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时间:2022-08-25 08:44:00
导语: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中举足轻重,一直深受党和国家重视。然而,盛名之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却不得不面对两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人们对政治的偏激或冷漠态度是高校思政课老师感受到的第一重反差。以80后的青年群体为例,其政治价值观既不同于时期阶级斗争式的狂热,也有异于70年代以后的反思与迷惘。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传播态势及强势的西方政治文化影响之下,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在独立、自由的表象之下,他们更容易走极端,要么对西方社会盲目向往,要么对社会和政治产生失望而冷漠。2012年,一项对广东省内16所高校的二百多位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的政治态度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突出的政治冷漠现象,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对政治活动缺乏信心和兴趣,进而导致对政治活动冷淡、漠视和厌恶”。另一项巨大的落差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与成见。大学思政课的地位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首先是对功利的崇尚,据某工程学院近期的调查结果,85%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赚更多的钱”,有73%的同学认为文科知识无用,只有不到10%的同学为了“做学问”或“提高自身修养”而学习。这种情况下,思政课不受待见也属意料之中。况且,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感观还与政治的公信度紧密相关,古云“政无信不兴”,对人民兑现承诺,是政府部门当然的职责。但是,近些年来,公众见证了太多不了了之的承诺,一句“你懂得”背后是难掩的失望和沮丧。过度透支的政府公信力正在进一步加剧高校思政课的无力和无用感。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思潮在社会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西方的思想观念与青年人本身的叛逆心理共同作用,就为“自由化”的思想营造了沃土,使他们对思政课抱有越来越深的“意识形态灌输”成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时代使命与职业要求,生活工作中却要面对朋友、同事、同辈人的不解,甚至是揶揄,而其心力所系的课程则先入为主地被偏见包围。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守信念,同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也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目下,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复杂形势。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一书中断言:法国政府面临的“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读过此书的中国人大多都会将中国当前的问题与当年的法国进行比较,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在启动30年后,深层矛盾突显,改革会有风险,不改风险更大。“打老虎”“拍苍蝇”大快人心,但社会的阴暗面也因此浮出水面,引发人们对中国政治现状的各种“吐槽”,如何在改革再出发的“阵痛”期内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让同学们树立“三个自信”,对年轻的思政课教师们来讲,下一步任务会更艰巨。但是,事实证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受到了全体民众的支持,整体乐观的局势也给思政课青年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政治信心和教学空间。
2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角色超载与效能弱化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高校思政课的客观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仅仅是课堂管理,对思政老师来说已是如临大敌。少则60人,多则200余人的“巨无霸”课堂,加上每周12节以上的课时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常态。同时,高校思政课课堂还要面临一个世界性的时代难题,“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最稳固,也最令人困挠的自控力问题———意志力消失殆尽”。笔者曾用作业的形式对500余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现状有相当的担忧,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自我控制的焦虑。为了规范课堂纪律,大学老师的各种考勤办法也花样百出,电脑考勤系统、排座位表,乃至微博签到等纷纷亮相,俨然一场师生之间的斗法。但是,迟到、早退等老问题并没有改善,有偿代课等新问题又愈演愈烈,同时,高校课堂管理还出现了灰色地带,学生被手机绑架,变成“低头族”,一些甚至已经到了“异化”的程度。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面对的困难还远不止于此。青年思政课教师首先还要克服自身权威性不足的问题。涂尔干曾指出:“教育应主要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过去,高校教师曾一度被人看作社会精英,而在当下,高校教师的整体权威性正在迅速被金钱、权力等腐蚀。高校教师在人们心中并不算是成功者,更不能与那些富豪、明星相提并论。一些高校教师的道德滑坡更使人们对大学教师产生了异样的看法“,教兽“”砖家”等讽刺与调侃不胫而走。青年思政教师在权威性上更遇到天然的屏障,“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们很多都是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但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学问魅力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在学生心目中,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教学经验都更丰富,而且职称更高、名头也更多的教授明显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其次,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而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程的说服力,影响到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年轻,青年教师对国史和党史缺乏最直观的感受,加上中国的治史传统及各种因素,也很难通过书籍对晚近的史实进行全面详尽的了解,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则难以定论;另一方面,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生活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现实的接触少、体验少,引经据典的能力很强,联系实际相对困难。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强调应用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之下,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都需要大幅提升。严峻的课堂管理形势,权威感的缺失,以及相对不足的经验与能力,使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容易在应对教学工作时角色超载。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也普遍堪忧,常常经过一学期,学生连老师的名字都不记得,一些基本理论与知识点也没有了解掌握,这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目前,知识大爆炸的浪潮进一步增强,获取各种信息的综合成本越来越低,青年教师有限的知识储备也愈显捉襟见肘。大学生周围不断充斥的诱惑,持续与教师抢夺眼球。这就意味着,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如果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内容及方法改革,作为教学主力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将承受更大的教学压力。
3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瓶颈与生活压力
