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人才培养下美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12-22 03:23:29

导语:警务人才培养下美育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警务人才培养下美育创新研究

[摘要]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但却一直是教育的短板。本文聚焦公安高等教育,以新时期警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切入点,分析美育在人才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公安院校美育工作的定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警务人才;美育;艺术教育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是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党章,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始终是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美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我们终将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聚焦于公安工作和警务人才培养美育也同样不可或缺。

一、美育与警务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警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从警察的职业定位来看,警务工作进入新的时期,警察职业的工作内容业已向亲民的社区化方向发展,警察岗位的服务意识被强调。其次,从社会对警察职业的认可程度来看,警察应兼具“侠骨”和“柔情”。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曾联合主办过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热烈的反响,对于推进警察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五十多位被组织和社会认可的人民警察,综合来说都具备“敬业”和“爱民”两个共性。为公众所接受的警察,不再只有舍生忘死的英雄型民警,还有智力超凡的专家型民警和情倾群众的贴心型民警。第三,从个人的发展空间来看,又专又博的“T型”人才更利于个人的成长。新时期警务人才的培养,除了突出“警务”这一专业特质,应将更多的精力转向“人”才的涵濡。警察不再只是执法工具,不再是暴力机构,而是一个个具有爱恨情仇的个体,要给予他们一个平台和空间,去拓展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综上所述,警务工作内容的社区化转向、社会认可的多元化类型、个体发展的全面化趋势,表明新时代对警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被英国《卫报》称为“社区警务之父”的学者约翰•安德逊,在探讨什么样的警察才是现代社会中理想与完美的,提到了“理想警察”的概念。他指出“对普世美善的追求,将提升警务目标的高贵”。公安类院校作为警察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要符合岗位需求。其实,“理想警察”的培养目标天然地与美育的宗旨相契合。(二)警务人才必备素质与美育的关系。结合公安工作,一位理想的警务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五个方面。这五个要素的实现,都与美育有密切联系。1.政治素质是各项能力的灵魂所系。“对党忠诚”体现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民服务”是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政治建警强调公安工作的政治信仰和工作宗旨,这种素养的落实,仅仅通过会议和灌输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高密度长时间地传达精神虽然形成了讲政治的浓重氛围,但美育却提供了实现入心入脑更有效的方式。2.业务素质是警务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是立身之本。无论是赴汤蹈火的缉毒警、寻找蛛丝马迹的刑侦警,还是走家访户的片儿警、登录信息的户籍警,都需要熟练和精湛的业务本领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需求。业务素质一方面体现在专业化,即对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条文的规范执行;另一方面体现在创新化,也就是对各种窠臼的跳脱,用灵活且有效的方式处理特殊问题。怎么判定什么是特殊情况?怎么更好地予以处理?这种智慧并不是教科书可以条分缕析去说明的。美育正好是一种创新教育,它鼓励逆向思维,提倡换个角度,通过大量优秀的作品不断印证突破窠臼之后的羽化成蝶。3.心理素质是警务能力的保障。健康和乐观的心理对工作的开展和警员个人的幸福感都至关重要。优秀的警员要具备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自制力、判断力……优秀的艺术家同样需要。美育是一种作用于情感和表达的教育。优秀的作品都在用淋漓尽致的艺术语言来触动观众的情感,实现“共情”。在美育涵濡下的警务人才可以更容易的去理解当事人,进而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想法,更便于沟通,这有助于工作的开展。4.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基础,尤其对于警务人才而言更加重要。合格的警务人才在执行任务时必须要“熬得住、追得上、打得赢”,除了必要的擒拿和搏斗技巧外,强健的体魄是岗位胜任的前提。挺拔、匀称、健康的身体形态,本身就具有观感上的魅力,远至古希腊时期的雕塑、近至当下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体态身形纳入日常审美的范畴,理想的警务人才拥有美好的形体美,无疑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再者,运动过程本身也呈现出美的特质,协调的肢体、流畅的动作以及因投入、坚持而展现的体育精神,都是值的体验的美感。5.文化素质是警务能力的辅助要素,主要指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综合能力,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比如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表达或者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看似实用度不强的学问,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内在的基本品质,决定个人的适应能力和个性特点。这正是公安高等教育长期没有重视美育的后果,严重制约职业发展后劲。综上所述,美育对于新时期理想警务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政治的信仰可以通过美育来点亮,业务的创新凭借审美逆向思维的激发,心理的健康通过美育的情感功能得以维系,保持强健的体魄行为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提升文化素质正是美育的终极结果。对于公安院校而言,美育必不可少。

