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9:26: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育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绘画美育教育论文
一、儿童学习绘画的美育教育意义
1.绘画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们思维敏捷,正是接受系统绘画美术教育的关键期。绘画能够让儿童进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够促进他们感情领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让他们一点一滴成长,由开始的胡乱涂鸦,到后面的应付自如的绘画,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绘画陶冶儿童的高尚情操。
儿童绘画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会有较佳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好奇和生机,他们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能够让他们在绘画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全他们完整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绘画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能够丰富审美的感情,发展审美的能力,能给人生带来活泼舒畅的情绪及乐观主义的精神。它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是采取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强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美育教育,从而合理高效地在班级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一、影响学生感受美
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点,教师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从一点一滴中感受身边教室环境的美,逐渐将这种美迁移到自己身上,培养其爱护班级环境,打造魅力班级的优秀思想。开学初,我在教室的一角粘贴了一面小镜子,并且用花边装饰,镜子下放了一把小梳子和一个指甲刀,没有过多的语言,每天一到教室,孩子们总会在镜子前左瞧右看,拿起梳子整理整理,学生们没有反感,没有怨言,一个小小的举措强过多次针对仪表美的口头教育。
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暑假过后,孩子们走进校门发现学校已经大变样,睁大了眼睛这摸摸那瞧瞧,怎么也看不够。于是我组织了一次班会,让孩子们说一说新学期学校的变化,那一张张小嘴便滔滔不绝起来。有的说教室变大了,也明亮了,而且更暖和了;有的说宿舍规范了,也干净了;还有的说学校看起来特别宏伟……一Kechengyujiaoxue课程与教学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着光亮,诉说着美好。春天,校园处处盛开鲜花,桃李芬芳,牡丹芍药争芳斗艳,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如此美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花园旁、操场边、教室前……欣赏着校园中的美景,发现了校园的美,孩子们更加喜爱这个处于大山深处的校园。
三、课堂教学领略美
历史教学与美育教育论文
一、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肓,使学生不仅具有审美能力,而且具有创造美的能力
1.进行历史课教学的同时,运用历史课强大的学科教育功能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明净而整洁的教室;温文尔雅、服饰得体的授课教师,干净漂亮的板书,以及教师艺术化的授课语言,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这个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历史这个审美的客体本身是美的。人类历史由低向高波浪式向前发展,该过程中有一马平川的大踏步前进,也有历史的迂回、反转或倒退。历史教育中可以渗透许多美的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既讲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的壮丽美,又讲历史人物人格的崇高美,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灵的体验和美的感受,促使学生在美的伴随下学习和探索历史规律,主动学习。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进行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上的美与丑的能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美与丑的斗争始终存在。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辨别美丑,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什么是历史的美呢?符合时代精神、正义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事物是美的,相反,保守的、反动的、邪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是丑的。美与丑的斗争无时不在,而且在美与丑的斗争中,代表美的力量开始时是渺小的、幼稚的,代表丑的力量往往是空前强大似乎坚不可摧。随着历史的发展,丑与美的力量此消彼长,丑恶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美的力量会变得强大起来,胜利终究属于美的一方。另外,美和丑不是绝对的,丑的东西往往用美的外表装扮,拨开迷雾见本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丑恶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辨别美丑是历史课的任务之一。例如:在讲世界史德法西斯势力形成时,介绍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发展势力,大量民众被口号吸引并被绑上对外侵略的战车。随着历史的发展,纳粹反人民的本质逐渐暴露,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失败,丑恶被美的事物取代,但是美和丑的斗争还在延续。
3.发挥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人生。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学习历史知识和观点,鉴古知今,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鉴,用历史美武装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结合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品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善美的合一是为美育。把追求真、善、美相结合,从而提高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修养。著名的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崇高教育等高级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头戏。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历史课要培养的学生的高级情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意识,否则教师很难将学生带到应用语言等手段创设的历史审美情境之中。如果教师以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讲解祖国的历史,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就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德育教育更无从谈起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认知越丰富,情感体验得越深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但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非适合任何时间和地点,而要选择合适的“启情点”。例如:我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先讲解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抗战前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情境中,日军的铁蹄已震动了国门,中华儿女为救亡而奔走,学生深深地被打动了,师生一起低声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的情绪激昂,纷纷表示不忘国耻,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以情感人、以情导学、以倩促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强化。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育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特殊功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端。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对摄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用换位法进行思考,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的成果既合理又有新颖性,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美育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初中语文教材和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是美育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取向,在遵循初中语文教育体系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按照审美的规律来组织和运用材料。