传道、授业、解惑,对学术和教学的理想化追求,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教师的精神支柱,也是经历了长期校园求知生活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但是,从入职开始,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一系列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角色及心理变化。根据费朗斯•傅勒等学者的研究,青年教师处在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问题,这个阶段的教师往往比较容易焦虑,压力也较大。从变换身份再次跨入校园开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就要面对职业与生活上的生存挑战。近些年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征,也使这种压力在动因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变化。首先,社会和就职单位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有相对高的期许,而这些教师对自身也往往有更高的希望。但是,不难发现,思政课教学研究部门在高校的名称并不相同,有的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另一些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显然,前者缺乏学术研究的角色定位。许多怀有学术理想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因此缺少科学研究的平台。况且,从客观环境来看,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不成体系,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特别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仍然不多”。青年思政教师有很多来自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学等不同专业,整体学科的相对稚嫩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外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及学科定位并不清晰,其科研与教学难以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最终影响到他们的科研与教学认同感,从而遭遇职业成长上的瓶颈。其次,经济利益的冲击也使青年思政课教师更容易对齐家和立业产生焦虑。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对经济利益的诉求正快速改变着整个高等教育的环境。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最缺“外快”机会的群体,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经济水平完全取决于工资收入,根本决定条件,则是青年教师的科研与职业晋升。更为严重的是,功利主义的侵蚀使科研与教学本该有的纯洁性受到污染,在内心深处给青年教师对理想的追求增加了不少负面能量。在金钱利益的追逐与精神家园的失落煎熬中,一些青年思政课教师不甘于现状,却又身心俱疲。不过,前景并不因此而完全悲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年轻化与高学历化从长期来看无疑是一种利好的发展状态。随着中国各方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的学以致用的各学科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凸显,给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以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也指导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队伍的职业目标定位,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高度肯定。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既不能过分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而应该坚定信仰、保持信心,配合客观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寻求突破。首先,青年思政课教师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下高校思政课乃至整个社会的种种问题,在根本上大多与信仰的迷失相关。青年思政课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示范者,在社会深度转型期,青年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专业优势,以党史、国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源泉,不断坚定并向师生及社会传递理想信念“,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其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查找不足,虚心学习,锤炼能力。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社会责任意识,将书本上理论知识还原为鲜活的社会实践,使刻板的理论讲授变为师生共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解答、总结的自然过程。同时,青年思政教师应灵活发挥自身所长,拉近与大学生心灵距离,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工具,如QQ、微博等,使传统的思政课课堂转变为立体生动、贴近生活的精神与道德园地。再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更加完善、公平的科研与教学环境。从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来看,思政课已经成为整个人文知识传授的主阵地,适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整合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不同专业特长,不仅可以激发其投身科研、奉献社会的热情,更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大学生教育的综合平台。目下,中国反腐力度空前,教育攸关大计,还应率先研究建构一套理性、客观、公正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正本清源,力戒腐败,使包括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心态回归平常,从而为社会带来长效的积极影响。最后,还要积极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关注教师心理健康。2014年7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发文指出:要关心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为青年教师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在外部环境与内心成长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鼓励与关怀,既有助于消减教师个人后顾之忧,调整身心状态,也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维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活力与稳定。另外,也需注意,思政课的生态与整体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对政治和高校思政课的情感与政治、经济等制度和体制本身有深刻联系。青年思政课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不是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调整就能够完全解决的。因此,思政课教师群体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寄希望于进一步的思想解放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而十八大以来的种种举措,实际上已经使思政课教师们对前景更添信心。总之,压力本身具有两重性,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高校思政课虽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功利化的困难,但辨证的来看,青年思政课教师所面临的境况则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客观困难与主观积极性并存、问题多与方法新并存、储备不足与潜能大并存。实际上,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因为主观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条件的不能满足或冲突的矛盾,也是高校思政课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烦恼”,需要以坚定的信念、解放的思想和改革的勇气在实践中逐步缓解并善加利用。
作者:耿之矗 湛风涛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上一篇:三严三实三提高学习材料
- 下一篇:严把四关践行三严三实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