二、公安类院校美育路径探索

一方面,国家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多次发文强调“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另一方面,美育发展的力度、速度、深度远远不尽如人意,仍旧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较之于普通高校,公安院校的美育实施情况更为薄弱。(一)定位。为了明确美育在教育中的定位,我们有必要先区分清楚两组概念:美育与德育、美育与艺术教育。1.美育与德育是相并列的两个教育领域,并不具有依附从属关系。(1)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侧重于伦理;美育指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侧重于感性。(2)德育的讨论范畴是为了明晰善恶,无论善和恶都内化于心,复杂的时候难以区分,比如“道德绑架”;美育的探讨围绕美丑之别展开,美和丑更多会呈现于外在,有明确的形式,不会出现“又美又丑”的判断。(3)德育通过对规范的认同达到人与人乃至社会整体的和谐,较容易达成共识、突出共性;美育通过对情感的触动实现个人情操的升华,突出个体感受和差异化理解,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林妹妹。美育和德育之间存在互通交融。(1)美育和德育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二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美往往是善的外衣,善是美的内核,需要充分发挥美育德育协同育人机制;(2)美育和德育二者都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可以和多种学科进行结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下,不仅要推广课程思政,还需要“大美育”,“以艺术美感为圆心,拓展或传导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不同圈层的涵濡之中”。2.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受到中国传统影响,概念的内涵“绝不局限于‘感性’‘审美’等相对稀薄的形而上意义,而是具有思想性、伦理性和人文性等广阔深刻的含义,形成超越性和现实性相融合的美育话语”。这是艺术教育概念所不能涵盖的。美育可以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途经,美育的亲和性产生科技美、数字美、宇宙美等多种形式,但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还是艺术美。艺术作品是美的物化形态,凝聚着人类纯粹的情感。所以艺术教育被视为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作为美育途经的艺术教育,不是注重技能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侧重在情感激发的通识艺术教育。两组概念的辨析,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定位公安院校美育教学的定位。首先,“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公安院校注重政治建警,思政类课程占据了绝对的课时优势。德育优先,但不应该以此取代美育,美育理应被列入警务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重视。其次,艺术类课程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具有一席之地,不可以被“语文”“文化”“礼仪”等课程替代。第三,公安院校培养的是警务人才的后备力量,艺术教育的实施一定要注重课程的通识性、迁移性,不可按照专业艺术教育的路数实施教学。(二)途径。构建公安院校的美育阵地,需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认识到美育对于新时期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校园美育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形成三维立体化的培育框架。1.以课堂教学为x轴,拓展美育的广度。公安院校美育教学面对的学情是:绝大部分学生关于艺术的基本知识相当匮乏,小部分学生曾备考过艺术专业考试,具备某种艺术专业技能。故而公安院校的美育课程首先需要“补血”,通过鉴赏、导论类课程,带领学生概览审美世界,集锦式的展现艺术美的精华,了解基本的艺术原理。第二个层次是“增色”,结合警察职业特色,在美育课程中适度选取和职业相关度高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三个层次是“升华”,美育和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而美学则是哲学的分支。突破背景———作家———艺术特征的套路式讲解,将重心升华到哲学层面,引发深入的思考,以达到知识迁移互通的状态。2.以课外活动为z轴,增加美育的厚度。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时空受限的不足,美育的实施还需要借助互联网,通过混合式教学进行延展。学院鼓励课程开放网络教学平台,将更多的精品资源以及问题答疑、交流互动、作品点评等内容安排在了课堂之外,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多频次的师生互动增加了美育教学的厚度。另外,各种学生社团和学院活动也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丰富着美育的形式。学生自愿加入文学社、书画社、摄影小组等团体相互切磋,用兴趣做引导,并带头参与学院迎新、元旦等大型文化活动和比赛,使得个人才华得以展现。再者,校方可以借助社会资源,让鲜活的艺术美走进校园,近年来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欢迎;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博物馆、艺术馆、民俗馆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设立学习基地。