带领学生愉快的接受美与善的熏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中的美。此外,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客观存在的美,产生美观,欣赏美。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素材中有很多美得素材:《小石潭记》、《春》、《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中描写的祖国的大好山河,景象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都能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鉴别事物美丑,引导其学习鉴别艺术美,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活动。教师是美育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学生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的形象、教学活动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教师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流畅的教学组织,漂亮的板书,甚至得体的服饰都会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给学生的感官造成满足感,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从最普通的课文解读来说,教师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生命、自然的关心,使他们受到美得熏陶,美的感染。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辅助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投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表达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抒发自己对美的感悟。除了在学校、在教室个学生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去掉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让其能在校园外的广阔世界中接触大自然,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接触美、感受美、了解美。如对大自然中的园林、天气景物、美好山水、可爱动物等等,社会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这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触发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从美好的大自然中从分汲取美的营养,提升美的素养,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
三、加强诵读,尊重学生个性
俗话说:“书读百般,其义自见”。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默读是个体活动,便于阅读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侧重于知识的梳理。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以声音增强原作力量,诱发读者通感,唤起其内心现象,激发美感,有利于读者感受到课文意境,在班级范围内的朗读能引发群体效应。听到声音,读者会不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更真切的感受作品的气势和情韵,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教师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语感,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此外,朗读是学生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课文中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朗读节奏、语气、缓急,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心情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不会限制审美主体的自觉意识。朗读是美的创造,也是审美判断的外化。同时,由于审美主体的个性化是围绕课文内容的中心,因此其审美评价、审美情趣仍大体趋于一致,这就保证了审美认同感,使得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感知均衡发展。
中职院校美育教育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美育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塑造人的灵魂工程,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拥有正确、健康审美观点的中、初级人才的重任,是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通过运用美育教育的桥梁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提升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和美的素养。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美育教学,对中等职业学校美育的定义和功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施“美育教育”进行探讨,以完善“美育教育”的可操作性,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教育;中职;美育教育;体育
一、美育教育概念
美育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人们逐步树立美的理想、培养美的情操、拥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教育,专指“艺术教育”;指的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而广义的美育教育指的是真正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当前中职学校美育教育现状
目前,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中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而美育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由于各种文化的渗透与影视传媒的宣传,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小,生活经验相对单纯,缺少健康、正确地审美观点,主要表现在过度追星、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加上青春期叛逆,过分追求和张扬个性;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正确、健康的美,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容易对人生失去原动力,容易对生活失去目标与信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盲”。“美盲”其实有二层含义,缺乏审美的眼睛;二是缺乏审美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不懂如何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更不懂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因为缺少相关专业审美知识,要说中职学生分不清生活中美与丑、雅与俗、文明与野蛮,难免有些有失偏颇。但中职院校的学生盲目的追求时尚,穿着怪异,浓妆艳抹;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盲目追究求社会上流行的“准三俗”内容,甚至以此为荣,如此种种说明职业院校必须大力改进和加强美育。
中学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一、美育蕴含在语文教育中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智育
智育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文化知识,而学习语文科目,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字词、拼音、文学常识、各种表现手法等基础性的知识。而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处在天性贪玩的阶段,学习这些来自课本的需要熟记的知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育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注入美育,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许多中外教育家主张将美育引入智育中。如蔡元培先生主张“教育上应特别注意美育”。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主要是在对形象思维的发展上。教学中启发学生联想、想象,不但可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认知世界,认知就促进了智育。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起到了润滑作用,只要学生能领略到课文中隐含着的美,并陶醉在其中,就能化枯燥为趣味,自觉地去获取知识,教育效果就能得以提高。如《荔枝蜜》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由蜜蜂的酿蜜联想到勤劳的人民,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做个像蜜蜂一样勤劳地为人类酿造甜美生活的人,而且对蜜蜂的喜爱之情产生了想了解蜜蜂的求知欲。这样,美育对智育就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美育能促进德育
