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公选课与美育研究
时间:2022-03-26 03:15:24
导语:影视鉴赏公选课与美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的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其学习经历的学科分野又使得他们更易受到现代技术的压制。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契合了高职工科学生的普遍审美需求。因此,影视鉴赏课程成为了高职工科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影视鉴赏课程的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影视知识的普及、人文思维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自身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更要关注其美感的产生,实现育美于“影”。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影视鉴赏;工科学生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传统源远流长。《论语•泰伯》中就记载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进入新时代,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置于重要地位。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1]49。除去旨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外,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更加注重“普及艺术基本知识,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1]53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鉴赏类公共选修课,更加广泛地运用艺术教育的途径实施美育。影视鉴赏公选课属于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一种。对比普通本科学生与高职文科学生,高职工科学生更注重技术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艺术、美学素养相对较弱。因此,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成为高职工科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影视鉴赏公选课也成为了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1意义:美育的传统及其功能
我国自古就重视美育之于“人”的重要意义,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内容,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等都包含着中华传统的美育因素。此后,随着历史变迁,美育的形式也不断更迭,可谓一代有一代之美育。“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2]174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由18世纪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也由此逐渐成为近现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席勒认为人有三种冲动即“理性冲动”“感性冲动”和“游戏冲动”,而且必须通过“游戏冲动”将“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两者有效地调节,人性才能变得完整。这里的“游戏”就是指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它们和人们实际的物质需求不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超功利性的。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家先哲将西方美育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可以基于人的情感,激发人的美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抚慰与精神上的超越,引导人从“现象世界”抵达“实体世界”,“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2]4王国维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了美育对人们情感发展和身心修养的意义,“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3]。从功能的层面来看,美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态度,让人在面对生活对象时在心里产生“审美距离”。这种“审美距离”即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它并不是指人和生活对象的疏离,而是强调用审美的态度去亲近生活对象,感受感性世界的鲜活与诗意。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即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感兴能力。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能够情景交融、涵泳其间,生成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进而体验到审美愉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决定着一个人审美行为的指向,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境界的升华,病态、恶劣、低俗的审美趣味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人的审美趣味的因素有很多,譬如文化艺术素养、从事职业、家庭出身、生活方式等等。美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使其发展完满的人性。可见,美育的功能重在培养人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完满的人性”[4]。
2困境: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
从目前各学科高职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来看,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既有时展带来的普遍性,也有学科划分造就的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目前高职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成长的2000年之后,影视行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媒介文化日益丰富。信息技术的迭代加之媒介内容的丰富,使得动态或凝固的影像不断延伸、充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视觉化的元素变得无所不在。随之而来的便是视觉文化的不断崛起,人们逐渐熟悉由种种影像构成的“景观”,开始习惯被视觉化的生活,面对这种境遇有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的转向”。一方面是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的不断攀升,想看的欲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高度视觉化和媒介化,又为我们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质量、更具诱惑力的图像[5]。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他们大多从小就耳濡目染于各种影视作品,伴随着影像的闪烁而逐渐长大,谙熟各类屏幕上的影像奇观,并在屏幕前“看与被看”的“凝视”中生成意义。这些成为影响其自身美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大量不假辨别的影像消费,也可能使得高职学生陷入柏拉图“洞穴之喻”中囚徒们的困境,面临无法识别真实与虚构之间边界、混淆真假的危险。从学科划分造成的特殊性来看,由于学科知识的分野,高职工科学生一般更注重对自身技术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对艺术、美学方面的学习相对较弱。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本科教育,其职业性、技术性更加明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如果生活的视野只是局限于对现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职工科学生蜕变为马尔库塞概括的“单向度的人”的风险相较于其它学科的高职学生而言可能会更高。“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科学技术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向度,使人的思想变为‘单向度的思想’,生活在其中的人则变成了‘单向度的人’”。[6]艺术教育能够培育高职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成为帮助他们对抗向“单向度的人”蜕化的有效路径。许多科学家都重视艺术对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比如钱学森就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且还亲自研究过艺术和美学方面的问题,“……艺术课程得不到足够重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就会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难以得到启迪。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杰出人才、拔尖人才。”[7]综上所述,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高职工科学生与其它学科学生一样经历着“视觉文化的转向”,个体记忆中的影像成为影响其美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从特殊性来看,高职工科学生相较于其它学科学生更容易为现代技术所压制,蜕化成“单向度的人”的可能性更大,其自身美学素养培育的困境凸显。
