纷纷在校外兼职。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视而不见,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关怀和帮助,致使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二是学术环境有待优化。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论资排辈、资源被领导垄断等问题,而这种科研体制的诟病,也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要健全选拔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培养机制。此外,为了保证培养的效果,还应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提高培养的针对性。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时,应从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是要针对拔尖人才的特点进行培养。应针对拔尖人才的特殊性,制定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培养规划,对在教学和科研上表现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优先安排进入学术梯队,优先安排进入国家级和省区市级搭建的各种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二是要根据拔尖人才的实际需要,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机制。要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为示范引领,建立青年拔尖人才导师制度。为青年拔尖人才聘请校内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导师,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教学技能、科研创作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中开展“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通过给项目的形式在业务进修、科研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对他们给予重点倾斜。

2.健全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包括选拔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系统完备、流程规范、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健全选拔机制。积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加大聘用具有外校学习、工作经历及社会实践管理经验教师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具有博士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青年才俊充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来,并对特殊引进人才按规定给予特殊政策照顾。此外,还要跟踪挖掘对高等学校发展有特殊价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优秀人才,构建人才储备库,从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选拔机制。其次,要健全培训机制。一是建立培训工作体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培训,要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把此项培训纳入学校教师提升计划,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建立健全集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高级研修于一体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工作体系。二是健全交流学习机制。要制定《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拔尖人才交流学习管理办法》,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领军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访学和研修,此外,还要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高级别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国做学术交流,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三是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需要,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社会考察和假期实践,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深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使他们的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结合得更加紧密。四是健全激励机制。激励包括收入待遇、职务晋升、科研立项和评奖评先等各个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就要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德才兼备和工作业绩,在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晋职晋级、科研立项、评奖评优等方面破除论资排辈,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适当倾斜。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对成就特别突出的青年才俊予以破格任用或晋升,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优化培养环境。良好的培养效果要靠优良的环境氛围来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培养环境中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加强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正处于事业的起步期,既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又肩负着事业的发展,但收入又相对较低,压力很大。面对这样的现实,高校要完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待遇。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主动听取他们的利益诉求,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规范其校外兼职兼薪行为,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高校用人机制,破除论资排辈,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优越的教学环境和融洽的人际环境。要创造有利条件,为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创造机会,将其纳入学科领军人才和后备干部培养体系,为他们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

作者:张莉 李继兵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思政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