德育、美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不同教学形态,德育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格健全的人。而美育对于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有着不可缺少的促进作用。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在审美的过程中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高洁的志趣和美好的人格。而学习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可触动学生的心,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崇敬之情悠然而生,并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就影响着不少人。优秀作品还揭示生活本质,能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净化思想,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根据美育、课文、学生的特点进行美育
职业学校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一、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设计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随时而化,循序渐进
职业学校国民教育系列中属高中学段,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认识水平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同的年级又有所不同。因而美育教育的目标及方法要在尊重学生心理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所侧重,使美育能力一步步地落到实处。
(一)一年级学生的美育教育应以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为重点目标。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为审美感知做好知识上与理解能力上的铺垫。虽说审美教育是形象教育,可以诉诸直觉,可这种直觉不等于肢体触觉的那种直觉,而是一种在长期的关于美育的知识学习、技能演练、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是“理解之后更深刻的感觉”。所以知识和理解能力上的铺垫是必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往往是先介绍时代背景、疏通文字、把握意象特征等,从对感性形象的初步认知逐步上升到对美的体会。其次,启发学生主要在听、读、说中驰骋想象,感知其中的美。美育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它是在用具体生动的美的事物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引起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而逐步完成的。美文可以利用优秀的录音,比如“听”配乐朗诵,听那《雨巷》,缓缓的韵律,淡淡的忧伤……合辙押韵的诗歌可以反复诵读,比如“读”《死水》,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闻一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还有建筑美……意象美好的作品可以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说一说,比如“说”《再别康桥》中云彩、金柳、青苔、清潭、星辉的意象特点,在“说”中体悟其中的美。学生在听、读、说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审美感受、积累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二)二年级学生,加入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应用中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已经适应了高中语文学习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识能力的二年级学生而言,除了进一步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外,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应用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探索中发现美、感知美审美的愉悦性给美育带来了两个特点,一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二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受支配的教育对象,而是主动积极地去获取教育的主体。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这与探索能力的培养是相契合的。《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即“格物致知”,诚然不错,我们可以借此说“致美在格物,格物而后美至“,即可以说“格物至‘美’”。教师采用质疑法、讨论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讨论黛玉的美,美在哪里,有的说行为美,懂得谦让,步步留心,举止文雅;有的说语言美,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说话时总是适时适度,言语得体;有的说外表美,美的服饰美的容貌……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到了美,愉悦了心情,也激发了探索的乐趣。
2、应用中创造美创造美是在发现和感知基础上的具体应用。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学生也有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而美育的实践性正可以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得以体现。《文心雕龙》: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美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人的美感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同样,美育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在实践中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应用能力培养就是实施美育的最好的实践。语言文字的运用形式灵活多样,文体多样,风格多样,内容会涉及各个领域,只要有沟通就有语文的用武之地,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有可以利用的感性基础,比如面对优美的景色,可以写散文,可以创作诗歌,可以设计成剧本的背景……这样学生的创造的美可以是形式上的,更可以是内容上的。写作教学中,更能突显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一年级学生能把握写作的基础等级,二年级学生可以在发展等级上有所突破,也是他们高中学段创造性想象能力处于顶峰状态之时,因而在美的创造上往往表现突出。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美,发现社会美,之后用美的形式创造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布置学生以“选择”为题目写作文,学生联想到泉水宁可粉身碎骨也选择了瀑布,那是一种悲壮美;落花选择化作春泥,那是一种奉献美;再联想到辞官归隐的陶渊明、弃医从文的鲁迅以及瓦尔登湖畔小木屋中的梭罗……美不胜收。
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
一、绘画艺术的潜移默化之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绘画艺术有着感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感化。绘画艺术之于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形式规定以及束缚,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响。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识的灌输一样,或者道德说教一样,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样。绘画艺术欣赏与实践犹如空气一般,包围着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让学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体会,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这说明绘画艺术在大学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强制的理性说教。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绘画艺术欣赏或者实践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不但不是强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设置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可以“乐之”的美学教育。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以“乐在其中”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发生改变。学生在快乐状态下,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这个过程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学生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三、绘画艺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其次,要具备专业才能;最后,良好的道德和品质也必不可少。美育对于学生心理与生理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我国古代就重视艺术的熏陶与教育,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鸿都门学”就曾开设过艺术课程,唐、宋时期的书院、画院则更是注重绘画艺术的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培养了艺术家的才能,更培养了艺术家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在当下的大学美育教育中,也应重视绘画艺术化育万物的作用,通过绘画艺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一般来说,绘画艺术可以有两种途径来实现这种转移,并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修养的提升:一是从浅层的生理兴奋到深层的心理愉悦之转移;二是从主体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举例说明,一个人看到一幅“泰山青松图”,首先,通过视觉感知画面中的青松苍翠欲滴,迎风矗立,由此感知松树的品格,这就完成了第一个转移途径。然后,联想到松树立于泰山之巅,顿觉人生即如山顶青松,虽然高处不胜寒,却可以一览众山小。由此会以青松自勉,坚强达观。这是第二种转移途径。可见,可以大学美育教育中设置绘画欣赏与实践的课程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而且培养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对于其今后的生活、创作都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育论文