3契合:艺术特性与美育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得向艺术教育方面发力,相继开设了各种艺术门类对应的艺术鉴赏类公选课。影视艺术的一些特性,使得影视鉴赏课程与高职工科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相契合,成为诸多的艺术鉴赏类公选课中培养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影视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广泛吸收了其他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化为自己的有机的艺术语言,借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8]一般而言,相较于高职人文社科类学生,高职工科学生有效接触的艺术门类相对较少。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恰好为高职工科学生提供了有效接触多种艺术门类的机会。在影视鉴赏中,高职工科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而且能欣赏构图、色彩的绘画之美,配乐、音响的声音之美,台词、叙事的文学之美等等诸多种类的艺术美。进而,影视鉴赏能够开启高职工科学生了解艺术的兴趣,帮助其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影视作品中有一种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光线叫做“伦勃朗光”。这种光线的用光方式正是与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中的光线相似。假设有学生对这种用光方式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伦勃朗的绘画,了解17世纪的欧洲绘画史。他的艺术欣赏领域也从影视艺术贯穿到绘画艺术,如此对其艺术视野的开阔和美学素养的培育都大有裨益。影视艺术具有大众性的特点。除去一些追求实验性、先锋性的作品之外,影视作品普遍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属于宗白华先生所言的“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常人要求的文学艺术是写实的,是反映生活的体验与憧憬的。然而这个‘现实’却须笼罩在一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9]。影视作品常常被比作社会生活的镜像。它们映射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这些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的、浪漫的、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于是,影视作品符合“常人”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成为适合其欣赏的对象。作为普遍接触文艺作品可能相对较少的高职工科学生,大多都属于“常人”,影视作品应该是其比较熟悉的文艺作品样式。加之,前文中叙述过的,当下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着“视觉文化的转向”。他们对影视作品的长期观看经验,形成了自身对影像有一定的敏锐度和感知力。因此,可以说高职工科学生普遍都拥有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基础。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对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入门的。当下,各种各类的影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处,大到影院银幕上营造的奇观化图景,小到手机屏幕中播放的短视频故事,类型繁多、良莠不齐,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云泥之别。高职工科学生通过影视鉴赏的课程,学习鉴别和欣赏影视作品,符合他们自身的审美需求,也是面对时展个人需要提高艺术鉴赏力、美学素养的要求使然。可见,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使得影视鉴赏课程在高职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培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培育:实践中的审美再创造
鉴赏并非简单地了解、认识、信息接收,“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1]380那么,影视鉴赏课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凭借影视作品而展开审美再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必然会对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提升、美学素养培育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明白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所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审美再创造活动,并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4.1审美再创造蕴含人文性。影视鉴赏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注重课程的知识性,即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思维。影视鉴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影视方面的知识,还可能开启学生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知识的兴趣。同时,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罗生门》中对真相的言说、《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战争的反思、《霸王别姬》中文化的流转、《饮食男女》中家庭的寓言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综合人文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平时接触人文社科类知识普遍相对较少的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媒介时代,自身艺术素养、人文修养之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4.2审美再创造开拓想象力。影视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即着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作品中有许多用影像营造出来的奇观。这些影像奇观的直观呈现所带来的震撼体验,有助于学生开拓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盗梦空间》中,“多重梦境”的影像呈现、世界被翻折的视觉场景都充满着精妙想象的设计,这对于刺激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有一些电影场景巧妙地“寓言”了科技的发展,比如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电脑,它拥有与人类对话的能力。这个设计在当时看来可能科幻感十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下“Siri”等一系列语言识别助手早已登陆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影视作品可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一种想象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或许会成为高职工科学生未来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4.3审美再创造与美感产生。从综合的美感层面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程让学生自身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方面的特殊作用。由于影视鉴赏是审美再创造活动,因此其过程带有很大的主体性。教师常常能够看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彼此的想法,教授学生运用更加专业的方式进行作品分析。每一次对影视作品的解读和讨论都是学生自我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都是将自我的生活经历、情感思想、文化知识、审美理想投射到作品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艺术再创造时的审美愉悦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影像中,进而产生美感。在由教师引导的多次鉴赏实践中,学生自身美感的反复产生能够促进其健全审美心理、提高美学素养、陶冶情感、完善人格,进而有助于学生“发展完满的人性”,防止其蜕化为“单向度的人”。如前文所言,这一点对于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显得更为紧迫。
5结语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现实功能来看,美育对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展完满的人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的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各种良莠不齐的影像充斥在他们的个体记忆与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使人迷失其间;其学习经历的学科分野又使得他们更易受到现代技术的压制,进而陷入向“单向度的人”蜕化的困境。于是,高职工科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和高职工科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这为影视鉴赏课程成为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开辟了可能。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为高职工科学生在影视鉴赏中有效接触不同艺术门类、发展个人艺术兴趣提供了机会;其大众性使得高职工科学生在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易于入门,而且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多有“用武之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清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影视知识的普及、人文思维的培养,也要注重对他们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开发,进而还要关注其美感的产生,让学生能够在影视鉴赏中切实提升美学素养,真正做到育美于“影”。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下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3.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2-412.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6]彭述娟.影视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义及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电影,2017(8):138-141.
[7]叶朗.以美育人: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18-09-18(23).
[8]陈旭光,戴清.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2.
作者:王浩文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思考
- 下一篇:浅谈图书馆美育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