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与重构
时间:2022-04-18 08:26:50
导语: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与重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育信仰是教师行为的精神支柱[1],教师的教育信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年教师,因其年龄与学生差距较小,其行为习惯、表达方式、处事风格等与学生依然非常相似,也更容易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是什么,是否科学、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存在缺失、多元化、庸俗化、虚无化等种种不足,需要通过积极重建,来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仰。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育信仰;重建
曾有一位教授问我:“你将来是要做老师的,那你认为教师的信仰应该是什么?”。教师职业与宗教无关,怎么会有信仰?要有的话或许是某一位教育家或者哲学家的名言、真理?感觉不准确,所以当时没回答,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探究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问题,概括如下: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2]对于走向教师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须有教育信仰,更要有科学的教育信仰。虽然在大学期间青年教师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但依然存在教育信仰不够明确、具体,甚至存在着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教育信仰既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又能外显与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对教学和学生产生影响。所以什么样的教育信仰才是科学的教育信仰?怎样才能帮助青年教师重建科学的教育信仰,都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育信仰的内涵
在理解教育信仰的内涵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信仰”的内涵。关于“信仰”的内涵,众多学者观点不一,但有这两种说法,大家较为认可:“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者主义极度的尊重和信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3]、“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张、主义极度推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即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4]教育信仰内涵从2000年《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一文发表至今已有多种说法,但大部分学者都将教育信仰作为教育的应然价值的追求,如有人认为“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然价值的确信。”[5]我比较赞同石中英教授的观点即“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6]所以说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个体的精神支柱,并且有效的指导着教师的实践行为,是教师的内在行为准则。
二教育信仰的内容
教师的教育信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许多文献中提到我国教师的信仰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信仰,这是必然也是科学的,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还太过宽泛,不够明确、具体。本研究认为教师教育信仰首先应该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育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不是教师对教条的信仰,而是一种对于科学、理性和真理的执着追求。其次教育信仰在很大程度是教师个体的行为,不同的教师因其经历、所处环境的不同,应具有的教育信仰不同。再次教育信仰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教育信仰促进教师的成长、进步;消极的教育信仰则无助于甚至阻碍教师的成长进步。最后教育信仰是教师理性的精神支柱,不同于迷信。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教师的教育信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理性的追求
理性的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教师首先应具备的一项素质,同时也应成为教师教育信仰的重要内容。如黑格尔所言“理性是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7]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待周围事物,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其作为信仰追求,对于步入教师岗位不久,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2.对自由的信仰
自由是教育的前提。[8]教育需要自由,自由也呼唤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自由的人,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教师只有自始至终坚持“自由”的信仰,以“自由”的理念培养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培养其独特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像工厂生产的产品那样整齐划一。同样也只有具有“自由”信仰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自由性格的公民,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符合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的人才。
3.对民主的信仰
无论是教育民主化,还是民主教育都离不开“民主”。具有“民主”信仰的教师,符合广大学生的需求,因为它能使学生具备成才的民主素养;符合教育的需求,因为它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符合政治的需求,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具备民主素养的公民;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的民主进步。
4.对公正的信仰
“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应是教师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是有正义感的教师,不仅仅是能够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更应将“公正”作为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为准则,进而将“公正”付诸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正义感的人。
5.对真善美的信仰
教育的目标在于“育人”,而教师则是育人的主导、是学生灵魂的重要塑造者,所以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精神支柱的教育信仰,是教师行为的准则,积极的教育信仰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促进学生的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真善美”是教师教育信仰的又一重要内容。对“真”的信仰使教师能够坚持真理,科学、客观的传递知识,理性的对待教育。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己”。卢梭说:“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9]作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的教师更应将“善”作为矢志不渝的信仰。心中充满爱与宽容,善待每个孩子,行动中践行“善”,以“爱”为载体,感染每一个孩子,让整个教育变成“爱”的教育,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对“美”的信仰则使教师能够发现教育之美、教学之美、学生之美,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传递美、创造美。教师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自身的成长进步,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青年教育信仰的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和与个别教师访谈,不难发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信仰存在以下不足:
(一)信仰的多元化、庸俗化
许多青年教师把追求物质、享乐、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仅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但又不甘于做教师,想尽办法转行、跳槽、做兼职、考公务员,出现教育信仰多元化、庸俗化,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大相径庭。
(二)教育信仰的虚无化
在访谈的教师中,当被问及“你的教育信仰是什么”时,有教师会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我信仰马克思,但被问及“在工作中如何体现这一信仰”时,则说没想过,或者回答不出来。也有青年教师抱怨自己上学时根本未接受过信仰教育,政治课也只是一些大理论,空洞、无内涵,不知道这些理论对实践有何指导,更无法将其作为指导实践的精神信仰。
(三)教育信仰的缺失
教育的意义何在?怎样的教育才是育人的教育?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对待学生只教不育,缺乏对于学生人格的教育培养;也有教师不思进取,日复一日讲着同样的内容,缺乏创新,上班时间不长,却产生职业倦怠感。
四青年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
存在以上不足,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原因,也与我国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的现状有关,所以可从三个方面出发,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仰。
(一)青年教师自身
首先,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这样不仅不会在社会前进过程中被淘汰,反而会进步,信仰更坚定。其次,青年教师刚毕业不久,工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一定要树立积极的教育情感,不断的鼓励自己多向周围的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学习,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培养自身的良好精神素养。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意志。要养成良好的教育信仰,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把自己的教育信仰转化为教育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接受考验,并且通过不断改进,不断接受考验,使自己的教育信仰更加完美。
(二)教育体制
教师的教育信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自1993年就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许多障碍。学校的生源、家长的压力、学生升学就业压力,都使得教师无法完全指向学生的人格及全面发展。因此要使教师能够真正的指向教育的真善美,运用自己积极的教育信仰促进教育实践的进步,还需要教育相关部门改进和完善教育政策,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体制氛围。
(三)社会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价值观念多元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社会各界对于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甚至有时候将教师神圣化,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平凡的个体,对教师缺乏理解和宽容,个别教师出现不当行为就开始对教师群体加以指责,这也给了教师很大的压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相信宽容、民主的社会氛围更有利于教师高尚教育信仰的形成。
作者:刘彩虹 朱珑珑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月欣.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误识及重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26卷):4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3]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80
[4]王杲哲.论新经济时代教师信仰之塑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90
[5]张璇.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12
[6]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30
[7]王春华.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27
[8]石中英.教育哲学[M].背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8
[9]付向勇.永恒的追求——论教师与“真善美爱”[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31):18
- 上一篇:民政局“第一书记”推优典型事迹材料
- 下一篇: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