一、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诗教、乐教,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阶段的美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二、美育是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教育,是一种企及生命质量的教育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指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美育应从狭义美育向广义美育发展。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音乐教学方法,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营养、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在音乐课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音乐的水平,在音乐中中培养起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情感,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堂较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曲或者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美、理解了美,这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
三、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品格,激发创造思维。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如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音乐课成为摇篮,为培养"四有"新人做贡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中学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
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看,有大量描绘如画般风景的文章,翻开教材,随处可见,俯拾可得。荟萃这些课文,描写祖国天地美景的不但有雄巍的泰山,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甲天下的桂林,而且有朦胧的海市、超脱的天山,精巧的苏州园林、古朴的晋祠。或描绘山水美,或撷取生态美,或再现园林美,或表现天象美,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的自然美,或是移化了的社会美;有的是简朴的人情美,有的是温馨的生活美;这些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美有机融合的美文,能产生诱人的美感,能把美的形象投到读者的脑海中,让学生从中嗅到美的芳香,领悟到美的精神。从清华园充满素淡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到世界水上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风光,从姿态万千的《天山景物记》到簇花似锦的南国《花城》。那山峰,高耸入云;那江河,奔腾不息;那草原,空旷辽远。明媚的《春》天,百花吐艳;《故都的秋》日,硕果馨香,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陈奂生上城》描绘了今天改革的经济繁荣;巴金的《灯》点燃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明灯;《最后一课》迸发出了爱国主义的烈焰。窦娥临刑咒天地,祥林嫂死前问鬼神,阿Q杀头时画圆圈,夏瑜血染“治痨”包,这人生的悲剧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文天祥的爱国气节,孙中山的历史功绩,鲁迅的斗争锋芒,的指点江山,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民族之魂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奋进!这是社会美的闪光。此外,古典诗词的永久魅力,现代散文的孳乳繁衍。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朱自清的细腻,郁达夫的凄凉,豪放派的恢宏,婉约派的绮丽。这一切都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应像有经验的导游,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只有在学生胸中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才能很好地实施美感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要把提高学生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力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理解美、鉴赏美,必须把提高学生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力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而提高学生欣赏理解力主要是通过再造想象力的培养来实现的。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在读者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过程,这一渗透读者审美意识的新形象,是对原形象的再创造和美的补充。如果不能“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那么后面的品味美和体会美都是空话。例如在高考复习中鉴赏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想象再现天门山一带宏伟壮丽的美景:奇峰插天,绿树成荫,怒涛激荡,浪花飞溅;雄伟的江面上,一片白帆乘风破浪,疾驶而来;而一轮鲜红的太阳,悬挂在青山绿水之上,万道霞光使山山水水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天门山越发显得壮美多姿。这样,按照作者的描述,让学生进行美的想象,进行美的体验,就能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统一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当学生读到“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醉步起溪月,鸟还人亦稀。”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他们就会在脑海中出现李白饮酒至暮,落花满衣,踏着溪边的月色,在寂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情景来。这样,不仅把学生引到诗人所描绘的图画中去,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或进入林中散步的意境去,又如鉴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这里有诗人对“烟花三月”一般美好的祝福,有真诚的情谊抒发,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如果审美主体的学生再调动知识和积累,再挖掘美的生活积淀,就会形成美的主观意象:或产生“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喟,或萌生“将那三春都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的叹息,或浮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境。这样审美主体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会通过美的想象负载到制造出来的艺术画面去。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激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趣,奏响美育的前奏曲,并由理解阶段的析美、辨美、向往美发展到赏美、爱美、吸收美,真正将审美理解力与想象力以及语文学科中表现的美育成分与学生自身的美育情感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情感行为美、祖国山河美、人民智慧美……从而教给学生想象美、欣赏美、评价美的方法,把学生带进美的境界中去,让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融其情。这样,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学生也就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必须开辟第二课堂,并走向社会。
语文的美育不是外加的,而是内在的。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都要把握对象的内在美。若忽视了对语文教学本身的深层挖掘,忽视了对语文教材中审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的培育,任你有多大本事,学生照样不会研读美文,照样不会笔下生花,照样不会有美的感受,也更不会对学生有健全人格的促进作用了。因此,实施美育教育,我们必须开辟第二课堂并走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美的源泉。