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运用

时间:2022-04-29 10:33:10

导语:美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运用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索一个问题: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许多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有着不同的眼神?世界投射在他们眼中会是一样吗?农村孩子的内心也是充满新鲜、美好、友善和爱吗?是什么让农村孩子的眼神充满了疑惑、不安和愤怒,无助的眼神背后究竟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灵?或许我找到了答案。

“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这些标签及相关数据频繁地出现在我的工作里。我校500多名学生,就有1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5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而这些数据每年都还在逐渐递增。这些孩子在花名册里被打上标签,单独备注。这一类受到特别关注的群体,究竟和普通完整家庭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近几年,随着农民工大量地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数量开始逐年递增。这些孩子大多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留守儿童”现象。这一类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教育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农村孩子的家庭普遍缺乏教育观念。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的家长与城市家长相比:文化普遍偏低;教育能力缺失;教育观念落后;不注重孩子人格的培养。有个别的家长甚至长期以“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来错误地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家长和孩子长期分隔两地,导致孩子严重缺爱。由于父母外出谋生,由于孩子常年见不到父母,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日益生疏。孩子严重缺失父母的爱,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孩子的道德发展出现危机。这部分孩子大多数在步入青春期后,各种问题开始具体地反映出来。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老人来照顾,大多数爷爷奶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有问题又得不到他人的帮助。长此以往,他们的问题未获得及时的反馈和疏导。于是,很多孩子就出现厌学情绪,对外界事物也产生了冷漠、仇恨、逆反和不信任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四是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局限性。由于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育资源不足以及教师的精力有限,留守儿童数量太多。这些实际问题导致社会和学校不一定能够给予每一个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和照顾,也不能够将德育有效地落实到每个孩子的教育中。

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曾说过,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而在此方面,美术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提升和完善学生的个人素质方面,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欣赏,我们能够让学生透过艺术作品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画面,了解并感受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学生能够透过作品去学会辨别真实社会中的善恶、美丑、正邪和荣辱。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反映出一种社会思想道德和一种人生价值,一种追求和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蒙,从而树立起正确、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然而,我们怎么做,才能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渗透美育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淡化自己的德育痕迹,隐藏自己的德育意图,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和技巧,重点抓住“渗透”一词,把“无痕”的德育贯穿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这种春风化雨、文道合一的教学方式下,逐渐地敞开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有目的性地慎重选课

教师选择课题时,要尽量贴近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要让留守儿童能用健康、积极的思维来看待“留守”这一现象。同时,选择的课题要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关爱,从而提升幸福感,从心里自主地想要认真学习,从而愿意以取得好的成绩来改善生活、回报社会。

二、精心编排和设计课程

教师在教学时的导入语言是否巧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点。我们要用好导入语,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轻松地带入情景之中。在面对我们的主要学生群体——留守儿童时,我们对导入语的设计也要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能够对本课知识产生兴趣,感受到学习内容既有趣又有意义。另外,教师要利用画家自身的成长经历、精神境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插入艺术家创作背后的小故事,以及其生活背景或成长经历,并抓住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点,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对教师介绍的这些背景故事从好奇到产生共鸣。艺术家在创作时是基于一种什么心情或什么理念,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让学生的内心波动,从而为之受到影响和鼓舞。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都具有类似的很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三、利用智慧的语言艺术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堂领导者,而更要像是一位年长的朋友。留守儿童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内心都是比较敏感而脆弱的,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主见,不会轻易听从别人的意见。因此,要想让他们有所接受,教师只能是靠智慧和坚持不懈的语言艺术。美育,是德育的一条幽僻的捷径。为此,我愿意当一名执着的探路者,利用好美术课堂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智慧和耐心去配好这一把美育的“钥匙”,用它去开启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的那扇门,用爱去照亮他们心里阳光所照到不到的地方。

作者:胡颖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利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