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课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12-22 03:26:01

导语:小学美育课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美育课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摘要】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于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因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导致美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进而影响美育课程内容开设的丰富性,美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与德育分离诱发不和谐不融通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导向功能缺位等发展困境。建构科学化小学美育课程体系,推进整合性美育课程实践,构建发展性美育课程评价机制是推动小学美育课程走向完整充分、和谐健康、自由多元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全面发展;小学美育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美育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重申,要增强美育熏陶〔2〕。美育的弱化主要表现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对美育的价值缺乏应有认识,并普遍存在于美育启蒙阶段的小学。鉴于此,对如何应对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挑战加以探讨,显得十分必要。由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载体,是当前中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故本文以小学音乐、美术课程作为探讨对象,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小学美育课程面临的问题,以期寻求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美育课程促成人全面发展的价值意涵

美育课程是实现美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具有独特意义。小学美育课程是小学美育实施的主渠道,对塑造小学生的完美人格具有积极作用。(一)美育蕴藏启真、入善、化情、育人的价值功能。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和探讨,始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认为:“美,就是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化,它表现了人的实践创造的智慧和力量,表现了社会实践的进步内容和理想,从而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的那种性质,这就是美。”〔3〕据此,“美”可以描述为是一种偏向感性、偏向情感的能够引起人们身心愉悦的性质,被赋予一种完善人类心灵的属性。美育是有关美的教育,是一种以美为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情感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由此可见,美育具有重要的个体塑造价值,能使人至善至美,激发对伟大而高尚行为的追求。故而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以美育人,内蕴着促进人全面发展,完满人格的价值意义。(二)小学美育课程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追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马克思同时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美育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解放。人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正如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所说:“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校美育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开展的主渠道,美育课程是体现美育价值的重要载体。故此,小学美育课程对各小学实施美育意义重大,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二、片面化实施小学美育课程所导致的问题

为深入理解当前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现状,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发现小学美育课程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主要表现为:小学美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环节出现偏差,致使作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着力点的小学美育课程发力不足,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形成。(一)小学美育课程设计偏向不完整、不充分的片面发展。课程目标定位出现偏差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选择单一,是造成小学美育课程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的症结所在。首先,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小学美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社会上形成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歌舞为下层不务正业的职业”等畸形学习观与教育观影响至今,使得“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重应试轻素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直接导致学校教育过于重视智育,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缺失,尤其是偏向情感教育的美育在与智育的博弈中陷入了不利地位。学校对美育课程目标定位欠科学,将小学美育课程的目标限于会唱歌、能绘画。甚至认为这类学科不用考试,因此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也见怪不怪。可见,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严重限制了小学美育课程应有的发展空间,片面、不完整的美育课程目标必然成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绊脚石。其次,课程目标定位欠科学直接导致美育课程内容开设单一。《意见》要求,学校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8〕。课程目标是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将小学美育课程目标定位于会唱歌、能绘画,很多学校只开设音乐唱歌课、美术画画课,导致小学美育课程内容不充分、单调无味。足见,小学生美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单调,致使整个美育课程设计偏向不完整不充分的片面发展,美育教育意义弱化及整体教育功能缺失,学生全面发展受阻。(二)小学美育课程实施滑入不和谐、不融通的畸形发展。课程实施是把课程理想转为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活动。笔者主要谈及小学美育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当前小学美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方式依旧存在“不和谐、不融通”的畸形发展现象,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衷。美育与德育在教学中相分割是当前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美育是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不可认为孰轻孰重,有所轩轾。在美育教学中,本应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形象,实现以美促德的价值。但很多中小学在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美育,达成了“文化成绩不行,艺术分数来凑”的共识。一方面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艺,热衷于各种艺术考级,获取各项考级证书。这种功利性严重忽视了柏拉图所说的美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的本真意义。另一方面,相关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过分地追求小学美育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感受力、审美力和创造力,从而导致忽视美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致使学生学习艺术的情感态度、兴趣需要遭到漠视,丧失了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兴趣,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缺乏。美与德的相割裂,导致美育与德育之间形成了强大壁垒,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注重对学生“术”的培养,而忽视了“道”的引导。这样致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发展失衡失调,呈现出畸形、不和谐的“失美”状态。(三)小学美育课程评价陷入不自由、不多元的单向度发展。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对分数的过分迷信和崇拜,其症结在于整个社会的教育评价系统。有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督导学校教学质量时,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学校排名以及升入重点学校的比率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心自然放在分数上面。而对位于“陪衬地位”的美育课程,其评价标准要么注重单向统一的终结性评价,如很多学校的音乐、美术类艺术课程平时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过程性的记录和追踪性的评价,而只是在学期末让学生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并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以此作为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评;要么由于音乐、美术等“副科”不参加升学考试,以致对此类课程仅流于形式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报告单上随意填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价,甚至不作任何评价。此等做法都表明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正陷入不自由、不多元的单向度发展的泥淖。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全面发展”主要是就人的发展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和谐性而言的,而“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人的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别性而言的〔9〕。本文所指的“不自由”是指当前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不注重学生自主、独特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进行美育课程评价时用统一的标杆进行衡量。而其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均指向单一取向。在其著作《之江新语》中指出:课程与教学“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0〕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理应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重视独特个性发展以及追求多元标准。科学有效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的缺失,严重阻碍着美育课程的发展,使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也面临挑战。