3.以文化建设为y轴,提升美育的高度。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认同。美育和德育一样,环境浸润可以强化育人效果。公安院校应从“文化育警”的高度,从硬件软件两方面打造“警营文化”。比如室内走廊的图片、建筑墙面的校训和标语、校园绿化的雕塑、警体设施的安置等环境氛围的营造;比如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公安法律题材的话剧演出、有学生参与的警务工作实践的优秀事迹报道和形象展示,更好地助力“理想警察”培养目标的实现。(三)美育课程创新。构建三维立体化的美育框架需要学院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主渠道,结合警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可以尝试如下创新。1.注重情感体验,教学理念要贯彻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艺术美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不仅可以涤荡观赏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共鸣”实现行为效仿,从而实现个体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艺术作品中充盈的是凡•高的热情、莫扎特的明朗、杜甫的沉郁、徐志摩的浪漫,审美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而去感悟因不同而绚烂的生命,从而更加珍视并捍卫每个独特的生命。懂得尊重独特的个体,才可以逐步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才能够真诚、平等的进行人际交往,才会构建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去反思和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入。具备这样品质的警察,会更加接近“理想警察”的目标。2.带入警察角色,教学内容要融入职业、地域特点。公安院校的定位是助力公安,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地域偏向:在介绍形式美的时候,队列训练可以充当例证;自然美就以本地的地貌风景为主;影视欣赏选取公安题材,讨论影片情节、人设对公安工作现实的还原度;戏曲欣赏可讲授忠义的形象是如何艺术塑造的;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为何被后世奉为圭皋……美育课程的内容融合职业性和地域性可以更好地引发共鸣,体现办学宗旨。3.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要发挥艺术教育灵活开放的特质。美育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方法,尝试使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手法去表现“爱国”“奉献”等主题,使用项目导向法一起编排一个处理两难情境的话剧片段,案例分析也会增强艺术课程的现实感,鼓励学生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师生互动创造契机。4.接受成果生成,教学评价不可忽略隐性效果。美育是作用在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上的,本质是非功利的,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为宗。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尽量采取过程给分,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予以评定。课程的期末成绩是显性成绩,用以评定学生在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上有无新得收获,然而美育也要重视隐形成果———培养心态端正、眼光长远、动力持久的处事方法和人生坐标。每一位在岗位上始终不忘初心、勤恳为民并不断进步的民警,都是公安教育的成功例证,这其中不可忽视美育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公安队伍的健康发展,也正是美育所期待的成果。

三、小结

新时期要求警务人才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这是由警务工作自身、社会公众期待和个人能力发展三方面共同决定的。既然高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一名优秀的警务人才需要具备的政治、业务、心理、身体和文化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又都与美育的宗旨和特性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作为教学机构,要尽量高质量地落实美育方针。美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正如席勒所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经。”

参考文献:

[1]杨奉箫.警察的起源(三)[J].公安月刊,1998(1):44.

[2]张兆瑞.关于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公安教育,2018(4):50.

[3]王一川.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作为应用理论艺术学分支的艺术教育[J].美育学刊,2020(1).

[4](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作者:仲晴晴 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