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课程实施策略

美育课程变革是撬动小学美育课程走向未来的有力杠杆。而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因此,唯有构建美育大课程,改变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小学美育课程成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动力充足的着力点。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以下三条小学美育课程发展的可能路径。(一)建构科学化美育课程体系,走向完整充分的全面发展。建设科学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一步。需要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和安排,特别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一方面,重新定位小学美育课程目标,明确美育课程的多维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移风易俗,让整个社会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充分阐释美育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将小学美育课程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审美观念、道德情操、民族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最后,明确小学美育课程各方面的价值,促使小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完整发展、真善美诸方面的完整发展,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内容。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并且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充分丰富小学美育课程内容设置,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其一,重构常规课堂教学课程。例如,针对传统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内容仅选择唱歌、绘画项目的现状,湖北省黄冈市Y小学对传统常规音乐美术课程进行了重构(见表1),将音乐美术学科融合成了一个大的美育课程。结合美育课程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科教学规律进行的美育课程综合改革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上的单一,既能使学生学会唱主旋律歌曲、能基本绘画,又能帮助学生学会几项艺术技艺。其二,重建兴趣活动课程。兴趣活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学校可将每天最后一节课设为兴趣活动课,并将其分为校级兴趣活动课程和年级兴趣活动课程。打破班级壁垒,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制兴趣活动课程。开学初,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在师资问题上,学校可统筹整合各方美育资源,充实美育课程师资。如鼓励全校教师合作开设相关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使全校教师能够各尽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Y小学重建兴趣活动课程后,学校美育课程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充,扩展出了水粉画、蜡纸画、彩铅、折纸、尤克里里、鼓号队、街舞、民族舞、拉丁舞、书法、戏曲等二十余种课程内容,能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要,实现了“基础+特长”的教学样态。这不仅使美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学生的个性得到完整充分地全面自由发展。(二)推进整合性美育课程实施,步入和谐健康发展。课程实施的核心与主导是教学。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跳出小学美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和谐、不融通的畸形发展的现实困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学实践中让美育回归美的本真意义。试想在美育教学中,“美”若缺位,那还是真正的“美育”吗?正如王国维所说:“美之性质,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其可利用之点。”〔11〕美是无功利的,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心灵的教育,绝不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得加分的工具。整个社会应该明确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竞技”取向,引导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在美育课程中真正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和谐健康地发展,从而焕发出一种和合融通的美。其次,学校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结合,重视美育和德育的整合与融通。一是在美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在日常的音乐、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基本的演唱技法、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基于教材内容,进一步扩充,形成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如以“爱国”主题为例,除了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进一步搜索其它相关的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美中品德,德中赏美”。二是在艺术展演活动中落实德育。学校在组织艺术展演活动时可通过“主题”形式进行,重视美育与德育的整合。以“孝善”主题为例,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相关创作。如音乐作品展演中,戏曲节目可将二十四孝故事中“百里负米”的故事,融入“德”的元素进行相关的创编。美术作品巡展中,也可进行“二十四孝”剪纸作品创作,或是运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形式,选择孝善相关主题的粘土、水彩、素描、彩铅等美术创作与展出,在此过程中坚持把美育工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养成好习惯”等系列主题开展艺术作品展,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凸显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整合的美育课程实施,促使小学美育课程健康向上发展,为小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三)构建发展性美育课程评价机制,实现自由多元发展。扭转不自由、不多元的单向度美育课程评价,必须对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进行改革。将美育评价纳入考核学生、考核教师、考核学校以及升学考试的综合评价中,加快构建发展性的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评价中必须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并使之贯穿于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可能,注重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班级学生对所学内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强调评价指标的个性化与弹性化,以增加评价标准的适切性与灵活性,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作出综合评价。第二,面向多元的理念。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各个方面的多元化。如在美育兴趣活动的课程评价中,学校组织开展全校兴趣活动成果展时可由学校教师、管理者、学生及家长等共同组成评审团,对全校各个兴趣活动课程展开评价。同时,在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化,将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确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其兴趣为根本目的。第三,促使小学美育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应注重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这门课程的发展。美育课程评价影响着美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及课程实施的方式。通过构建美育课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小学美育课程作出有效评估,从而提高美育课程开发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美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学校美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小学美育课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5)〔2020-04-10〕.

〔2〕教育部.中共中央院国务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6-23)〔2020-04-10〕.

〔3〕丁峰,李长庆,孙占国.马克思主义审美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34.

〔4〕蔡元培.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M〕.聂振斌,选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5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9〕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6-7.

〔10〕.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王国维.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聂振斌,选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27.

作者:欧阳修俊 林艳萍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